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n
lán
huā
·
·
shuāng
lóng
duì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qián
táng
西
yǒu
shī
sēng
qīng
shùn
suǒ
cáng
chūn
mén
qián
yǒu
èr
sōng
yǒu
líng
xiāo
huā
luò
shàng
shùn
cháng
zhòu
xià
shí
wéi
jùn
bǐng
cóng
guò
zhī
sōng
fēng
sāo
rán
shùn
zhǐ
luò
huā
qiú
yùn
wéi
shuāng
lóng
duì
bái
jiǎ
cāng
rán
yān
shū
yǐng
wēi
xiāng
xià
yǒu
yōu
rén
zhòu
mèng
cháng
fēng
qīng
ruǎn
shuāng
què
fēi
lái
zhēng
zào
wǎn
cuì
zhǎn
hóng
qīng
shí
shàng
líng
xiāo
bǎi
chǐ
yīng

译文

钱塘西湖旁有一诗僧,名叫清顺。他所居住的地方是藏春坞。门前有两棵古松树,树上有凌霄花攀援,清顺常常白天躺卧在松树下。我为郡守时,一天屏退随从去访他,松风骚然。清顺指着落花求我创作,我于是写下此词。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仿佛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在烟雨中飞腾。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于一片墨绿苍翠之间,让人感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个和尚正躺在浓荫下的竹床上沉睡。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只见在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

逐句剖析

"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钱塘西湖旁有一诗僧,名叫清顺。

"所居藏春坞":他所居住的地方是藏春坞。

# 藏春坞:清顺居处的小庭院。中间洼,四边高的地方叫坞。

"门前有二古松":门前有两棵古松树,

"各有凌霄花络其上":树上有凌霄花攀援,

# 凌霄花:一名紫葳,夏秋开花,茎有气根,可攀援棚篱。

"顺常昼卧其下":清顺常常白天躺卧在松树下。

"时余为郡":我为郡守时,

# 为郡:指为杭州知府。

"一日屏骑从过之":一天屏退随从去访他,

# 屏骑从过之:不带给随的人马而独自去群访他。屏:除去,不用。骑从:骑马跟随的人。过:拜访;上门访问。之:指代僧清顺。

"松风骚然":松风骚然。

# 骚然:骚骚作响。

"顺指落花求韵":清顺指着落花求我创作,

"余为赋此":我于是写下此词。

"双龙对起":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

# 双龙对起:写门前二古松的形状与气势。

"白甲苍髯烟雨里":仿佛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在烟雨中飞腾。

# 苍髯:深绿的松针。,白甲:松皮如鳞甲。

"疏影微香":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于一片墨绿苍翠之间,让人感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

"下有幽人昼梦长":一个和尚正躺在浓荫下的竹床上沉睡。

# 幽人:幽栖之人,此指清顺。

"湖风清软":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

# 清软:珍重阁本作“轻软”,据沈钞本及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毛本改。

"双鹊飞来争噪晚":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

# 争噪晚:在夕照中争相呜叫。

"翠飐红轻":只见在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

# 翠飐红轻:形容双鹊跳动引起松叶和凌霄花的颤动。红倾: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龙本作“红轻”。元延祐本原校:“一作‘红倾’。“

"时上凌霄百尺英":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

# 时上凌霄百尺英:谓双鹊时而飞上高处的凌霄花。元延祐本作“时上”,原校:“一作‘时下’。”凌霄百尺英:傅子立注:“《本事集》云:“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居其上,自名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子瞻为郡,一日屛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觅句,子瞻为赋此。””刘尚荣按:“元延祐本删‘《本事集》云’四字,遂将此注移作词叙,作“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时余为郡,一日屛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又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亦借傅注为词题,“赋此”下有“词”字。“藏春坞:龙榆生笺:“《长编》:“刁约作藏春坞,日遊其中。””屛骑从过之:不带随从人马而独访清顺。骚然:风动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是北宋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双龙”比喻古松的苍劲,凌霄花的淡香烘托清顺昼梦的闲适;下片通过湖风、鹊噪、花落等动态细节,以动衬静,展现藏春坞的幽寂禅境。全词在动与静、声与寂的对比映衬中,表现古松、湖风、凌霄花、喜鹊自由自在的生机意趣,语言清新而意境虚静,隐隐透露出禅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作于元祐五年(1090)五月,苏轼任杭州知州期间。他慕名拜访西湖诗僧清顺,见藏春坞前古松凌霄交缠,清顺昼卧其下,松风花影中透出禅意,遂应清顺之请即兴赋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是北宋词人苏轼所作的一首词。题材上属于写景咏物词。上片描绘了雨中松树如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的姿态,以及树下幽人昼梦正长的闲适场景。下片写湖风轻柔,双鹊争噪,凌霄花在百尺高枝上不时飘落的景象。全词在动静对比中暗寓物我交融的哲理,既展现了园林中的清幽之景,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喻:“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将松树比作双龙,喻古松蟠虬之势,化静为动,“白甲苍髯”形象地写出了松树的形态。景物描写:对松树、湖风、双鹊、凌霄花等景物进行描写,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园林湖畔美景图,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多感官描写:从视觉(“双龙对起”“翠飐红轻”等)、听觉(“双鹊飞来争噪晚”)等角度描写景物,全面突出景物的特征,丰富画面的内容,增强真实感,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刻的印象。

3. 分段赏析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上片开篇以“双龙”喻古松,白甲苍髯的意象将松皮、松针拟作龙鳞龙须,烟雨朦胧中似见双龙腾跃,气势雄浑。“疏影微香”转入柔美,凌霄花的淡香与清顺昼梦的闲适相映,刚柔交融中突显僧人超脱尘俗的形象。下片写湖风轻柔,双鹊在傍晚时分飞来争着啼叫,“湖风清软”以触觉写环境清幽,“双鹊争噪”以听觉打破寂静,反衬禅境之静。“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描绘了翠绿的枝叶随风摇曳,红色的凌霄花轻盈地飘落的景象,色彩鲜明,画面优美,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有人说,一对喜鹊争噪,将”疏影微香“、”幽人梦长“的意境搅得稀糟。这是不明白闹与静的辩证关系。人世的纷争更能显出佛门的超脱,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境界的幽静。

4. 作品点评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以对立意象的互生共振(如刚柔、动静)营造出虚静清空的境界,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双龙对起”“翠飐红轻”等句融诗画于一体,展现了苏轼“空静”美学思想。亮点名句如“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形象地刻画了松树的形态,富有想象力。全词风格自然蕴藉,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展现了苏轼词作的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词着力写景,突出古松凌霄,兼及湖风飞鸟,在其动静、刚柔的对比描写中,展示了一幅对立和谐、境界和美的藏春坞画图。而作者的用意则在借此造成一种氛围,以烘托幽人独处的恬淡自适,纯任自然,暗寓的禅意正在其中。

现代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李德身《全宋词鉴赏词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普度《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一》

下一篇:宋·李龙高《月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