"子规啼破城楼月":子规鸟的啼鸣划破了城楼外的月色,
# 子规:鸟名,即杜鹃。
"画船晓载笙歌发":清晨,装饰华美的画船载着笙歌之声出发了。
# 发:出发。,笙歌:奏笙唱歌。泛指奏乐唱歌。,晓:早晨。,画船:装饰华美的船。
"两岸荔枝红":江两岸的荔枝树结满了红艳的果实,
"万家烟雨中":千万户人家笼罩在蒙蒙烟雨中。
# 烟雨:濛濛细雨。
"佳人相对泣":送别的佳人相对而泣,
# 佳人:指船上的乐伎。
"泪下罗衣湿":泪水落下,打湿了罗衣。
#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从此信音稀":从此以后,书信音讯将会变得稀少,
"岭南无雁飞":岭南之地,连鸿雁也难以飞越。
# 岭南:在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宋代词人
李师中(1013~1078),宋代词人。字诚之,祖籍楚丘(今山东曹县)。庆历二年中进士,授并州推官。历任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等职,后来被吕惠卿排挤,被贬为和州团练副使。其所著文集、奏议等今皆不存,有《珠溪诗集》1卷传世,收其诗19首,诗风流畅自然。《全宋词》存其词《菩萨蛮》1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介绍了词人岭南卸任临别时的情景,描绘了黎明子规啼鸣、残月高挂、乘船出发、两岸荔枝烟雨等画面,体现了离别时的伤感,营造了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词人的离思及对别后无法通信的担忧。
2. 写作手法
用典:“岭南无雁飞”句巧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原意是雁飞不过衡阳,南地极热,鸿雁难到岭南,作者在此用该典故表达对别后无法通信的担心。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勾勒出临别前夕的独特画面。当词人即将踏上离桂之旅,黎明的帷幕尚未完全拉开,子规鸟便已啼鸣声起,那声声啼叫好似一双无形的手,将他从梦境中轻轻唤醒。抬眼望向窗外,一弯残月斜挂西天,在子规的啼鸣中,竟仿佛被这鸣声“啼破”了一般,增添了几分凄清之意。这一起句,看似信手拈来,自然流畅,实则蕴含深意:既点出了早起之景、临别之时,又隐隐透露出词人内心的归去之思与难舍的离别之情,细细品味,余韵悠长。第二句写词人即将乘上华丽的官船启程。“晓载笙歌”四字,看似是对出发场景的如实描绘,实则虚实相生。这里的“笙歌”,并非仅仅指乐器之声,更暗含着随船而行的乐妓,用语优美典雅,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不禁去揣度那笙歌背后的故事与情感。三、四两句堪称妙笔。画船在澄澈的江水中缓缓前行,两岸的荔枝树郁郁葱葱,那一颗颗成熟的荔枝,红得娇艳欲滴,仿佛要滴出血来;蒙蒙的烟雨如轻纱般笼罩着千家万户,整个画面宛如一幅淡墨轻染的山水画卷,既有画境之美,又具诗境之妙,读来令人心驰神往,沉醉其中。下片转而抒怀,以别情动人。“佳人”二字,既呼应了上片“笙歌”所指,点明了画船中的乐妓,又进一步将离别的愁绪推向高潮。当清正的地方官即将离任,佳人纵使心中万般不舍,却也无法挽留,只能与词人相对而泣,那滚烫的泪水,一滴滴落在罗衣上,湿透了衣襟。此处借佳人挥洒的热泪直抒胸臆,虽少了几分含蓄婉转,却更显热烈真挚的离情别绪,让人深切感受到那份难分难舍的情感。结尾两句,词人的思绪转向别后,预想未来的情景,心中满是对无法继续通信的担忧。“岭南无雁飞”,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既符合岭南之地的地理特点——据陆佃《埤雅》记载,雁飞不过衡阳,岭南地处更南,气候炎热,鸿雁难以抵达,又巧妙地将自己对别后音信不通的忧虑融入其中,用典贴切自然,毫无生硬之感,更增添了几分无奈与惆怅。
4. 作品点评
此词于炼字处见功力,首句“子规啼破城楼月”中“破”字颇为精妙。子规、城楼、月色本是独立物象,着一“破”字,竟将三者融于一境。试看黎明前的城楼边,子规啼声凄厉,划破沉沉夜色,也惊醒了城头望月之人——那西垂的残月,在声声啼鸣中似被“破”开了寂静的天幕,月光洒落如银,同啼声缠络出一幅苍凉的晓色图景。这“破”字既见啼声穿云的力度,更暗藏视觉流动的机巧——残月本是静景,经“破”字点化,竟似被啼声撕出裂痕,银辉泼洒间,将听觉的凄厉化作视觉的皴裂,让凝静的月色有了破碎的动感,使三个意象在刹那间产生内在的关联,读来颇具韵味。
# 李师中诚之,帅桂罢归,一词题别云:“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荔枝烟雨,盖桂实景也。
宋范公偁《过庭录》
下一篇:宋·刘辰翁《内家娇·寿王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