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g

朝代:宋作者:韩维浏览量:3
shí
zāi
qīng
chuān
gōu
wǎng
qiān
zhì
pěng
pán
zhì
lín
cǎi
jīn
cuì
pián
gǎn
rén
zhě
yǒng
qīng
líng
quán
chén
tiào
fān
绿
píng
bái
lián
tuō
shēn
dāo
jiān
yǒng
zhōng
ěr
nián
wéi
zhèng
guó
qiáo
cháng
tàn
yōu
rán
fāng
mèng
chēng
xián
yǒng
huái
怀
rén
tàn
chūn
fēng
qián

译文

清澈河川里的鱼啊,被这鱼钩渔网捕获牵住。小孩捧着盘子走来,鱼鳞的金光翠色相间排列。一旦感受到仁者的心意,便在我这清凉的泉水中畅游。早晨跳跃翻动绿色的浮萍,傍晚歇息依偎着白色的莲花。从刀俎之间逃脱,永远度过你的一生。从前的郑国侨(子产),也曾感叹过这种悠然自在。以方正态度待人可能被欺骗,孟子却称赞他贤德。长久怀念古人的美好品德,在春风中多次感叹。

逐句剖析

"时哉清川鱼":清澈河川里的鱼啊,

"罹此钩网牵":被这鱼钩渔网捕获牵住。

# 罹:一作罗。

"稚子捧盘至":小孩捧着盘子走来,

"鳞采金翠骈":鱼鳞的金光翠色相间排列。

"一感仁者意":一旦感受到仁者的心意,

# 者:一作得。

"泳我清泠泉":便在我这清凉的泉水中畅游。

"晨跳翻绿萍":早晨跳跃翻动绿色的浮萍,

"暮息依白莲":傍晚歇息依偎着白色的莲花。

"脱身刀俎间":从刀俎之间逃脱,

"永以终尔年":永远度过你的一生。

"唯昔郑国侨":从前的郑国侨(子产),

"亦尝叹悠然":也曾感叹过这种悠然自在。

"以方斯可欺":以方正态度待人可能被欺骗,

"孟子称其贤":孟子却称赞他贤德。

"永怀古人懿":长久怀念古人的美好品德,

"屡叹春风前":在春风中多次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放鱼》是宋代韩维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诗中一首富于哲理的作品,篇幅短小,意味隽永。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诗人在将鱼放生时对鱼的嘱咐,全诗以呼告式结撰成章。诗中先写鱼被网捕,稚子捧盘送来,后写将鱼放入清泉,鱼在水中自在生活,又提及郑国侨、孟子的典故,表达对放生之举的感慨与对古人懿德的怀念。全诗语言质朴,运用用典等手法,是一首富含哲理的咏物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嘉祐四友”之一

韩维(1017~1098),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维以父荫入仕,历任知太常礼院、泾州通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职。宋哲宗时拜门下侍郎,出知邓州、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韩维与王安石、司马光、吕公著被时人称为“嘉祐四友”。其工诗擅文,笔力雄健,诗风古澹舒畅,有陶渊明、韦应物风格,文章典雅,为世人所效。著有《南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时哉清川鱼,罹此钩网牵”,清澈河川里的鱼,此刻被鱼钩和渔网捕获牵住。“时哉”像是在感叹鱼的命运无常,本应在水中自在,却意外落入网中;“罹此钩网牵”直白写出鱼被困的状态,没有多余修饰,开篇就交代了鱼的遭遇,为后面写放生的情节做了铺垫,字里藏着对鱼的同情。​“稚子捧盘至,鳞采金翠骈”,小孩捧着盘子走来,鱼的鳞片上金光与翠色交错排列。“捧盘至”简单勾勒出鱼被送到眼前的情景,“金翠骈”细致描写鱼鳞的色彩和排列,让这条鱼的形象更具体可感,也显露出它的鲜活珍贵,与前文被困的处境形成对比,更让人觉得它被困可惜。​“一感仁者意,泳我清泠泉”,一旦感受到这份仁爱获得自由,鱼便在清凉的泉水中畅游。“仁者意”点出放生的善意,“泳”字生动写出鱼重获自由后舒展游动的样子,“清泠泉”则描绘出适合鱼生存的环境,整个画面透着放生后的生机与自在。​“晨跳翻绿萍,暮息依白莲”,鱼早晨跳跃着翻动绿萍,傍晚依偎着白莲歇息。“晨跳”“暮息”写出鱼在不同时段的活动,展现出它回归自然后的自在;“绿萍”“白莲”勾勒出清新的水环境,让鱼的生活场景更具体,画面感十足。​“脱身刀俎间,永以终尔年”,鱼从可能被宰杀的境地逃脱,得以在水中安稳度过一生。“刀俎间”暗示了鱼曾面临的危险,“脱身”突出放生的意义,“永以终尔年”则带着对鱼的美好祝愿,满含对生命的关怀。​“唯昔郑国侨,亦尝叹悠然”,从前的郑国侨(子产),也曾为这种悠然自在而感叹。这里引入古人的感慨,把鱼的自在与古人的心境联系起来,让对自由的思考不再只停留在鱼身上,而是延伸到对生活态度的感悟,让诗意更深远些。​“以方斯可欺,孟子称其贤”,子产以方正的态度待人,即便可能被欺骗,孟子仍称赞他贤德。引用孟子对於产的评价,是为了推崇这种方正的美德,让诗的内涵从放生这件具体的事,上升到对品德的赞美,让主题更深刻。​“永怀古人懿,屡叹春风前”,长久怀念古人的美好品德,在春风中一次次感叹。“永怀”“屡叹”直接表达出对古人美德的敬重,“春风前”的场景让这份感慨多了些自然的气息,收束全诗时,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胡仲弓《咏松》

下一篇:宋·释慧性《偈颂一百零一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