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岂为妖恪自迷":猿猴哪里天生是妖怪?只因人自己执迷不悟,
"世间那有倘来妻":这世上哪有什么意外得来的妻子。
"裂衣心痛从前悔":衣衫破碎心如刀绞,往昔的悔恨涌上心头,
"恪不如猿反噬脐":袁恪还不如那只猿猴,白猿早已抽身离去。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劝诫诗。诗人通过猿猴清醒与人执迷的对比,描述因贪妄沉迷导致悔恨的现象,表达了对执迷不悟者的警示,强调不可因强求非分之物而自食恶果的道理。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裂衣心痛从前悔”一句直接袒露诗人内心的悔恨与痛苦。通过“裂衣”这一具象动作,暗喻情感或人生抉择的破裂;而“心痛”“从前悔”则直白喊出对过往的深切懊悔,毫无掩饰。这种手法让情感,与读者内心形成强烈共鸣。意象组合:“猿岂为妖恪自迷”“世间那有倘来妻”“裂衣心痛从前悔”,诗中选取“猿猴”“倘来妻”“裂衣”等核心意象:猿猴本为自然生灵,却被世俗视为“妖”,实则是写人性因执念而迷失的荒诞;“倘来妻”指向虚幻不实的姻缘或执念追逐的对象,暗示“世间所得本无定数”的哲理;“裂衣心痛”则以具象的动作与痛感,传递内心悔恨的强烈。这些意象形成“执迷—虚妄—醒悟”的逻辑,将抽象的人生悔恨转化为可感的场景,使诗歌在简短的篇幅中写出了深刻的劝诫意味,人若困于执念,反不如能自省的猿猴,从而强化了对“迷途知返”的情感表达。用典:“恪不如猿反噬脐”这句,巧用《左传》中“噬脐莫及”的典故。“噬脐莫及”原意是若咬自己的肚脐,即使嘴巴再大也够不着,后悔也来不及了。在这首诗里,作者将猿猴和人进行反差,猿猴即便被认为可能为妖,但它能有所醒悟,而人却常常因执迷不悟做出错事。诗人以“恪不如猿”写出了人类愚蠢,借“反噬脐”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对过去错误行为追悔莫及之意。
3. 分段赏析
“猿岂为妖恪自迷,世间那有倘来妻。”此句以反问开篇,借“猿”与“人”的对比暗喻人性迷失。首句“猿岂为妖”以动物意象发问,表面上质疑猿猴是否因妖性而自迷,实则暗讽世人因贪欲而自我蒙蔽(“恪自迷”)。次句“世间那有倘来妻”进一步点明主题,以“倘来妻”(意外所得的妻子)象征世俗欲望,强调人生中许多执念本为虚妄。两句通过“猿”与“人”的对照,揭示人性中难以克制的贪恋与执迷,语言犀利且富有哲思。“裂衣心痛从前悔,恪不如猿反噬脐。”此句以动作描写外化内心悔恨,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前句“裂衣心痛”通过撕裂衣衫的肢体动作,具象化对过往错误的追悔;后句“反噬脐”化用《左传》“噬脐莫及”典故,以猿猴反噬肚脐的荒诞意象,讽刺世人明知错误却难以自拔的困境。两句通过“裂衣”与“噬脐”的连贯动作,将抽象悔意转化为可感的视觉冲击,同时“恪不如猿”的对比暗含对人性弱点的批判。
上一篇:宋·洪咨夔《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