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幕萧萧竹院深":帘幕在风中发出萧萧的声响,竹林环绕的庭院幽深静谧,
"客怀孤寂伴灯吟":客居他乡的人心情孤独寂寞,只能伴着灯光吟诗。
"无端一夜空阶雨":无缘无故地,一整夜空荡的台阶上都在下雨,
"滴破思乡万里心":雨滴声滴碎了思乡之人在万里之外那颗思念故乡的心。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宦游怀乡诗。诗中描绘了雨夜竹院的萧索之景,帘幕在风雨中瑟瑟作响,竹院幽深静谧,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宦游在外浓烈的怀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帘幕萧萧竹院深”此句通过描写秋风掀动帘幕、摇撼翠竹发出的“萧萧”声,以及竹院的幽深,从侧面烘托出秋风秋雨的萧瑟凄凉,暗扣“雨夜”主题,属于侧面描写手法。直抒胸臆:“客怀孤寂伴灯吟”中“客怀孤寂”直接表明诗人客居他乡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多感官描写:“帘幕萧萧竹院深”和“无端一夜空阶雨”中“萧萧”二字使人宛然听到凌厉的秋风掀动薄薄帘幕、摇撼森森翠竹的飒飒之声,冰凉的秋雨敲打窗棂、洒落竹叶的沙沙之音此句从听觉角度,让读者仿佛听到风雨声,同时“冰凉的秋雨”又从触觉角度,使读者感受到秋雨的凉意,属于多感官描写。意象组合:“夜雨”“空阶”“孤灯”“幽舍”这些意象在诗中共同营造氛围,“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及前文对雨夜环境的描述,将这些别离诗中常见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凄美的氛围。化用:“滴破思乡万里心”化用自唐代诗人孟郊的《秋雨》(其二)“冷露滴破梦”,将“客怀”的内涵具体化,更加具体而深刻地表达了漂泊在外之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句着笔写景,从官舍的室外空间环境切入,运用侧面描写之法,展现秋风秋雨的萧瑟凄清,巧妙暗扣诗题“雨夜”。“萧萧”一词,仿若让读者真切听到凌厉秋风肆意掀动轻薄帘幕,摇撼那一片森森翠竹所发出的飒飒声响,以及冰凉秋雨敲打窗棂、淅淅沥沥洒落竹叶的沙沙之音。一个“深”字,既点明时令已至秋寒,阵阵凉意侵袭而来;又着重突出院落的幽深静谧,隐隐暗示出诗人内心怀乡之情的深沉浓烈。正如《文心雕龙・明诗》所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般“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自然之景,对于客居异乡之人而言,极易引发黯然神伤的情绪。此句借景传情,为下句刻画人物怀乡的心理与行为埋下伏笔。次句紧接上句,画面顺势转至室内,描绘出客居者幽居独处时茕茕孑立、郁郁寡欢的模样。“客怀孤寂”,直截了当地抒发内心感受,在如此雨夜昏室,那肃杀凄怆的氛围之下,这种“孤寂”之感愈发难以排遣。总不能如枯木般在昏黄灯光下枯坐吧!该如何消解这无尽的孤独寂寞呢?或许,借诗歌抒怀是战胜这种情感孤寂的唯一途径。于是,诗人自吟自叹,与自己的心灵展开对话。“伴灯吟”,可叹无人欣赏,唯有一盏荧荧孤灯相伴。这般独守寒窗、形单影只的境遇,其中愁苦又岂是一个“愁”字能道尽!读到此处,仿佛能隐隐看见诗人眼角那斑斑泪痕。第三句笔锋一转,再度写景,着重从听觉层面入手,以声音衬托寂静氛围。漫漫寒夜,诗人独自吟哦良久,渐感疲倦、厌烦,正当昏昏欲睡之际,“雨打空阶”的声响愈发清晰地传入耳中。那丝丝秋雨,不紧不慢,一滴一滴,仿佛不知疲惫地在耳边溅落。这于异乡永夜响起的声音,恰似一曲断肠悲歌!“夜雨”“空阶”“孤灯”“幽舍”,这些意象在古代别离诗中屡见不鲜。像六朝诗人何逊在《临行与故游夜别》里所写“夜雨滴空阶,吹灯暗离室”,以及温庭筠《更漏子》中的“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皆饱含着令人黯然神伤的情愫。本诗不避常见,选取这些惯常意象,精心营造出一种凄美意境。“空”字韵味十足,一是表明夜深人静,整个院子不见人影,一片空寂;二是凸显诗人因远离家乡,内心深处滋生出的莫名恐慌。实际上,台阶并非真的空无一物,风雨侵袭后,满地皆是凋零的竹枝竹叶,可诗人偏称其“空”,主要是为了强化客居他乡之人理想破灭、人生失意的失落之感。“无端”二字堪称精妙,“无端”即“没来由、没道理”之意,“雨打空阶”本是自然现象,诗人却对此心生嗔怪。看似无理,却饶有趣味,秋雨不解诗人怀乡之苦,依旧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怎能不让人愁绪满怀!结句掷地有声,音韵铿锵,意境浑厚苍凉。“滴破思乡万里心”,从自然环境巧妙过渡到人的心境。诗人巧妙搭建起客观景象与主观情绪之间的桥梁,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那冰冷的秋雨,为何如此不近人情,仿佛非要在诗人本就破碎的心上再添几道伤痕!这一夜,被雨搅扰的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滴破”一词化用自唐代诗人孟郊《秋雨》(其二)中的“冷露滴破梦”,让“客怀”的内涵更为具体可感。“万里”与“一夜”相互呼应,“万里”之遥的空间距离与“一夜”之短的时间跨度形成强烈反差,极大地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仿佛在这一夜之间,他便能跨越万水千山,飞回魂牵梦绕的故乡。“破”字力道千钧,将诗人思乡的痛苦与酸楚渲染到极致。
4. 作品点评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的《乖崖集提要》提到,张咏诗作风格独特,其诗风“光明伟俊”,自然天成。诗中情感真挚,毫无刻意雕琢词句的痕迹,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以这首绝句为例,诗人选材平易,所用文字浅白易懂,却饱含真切情意。尤为精妙的是,诗人擅长借鉴前人诗句,经巧妙剪裁后,营造出清新、幽深的独特意境,让读者于字里行间品味到隽永悠长的韵味,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