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shì

朝代:宋作者:洪咨夔浏览量:3
wèi
chūn
chóu
liǎng
bìn
wēng
guǎn
chóu
yuán
shǔ
chūn
fēng
shēn
huáng
yáng
liǔ
yáng
wài
dàn
bái
xìng
huā
míng
yuè
zhōng
zài
shēn
tiān
bìng
miào
guāng
míng
xìng
shèng
tóng
míng
jiū
yàn
xiāng
liào
róng
cóng
qián
wàn
kōng

译文

不要因为春日的愁绪而让两鬓变得像老翁一样斑白,毕竟愁绪原本就不属于春风。深黄色的杨柳生长在夕阳之外的地方,浅白色的杏花在明月映照下绽放。自由自在的身心与天地并存,精妙光明的本性,圣人与愚人都是一样的。斑鸠和正在哺育的燕子相互照料,这些景象让人将从前的万千思虑都消融得一干二净。

逐句剖析

"莫为春愁两鬓翁":不要因为春日的愁绪而让两鬓变得像老翁一样斑白,

"管愁元不属春风":毕竟愁绪原本就不属于春风。

"深黄杨柳夕阳外":深黄色的杨柳生长在夕阳之外的地方,

"淡白杏花明月中":浅白色的杏花在明月映照下绽放。

"大自在身天地并":自由自在的身心与天地并存,

"妙光明性圣愚同":精妙光明的本性,圣人与愚人都是一样的。

"鸣鸠乳燕相料理":斑鸠和正在哺育的燕子相互照料,

"融得从前万虑空":这些景象让人将从前的万千思虑都消融得一干二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事》是南宋洪咨夔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四句通过对春日愁绪的开解,以及杨柳、杏花等春日景致的描绘,展现出对情绪与自然的感知;后四句则阐述了自在本性与光明心性的道理,以及看到鸠鸟、乳燕等景象后杂念消散的状态。此诗语言晓畅,而意蕴悠长,包含着对情绪的梳理和对内心境界的思考,表达出一种超脱愁绪、回归平和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文学家

洪咨夔(1176?~1236?),南宋文学家。字舜俞,号平斋,谥忠文,临安府於潜(今浙江临安)人。嘉泰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其诗为江西诗派风格,受杨万里影响,时有新巧比喻,社会批判性强,有讽刺官吏、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他亦善写乡村景物。其词风淋漓激壮,多磊落之感,不乏豪情壮语,也有淡雅之作。他长于制诰,典丽和洽,风骨颀秀,温纯精切,被称为南渡后之大手笔,撰有《春秋说》《两汉诏令》《平斋文集》《平斋词》等著作。代表作品有《狐鼠》《刘后溪和雁湖即事诗十绝见示次韵》《卜算子·簸弄柳梢春》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莫为春愁两鬓翁,管愁元不属春风”,开篇便以直白的口吻给出劝慰。不要因为春日的愁绪让自己早早变成两鬓斑白的老者,要知道愁绪本就不属于春风。这两句没有复杂的修饰,像日常对话般自然,点出愁绪与春风并无关联。颔联“深黄杨柳夕阳外,淡白杏花明月中”,描绘出两幅清新的画面。深黄色的杨柳生长在夕阳之外,淡白色的杏花绽放于明月之下。“深黄”“淡白”的色彩搭配柔和,“夕阳外”“明月中”的背景增添了静谧感,简单勾勒便让杨柳与杏花的形态、所处环境清晰可感,展现出春日景致的美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恬淡之美。颈联“大自在身天地并,妙光明性圣愚同”,传递出一种通透的认知。身心的自在可以与天地相融,美好的本性在圣人与愚人身上都是相同的。这两句语言平实却道理浅近,不刻意拔高,只是平静地指出人与天地、圣愚本性间的关联,让人感受到一种对自身与他人的包容认知。尾联“鸣鸠乳燕相料理,融得从前万虑空”,以生灵的状态收束全诗。鸣叫的斑鸠与初生的燕子相互照料,这样的景象能让人将从前的种种思虑都消融一空。鸠燕相顾的画面充满生机与温情,自然地引出内心思虑消散的感受,没有刻意强调效果,却让人感受到生灵之态对心境的影响,显得真切而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祖珍《偈三十五首(其二十二)》

下一篇:宋·郭昌《题峡山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