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马台前":古老的戏马台前,
"采花篱下":在竹篱下采菊酿酒,
# 采花篱下:用陶潜“采菊东篱下”诗意。
"问岁华、":岁月流逝,我问今天是什么时节、
"还是重九":才知又是重九。
"恰归来、":我正好归来、
"南山翠色依旧":南山一片苍翠依旧。
"帘栊昨夜听风雨":昨夜在窗下听着风雨交加,
"都不似、":都不像、
"登临时候":登临的时候。
"一片宋玉情怀":我像宋玉一样因悲秋而愁苦,
# 宋玉情怀:即悲秋情怀,宋玉作《九辩》悲愁。
"十分卫郎清瘦":又像卫玠一般为忧时而清瘦。
# 卫郎:及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晋朝玄学家、官员,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红萸佩、":我佩戴了红色的茱萸草、
"空对酒":空对着美酒。
"砧杵动微寒":砧杵惊动微寒,
# 砧杵: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
"暗欺罗袖":暗暗侵逼衣袖。
"秋色无多":秋天已没有多少时候,
# 色:一作已。
"早是败荷衰柳":早已是满目的残荷衰柳。
"强整帽檐欹侧":我勉强整理一下倾斜的帽檐,
# 强整帽檐欹侧:用孟嘉龙山落帽事。欹,倾斜。
"曾经向、":向着、
"天涯搔首":远方连连搔首。
"几回忆":我多少次忆念起,
"故国莼鲈":故乡的莼菜和鲈鱼,
# 莼鲈:鲈鱼与莼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载﹕晋张翰在洛﹐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鲈﹐因辞官归。后因以"鲈莼"为思乡之典。
"霜前雁后":在霜冻之前,鸿雁归去之后。
# 霜前雁后:杜甫诗:“故国霜前北雁来。”
潘希白,字怀古,号渔庄,永嘉人(今浙江湖州人)。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中进士。存词1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节令词,通过描绘秋景肃杀与时光迟暮的双重意象,既流露出对故土往昔的追忆情怀,亦暗含对世事变迁的深沉感喟。
2. 写作手法
用典:“戏马台前”以刘裕重阳节登临戏马台赋诗的典故,点明节令并暗含对英雄功业的追忆,与南宋末世的颓势形成对照。“采花篱下"”引用陶渊明重阳赏菊的典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暗含对现实的不满。“莼鲈之思"”用张翰因思乡辞官的典故(《晋书·张翰传》),以“故国莼鲈”点明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天涯搔首"的漂泊形成强烈反差。对比:“南山翠色依旧”与“人的感情已大不一样”形成对比,凸显时光流逝与家国沧桑。“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秋末萧瑟(败荷衰柳)与重阳时节(戏马台、采菊)的盛景形成对比,暗含繁华易逝的哀婉。通过季节盛衰的对照,凸显生命凋零的无奈。直抒胸臆:“十分卫郎清瘦”“无限愁情”等句直接袒露亡国之痛与身世之悲,情感喷薄而出。
3. 分段赏析
上片:起句“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以重阳习俗展开。“戏马台”用项羽驻兵彭城典故,暗含历史沧桑;“采花篱下”化用陶渊明采菊意象,点明重阳登高、赏菊的节令。后句设问,以“岁华”呼应“重九”,暗示时光循环中人事变迁的怅惘。“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中,“南山”暗引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典,表面写归隐山居之景,实则反衬漂泊无依的处境。“翠色依旧”以自然恒常对比人生短暂,强化物是人非之感。“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由回忆转入现实。“帘栊听风雨”写独处孤寂,风雨声与往昔重阳登临的热闹形成对照。“都不似”直抒今非昔比的落寞,为全词情感转折铺垫。“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用典深化愁绪。“宋玉情怀”指悲秋之思(宋玉《九辩》);“卫郎清瘦”借卫玠羸弱病体,喻身世飘零、心志憔悴。虚实相生,将个人哀愁升华为时代隐痛。下片:“红萸佩、空对酒。”重阳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沦为形式。“空”字点破仪式背后的孤独,呼应上片“不相似”的疏离感,凸显节日的虚无与个体的疏离。“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以听觉(砧杵声)与触觉(微寒)交织,写秋意渐深。寒意“暗欺”衣袖,拟人化秋寒,暗喻世事艰辛对人的侵袭,强化凄冷氛围。“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运用双关手法,“秋无多”既指季节将尽,亦隐喻人生暮年或家国衰微。“败荷衰柳”以衰飒秋景喻颓势,景语即情语,哀婉至极。“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细节刻画漂泊之苦。“帽檐欹侧”写倦态,“天涯搔首”状茫然无依。动作描写外化内心愁绪,呼应“强整”的勉强与无力感。结句“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收束于故国之思。“莼鲈”用张翰思乡典,暗含归隐之愿;“霜前雁后”以雁行南迁喻漂泊无定,时空错位中寄托对安定生活的追忆,余韵苍凉。
4. 作品点评
全篇呈现出萧疏寂寥的基调,通篇弥漫苍凉氛围,既描绘秋日凋敝与暮年沧桑,亦流露出对故土往事的追忆,同时渗透着对时代变迁的感怀。
# 用事用意,搭凑得瑰玮有姿,其高淡处,可与稼轩比肩。
清查礼《铜喜鼓书堂遗高》
上一篇:宋·释文珦《客居》
下一篇:宋·陈普《孟子·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