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uàn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沈如筠浏览量:2
yàn
jǐn
shū
nán
chóu
duō
mèng
chéng
yuàn
suí
yuè
yǐng
liú
zhào
yíng

译文

大雁都已飞走了,书信再难寄出,愁绪多得让人难以入眠。多希望能追随那无处不在的月影,将光辉照射到你的军营。

逐句剖析

"雁尽书难寄":大雁都已飞走了,书信再难寄出,

# 雁尽书难寄:这里用鸿雁传书的事典。雁:大雁。

"愁多梦不成":愁绪多得让人难以入眠。

# 愁:愁绪。

"愿随孤月影":多希望能追随那无处不在的月影,

# 随:追随。,愿:希望。

"流照伏波营":将光辉照射到你的军营。

# 伏波营: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有功,封新息侯。这里代指征人所在的军营。,流照:光辉照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闺怨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沈如筠所作。此诗为闺怨题材,以思妇内心独白方式,表达对征戍在外亲人的深切怀念。开篇“雁尽书难寄”,借雁尽无书渲染愁绪,“愁多梦不成”加深忧愁,最后“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以浪漫想象,盼月光传情至军营,展现思念之深。运用借景抒情,以雁尽烘托书信难达的无奈。整首诗曲折细腻,一往情深,格调较高,生动刻画思妇纯洁、真挚、高尚的情感,尽显闺怨诗的婉转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沈如筠(?~?),唐代诗人。润州句容(今属江苏)人。曾任横阳主簿。他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友善,曾有诗寄酬,还与孙处玄等十八人相唱和,其诗被汇编成《丹阳集》。他善诗能文,又著有志怪小说。其诗《闺怨》“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句为人称赞。另有《寄天台司马道士》《寄张徵古》等也均为佳作。著有《正声集》《异物志》《古异记》等。《全唐诗》存其诗四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闺怨二首·其一》由唐代沈如筠所作。一说此诗当作于天宝(742—756)年间,是因征南诏而作。当时社会有征南诏这一军事行动,沈如筠借此背景,以闺妇视角,表达征戍给家庭带来的分离之苦与闺妇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描绘了闺中思妇因大雁飞尽书信难寄而忧愁,愁绪满怀以致梦都难成的情景,表达了思妇对征戍在外亲人的深切怀念,展现出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伏波营”巧用东汉马援典故,马援曾被封为伏波将军,征战南方边境。诗中以“伏波营”暗示征人戍守在南方边境,表达思妇对远方征戍亲人的深切思念。借景抒情:“雁尽书难寄”借大雁飞尽之景,因雁常被视为传书象征,雁尽暗示书信难达,抒发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与倾诉无人的隐恨。

3. 分段赏析

“雁尽书难寄”,首句点明背景,借雁足传书典故,写大雁已尽,书信难托,“难”字细腻展现思妇因思念征夫却无法传递书信的隐恨与愁绪,表达其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愁多梦不成”,此句紧承上句,因愁绪过多,以致难以成寐,梦也难成,进一步深化思妇的愁情,比首句感情更深一层,将其复杂的情感与无尽的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愿随孤月影”,前两句写愁怨,此句则开始转写思妇试图“解愁”。“孤月”之“孤”,既流露思妇的孤单,又因明月可跨越时空,引出她愿追随月光的想法,表现出思妇欲从愁绪中解脱的渴望。“流照伏波营”,“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方边境,此句承接上句,表达思妇希望月光能洒照到丈夫所在营地,传达自己的思念,将思妇对征夫的真挚情感推向高潮,展现出她一往情深的思念。整首诗通过这四句层层递进,细腻真实地展现思妇内心活动,格调较高。

4. 作品点评

《闺怨二首·其一》是唐代沈如筠的作品,以闺怨为题材,借思妇内心独白,展现对征戍亲人的深切思念。诗风婉转细腻,情意动人。开篇借雁足传书典故起笔,将思妇愁绪娓娓道来,“愁多梦不成”递进强化愁情。后两句“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尤为精妙,巧用“伏波营”典故,借月寄情,以浪漫想象表达思妇真挚情感。全诗层次递进分明,细腻呈现思妇内心活动,格调较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善于诉情,又善于运古。

明高棅《唐诗正声》

# 上句亦自常语,着下二句便佳胜。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此为征南诏而作,故诗有“伏波”之语。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吴山民曰:运用齐干语佳。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借月写情,与曲江“思君如满月”之作,可称异曲同工。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此亦代征人妇之词。天宝中讨南诏,故用伏波故事。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涯《陇上行》

下一篇:唐·李白《胡无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