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á
shān

朝代:宋作者:郭昌浏览量:3
yuán
wéi
yāo
shì
jiān
nǎ​
yǒu
tǎng
lái
liè
xīn
tòng
cóng
qián
huǐ
yuán
fǎn
shì

译文

猿猴哪里天生是妖怪?只因人自己执迷不悟,这世上哪有什么意外得来的妻子。衣衫破碎心如刀绞,往昔的悔恨涌上心头,袁恪还不如那只猿猴,白猿早已抽身离去。

逐句剖析

"猿岂为妖恪自迷":猿猴哪里天生是妖怪?只因人自己执迷不悟,

"世间那有倘来妻":这世上哪有什么意外得来的妻子。

"裂衣心痛从前悔":衣衫破碎心如刀绞,往昔的悔恨涌上心头,

"恪不如猿反噬脐":袁恪还不如那只猿猴,白猿早已抽身离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峡山寺》是宋代诗人郭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四句同押齐韵,诗中借助“猿妖”“噬脐”等形象传递生活道理。其中“裂衣心痛从前悔”一句,直接道出对过去选择的懊悔,能看出作者对往事的深刻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郭昌的《题峡山寺》中,诗题“峡山寺”指向具体地理坐标,结合宋代文人爱游历的传统,推测此诗或为作者游览峡山寺时的感怀之作。诗中“噬脐”一词化用《左传》典故,原指因行动不慎反遭其害,此处暗含追悔莫及之意,这也符合宋代文人善用典故的创作特点。从时代背景看,此诗诞生于宋代理学兴盛时期,像“世间那有倘来妻”这类诗句,便折射出当时伦理观念对婚姻认知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劝诫诗。诗人通过猿猴清醒与人执迷的对比,描述因贪妄沉迷导致悔恨的现象,表达了对执迷不悟者的警示,强调不可因强求非分之物而自食恶果的道理。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裂衣心痛从前悔”一句直接袒露诗人内心的悔恨与痛苦。通过“裂衣”这一具象动作,暗喻情感或人生抉择的破裂;而“心痛”“从前悔”则直白喊出对过往的深切懊悔,毫无掩饰。这种手法让情感,与读者内心形成强烈共鸣。意象组合:“猿岂为妖恪自迷”“世间那有倘来妻”“裂衣心痛从前悔”,诗中选取“猿猴”“倘来妻”“裂衣”等核心意象:猿猴本为自然生灵,却被世俗视为“妖”,实则是写人性因执念而迷失的荒诞;“倘来妻”指向虚幻不实的姻缘或执念追逐的对象,暗示“世间所得本无定数”的哲理;“裂衣心痛”则以具象的动作与痛感,传递内心悔恨的强烈。这些意象形成“执迷—虚妄—醒悟”的逻辑,将抽象的人生悔恨转化为可感的场景,使诗歌在简短的篇幅中写出了深刻的劝诫意味,人若困于执念,反不如能自省的猿猴,从而强化了对“迷途知返”的情感表达。用典:“恪不如猿反噬脐”这句,巧用《左传》中“噬脐莫及”的典故。“噬脐莫及”原意是若咬自己的肚脐,即使嘴巴再大也够不着,后悔也来不及了。在这首诗里,作者将猿猴和人进行反差,猿猴即便被认为可能为妖,但它能有所醒悟,而人却常常因执迷不悟做出错事。诗人以“恪不如猿”写出了人类愚蠢,借“反噬脐”这一典故表达自己对过去错误行为追悔莫及之意。

3. 分段赏析

​​“猿岂为妖恪自迷,世间那有倘来妻。”​​此句以反问开篇,借“猿”与“人”的对比暗喻人性迷失。首句“猿岂为妖”以动物意象发问,表面上质疑猿猴是否因妖性而自迷,实则暗讽世人因贪欲而自我蒙蔽(“恪自迷”)。次句“世间那有倘来妻”进一步点明主题,以“倘来妻”(意外所得的妻子)象征世俗欲望,强调人生中许多执念本为虚妄。两句通过“猿”与“人”的对照,揭示人性中难以克制的贪恋与执迷,语言犀利且富有哲思。​​​​“裂衣心痛从前悔,恪不如猿反噬脐。”​​此句以动作描写外化内心悔恨,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前句“裂衣心痛”通过撕裂衣衫的肢体动作,具象化对过往错误的追悔;后句“反噬脐”化用《左传》“噬脐莫及”典故,以猿猴反噬肚脐的荒诞意象,讽刺世人明知错误却难以自拔的困境。两句通过“裂衣”与“噬脐”的连贯动作,将抽象悔意转化为可感的视觉冲击,同时“恪不如猿”的对比暗含对人性弱点的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洪咨夔《春事》

下一篇: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