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易于":何易于,
"不详何所人及何所以进":不清楚他是哪里人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入仕。
# 何所以进:通过什么途径做官的。,何所人:什么地方人。
"为益昌令":他担任益昌县令。
"县距州四十里":益昌离州有四十里远,
"刺史崔朴常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刺史崔朴曾经在春天带着宾客乘船路过益昌附近,
# 常:同“尝”,曾经。
"索民挽纤":让百姓挽纤拉船,
"易于身引舟":何易于竟亲自上前拉船。
# 身引舟:亲自挽纤拉船。
"朴惊问状":崔朴惊讶地问情况,
"易于曰":何易于说:“
"方春":现在是春天,
"百姓耕且蚕":百姓都在耕种养蚕,
"惟令不事":惟独我没事做,
"可任其劳":理应承担这份劳役。”
# 可任其劳:可以担负那些劳役。
"朴愧":崔朴惭愧,
"与宾客疾驱去":和宾客们急忙骑马离开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文,文中通过何易于亲自挽纤拉船的举动,展现了他体恤民情、不愿百姓受苦的清廉品质。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崔朴为首的州府官员游山玩水,耗费民资民财,而百姓在春天忙于蚕耕与崔朴等人不顾民力索民挽纤,而何易于视民如子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官员享乐与百姓劳作的矛盾,凸显何易于体恤民情的可贵品质。烘托:“朴愧,与宾客疾驱去”通过崔朴羞愧离去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何易于身先士卒的行为对官员的震撼效果,间接塑造其清廉形象。
3. 分段赏析
“何易于,不详何所人及何所以进。为益昌令。县距州四十里,刺史崔朴常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纤”,此句开篇点明主人公何易于身份来历不明,给人一种神秘感,同时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简洁地叙述了刺史崔朴在春日与宾客乘船出游,途经益昌时索要民力拉纤的事件起因,为下文发展做铺垫,平淡的陈述中暗含权贵对百姓的压榨。“易于身引舟。朴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耕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面对刺史不合理的要求,何易于没有推诿百姓,而是亲自拉船,这一行为极具震撼力。刺史惊讶询问,何易于的回答朴实却有力,直接表明正值农忙时节,百姓既要耕种又要养蚕,只有自己无事,理应承担这份劳役。短短数语,将何易于心系百姓、主动担当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展现出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体恤之情。“朴愧,与宾客疾驱去”,此句以刺史崔朴的惭愧与匆忙离去收尾,通过刺史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何易于行为的高尚,以简单的叙事收束全文,却余韵悠长,让读者感受到何易于行为对权贵的冲击,以及其行为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上一篇:唐·陈陶《陇西行四首》
下一篇:唐·李绅《答章孝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