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姝拥佩出云堆":仙女身佩玉饰从云层中走出,
"光射瑶林万蚌胎":月光倾泻如珍珠,照亮玉树琼林。
"只可范家村里照":这月光只应在范家村中映照,
"不须移影过苏台":不必将梅影移向姑苏台的权贵之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梅诗。此诗描写了月下梅花的仙姿与清辉,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与隐逸精神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比喻:“光射瑶林万蚌胎”,此句将月下梅林比作缀满珍珠的仙境,以“万蚌胎”喻指枝头梅花在月光映照下如蚌壳孕育的珍珠般晶莹璀璨。“瑶林”象征玉树琼枝的梅林,“蚌胎”则通过自然物象的联想,点明月光与梅花交织,既写出梅花的清冷皎洁,又暗喻其高华不染尘俗的品格。用典:“只可范家村里照,不须移影过苏台”,“范家村”暗用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典故。范仲淹出身贫寒,晚年于苏州置义田、办义学,其《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精神,被后世视为士大夫清高品格的象征。借范仲淹的清贫高洁喻指梅花只愿栖身于隐士村野,彰显其不慕荣华、坚守本心的品格,赋予梅花以士大夫的精神风骨。象征:“不须移影过苏台”,“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建,为宴饮享乐之地(《吴越春秋》),象征权贵奢靡的世俗名利场。通过苏台的浮华点明梅花不慕荣华的品格。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仙姝拥佩出云堆,光射瑶林万蚌胎”,首句以神话意象开篇,“仙姝”比喻梅花,“珮”象征其高洁品性,展现了月光映照下梅花傲寒绽放的形象。次句运用比喻手法,“瑶林”指代梅花树林,“万蚌胎”形容月光如同无数珍珠光芒般映照,形成出清朗澄澈的月光意境。后两句“只可范家村里照,不须移影过苏台”,“范家村”化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故,喻指梅花所代表的士人精神境界;“苏台”即姑苏台,象征着富贵繁华或世俗权力之地。通过将这两处对比,清晰地区分了梅花的品格,彰显其不屑依附权贵、保持独立清高的品格特质。
4. 作品点评
这首作品融合了神话元素与自然景物意象,成功地塑造出既带有超凡仙气又不失内在刚健(风骨)的梅花形象。诗中运用的月光、堆积的云层、孕育珍珠的蚌胎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明与暗交织变化的光影氛围。具体来看,诗的前两句主要侧重于描绘梅花的形态外貌;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着重揭示并升华梅花的内在品格。这种安排很好地遵循了绝句起句、承句、转句、合句的结构要求。在用词方面,选用了“拥珮”、“瑶林”等词汇,这反映出宋代文人诗创作中重视援引典故且力求用词准确、意涵丰富的语言特征。
上一篇:宋·苏轼《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下一篇:宋·于石《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