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ǒng
西
xíng
shǒu

朝代:唐作者:陈陶浏览量:2
hàn
zhǔ
dōng
fēng
bào
tài
píng
rén
jīn
què
biān
bīng
zòng
ráo
duó
lín
sài
sāng
zhòng
shēng
shì
sǎo
xiōng
shēn
qiān
diāo
jǐn
sàng
chén
lián
dìng
biān
yóu
shì
chūn
guī
mèng
rén
lǒng
shù
sān
kàn
sài
cǎo
qīng
lóu
fán
xīn
qiāng
bīng
tóng
lái
zhě
shāng
bié
hún
jiù
yíng
xiá
shēng
qín
wèi
yǒu
hēi
shān
yíng
zhèn
shí
lóng
shé
cóng
guì
zhǔ
qīn
hòu
bàn
fēng
hàn
jiā

译文

汉朝天子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向天下宣扬天下太平,却没有人在宫殿议论在边疆的士兵。就算侥幸夺得了林胡地区,可那是一片荒漠之地,连桑麻这样的作物都没法生长。誓死要横扫匈奴个个都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真怜那无定河边暴弃的粼粼白骨,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我在陇西戍边,已经多次看到塞外的草由枯黄转为青绿,如今楼烦的新兵又来替换我们这些戍守羌地的老兵。一起来的人有的去世了,充满了离别之情,夜晚孤魂的哭声响彻旧的营帐。生擒而获的匈奴士兵无穷无尽,驻扎在黑山军营的士兵对于龙蛇阵已熟知于心。自从汉朝的公主远嫁匈奴和亲之后,胡地习俗已有一半与汉族相似了。

逐句剖析

"汉主东封报太平":汉朝天子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向天下宣扬天下太平,

# 东封:指汉武帝东封泰山事。古代帝王为显扬自己的圣德,有时东封泰山,向天帝报人间太平。,汉主:汉武帝。

"无人金阙议边兵":却没有人在宫殿议论在边疆的士兵。

# 金阙:皇帝的宫阙。

"纵饶夺得林胡塞":就算侥幸夺得了林胡地区,

# 林胡塞:古代对西北边塞的称呼。,纵饶:纵使,即使。

"碛地桑麻种不生":可那是一片荒漠之地,连桑麻这样的作物都没法生长。

# 碛地:河荒戈壁地区。

"誓扫匈奴不顾身":誓死要横扫匈奴个个都奋不顾身,

# 匈奴:古代一支游牧民族,先秦时即已兴起,有山戎、鬼方、猃狁、混夷、胡等名。汉时最为强盛,曾给中原王朝以极大威胁。

"五千貂锦丧胡尘":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 丧胡尘:死于胡地。,貂锦:貂,一种动物,皮毛很珍贵。汉时,帝王的侍从有取其尾饰于冠上者。《汉书·燕刺王旦传》:“郎中侍从者,著貂羽、黄金附蝉,皆号侍中。”锦,此指锦衣。后世有以“貂锦”为军人服装之代称,但不常用。刘禹锡《和白侍郎送令狐相公镇太原》:“十万天兵貂锦衣,晋城风日斗生辉。”此诗中的“貂锦”是指边塞将士。

"可怜无定河边骨":真怜那无定河边暴弃的粼粼白骨,

# 骨:牺牲的战士的白骨。,无定河:按无定河有二,此指源出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的无定河,经陕西流入黄河,因流急沙多,深浅不定而得名。无定河一带,正是胡人老营,战事最烈的地方。

"犹是春闺梦里人":还是少妇们春闺里思念的梦中人。

# 春闺:女子的住屋,此指战死者的妻子。

"陇戍三看塞草青":我在陇西戍边,已经多次看到塞外的草由枯黄转为青绿,

# 陇戍三看塞草青:此句言戍守边关已经若干年头。陇戍:边防戍所。三看:多次看到。

"楼烦新替护羌兵":如今楼烦的新兵又来替换我们这些戍守羌地的老兵。

# 护羌兵:汉置护羌校尉驻陇西以镇故羌。此泛指戍兵。,楼烦:春秋战国时国名。秦末服属于匈奴。这里代指边地。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起来的人有的去世了,充满了离别之情,

"一夜孤魂哭旧营":夜晚孤魂的哭声响彻旧的营帐。

"黠虏生擒未有涯":生擒而获的匈奴士兵无穷无尽,

# 黠虏:狡黠的胡虏。

"黑山营阵识龙蛇":驻扎在黑山军营的士兵对于龙蛇阵已熟知于心。

# 识龙蛇:对于龙蛇阵早已熟知于心中了。龙蛇,阵势名称。《孙子兵法》记有常山蛇阵,首尾相应。兵家有飞龙、腾蛇之阵。,黑山:山名,在今陕西省榆林县西。有黑水流经其下,故名黑山。因此地水草丰茂,故历来为北胡入侵中原的要道。

"自从贵主和亲后":自从汉朝的公主远嫁匈奴和亲之后,

# 贵主:公主。

"一半胡风似汉家":胡地习俗已有一半与汉族相似了。

# 汉家:汉室,汉朝。,胡风:胡人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陇西行四首》是唐代陈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深刻表达反对穷兵黩武、倡导民族和谐的主题。首篇借汉讽唐,针砭扩边之策;其二聚焦闺中思妇,借相思之苦控诉战争残酷;后两首着重凸显战事绵长,同时展现和亲政策对民族交融的积极意义。四诗情理交融,意境深远,极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陈陶(803?~879?),唐代诗人。字嵩伯,自称“三教布衣”,长江以北人。文宗大和间游江南、岭南,曾作诗投献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州镇官员,然均未能引其入仕。大中三年,隐居于洪州西山。陈陶的乐府诗,意境诡异,色彩浓郁,酷似李贺。亦有《塞下曲》《胡无人行》等边塞题材之作,其中《陇西行四首》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二句,尤为人所传诵。代表作品有《游子吟》《答莲花妓》。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大致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彼时陈陶游学长安。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势衰微,边疆动荡不安,少数民族的侵扰屡见不鲜。到了陈陶所处的时代,战争的残酷与频繁达到顶点,这组诗正是他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回应与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咏史边塞诗。第一首讽扩边政策劳民伤财;第二首控诉战争残酷;第三首写戍边久长、将士伤别;最后一首赞和亲促进胡汉融合,多面反战倡和,表达了作者反战悯民、渴望和平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无定河边骨”是实写,直击战场惨烈,白骨堆积的残酷现实触目惊心;“春闺梦里人”为虚写,勾勒出深闺少妇梦中盼归的温情场景。一实一虚,形成生死对照:河边枯骨已是现实悲剧,梦中之人却仍存虚幻希望。诗人以梦境的“存”反衬现实的“灭”,让战争的残酷在虚实交织中更具震撼力,既控诉了战争的无情,又道尽了思念的悲凉,余韵悠长。比喻:这组诗比喻手法精妙:以“汉主”喻唐代君主,“东封报太平”暗讽朝廷粉饰太平、忽视边患;“貂锦”借喻将士,与“丧胡尘”对照,凸显战争残酷;“河边骨”与“春闺梦”形成生死借喻,以闺中思念反衬沙场悲凉;“黠虏”代指敌军,“龙蛇”喻战阵,“胡风似汉家”以风俗融合喻和亲影响,含蓄批判穷兵黩武,深化主题。用典:化用贾捐之《议罢珠崖疏》文意:明代杨慎指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中“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但陈陶诗“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家人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在梦中与丈夫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更能触动读者的心灵。这种化用典故的手法,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使诗歌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开篇以汉代典故切入,借汉武帝东封泰山的历史场景,暗喻唐代帝王以开边战功粉饰太平的虚妄。诗中“汉主”非实指汉代君主,而是以古喻今——当帝王将穷兵黩武美化为“太平盛事”,金阙之下的朝臣竟无一人敢直谏边患,谄媚逢迎的朝堂生态跃然纸上。这种借古讽今的笔法,恰如艾略特所言的“历史感”:诗人将远古封禅的虚荣与唐代边政的积弊并置,让历史与现实在诗句中形成残酷的互文,既揭露了统治者的狂骄,也道尽了言路闭塞的悲哀。后两句“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以退为进,掀起情感的波澜。即便唐军攻占了边疆要塞,换来的不过是寸草不生的荒漠——“碛地”的意象极具冲击力,它撕碎了开边战争的“功勋”外衣:沙场白骨换来的不是桑麻遍野的生机,而是土地荒芜的死寂。诗人的批判在此层层递进:对帝王好大喜功的愤慨、对朝臣歌功颂德的蔑视、对边兵疾苦的悲悯、对异族百姓流离的同情,多重情感在“种不生”的叹息中交织。这种矛盾心境的杂糅,实则指向更深层的思考:当战争以“拓土”为名耗尽民力,所谓“太平”不过是覆在白骨堆上的华裳。“汉主东封”的典故不是简单的修辞技巧,而是诗人对唐代边政的历史化审视——当统治者沉迷于“封禅”式的功绩幻觉,现实中的边疆早已成为“桑麻不生”的焦土。这让诗中的议论超越了具体事件,升华为对战争本质的思考:开边拓土的“功业”与民生凋敝的现实,究竟哪一个更值得被铭记?诗中意象的迅速转换(从朝堂到边塞,从功勋到荒芜),恰似情感潜流的激荡,迫使读者反思:民族和睦的珍贵,正在于对战争虚妄性的清醒认知。诗人以冷峻的笔触撕开盛世表象,让我们看到:无论“汉主”还是唐代帝王,穷兵黩武带来的从来不是真正的太平。当“金阙”中的君臣沉溺于开边的幻梦,“碛地”上的桑麻早已在战火中枯萎。这种基于时代的历史反思,最终凝结为对和平的深情呼唤——唯有各民族在尊重与互信中休养生息,才能让“桑麻”取代“烽烟”,让繁荣取代荒芜。第二首:“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开篇以铿锵笔触勾勒唐军将士的悲壮决绝——“誓扫”二字如战鼓擂响,迸发出视死如归的豪情;“不顾身”的果敢与“丧胡尘”的惨烈形成强烈反差,五千身着貂裘锦甲的精锐之师,瞬间殒命沙场,激战的残酷与牺牲的沉重跃然纸上。这里的“貂锦”借汉代羽林军典故,既点明部队的精良,又以华美服饰与血腥战场的对比,强化了悲剧感:当锦衣染血、忠骨埋沙,所谓“开边功业”的虚妄性已初见端倪。接着笔触陡然一转,“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人避实就虚,不直写战场白骨如山,不渲染闺中哭天抢地,却以“河边骨”与“春闺梦”的意象对比,构建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场景:荒河边的枯骨已化作冰冷现实,深闺中的少妇却仍在梦中描摹丈夫鲜活的模样。“可怜”二字饱含悲悯,道尽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摧残;“犹是”二字则如利刃,刺穿了虚妄的希望——当死亡已成定局,而生者仍在幻觉中守望,这种“不知之痛”比“已知之悲”更具毁灭性。明代杨慎曾言此句“夺胎换骨”于汉代贾捐之文,实则青出于蓝。贾文写家人“遥设虚祭”,已知征人战死,悲恸虽深,却有明确的情感落点;而陈陶笔下的少妇,在音讯隔绝中固守着“丈夫仍在”的执念,每一次梦中相逢都是对现实的无情嘲讽。这种“不知情的守望”更显命运的残酷。明代王世贞曾诟病前二句“筋骨毕露”,实则这正是诗人的铺垫之妙。“誓扫匈奴”的壮怀与“五千丧身”的惨烈,如暴雨前的雷鸣,先声夺人地奠定了悲剧基调。唯有将将士捐躯的悲壮写透,“河边骨”的苍凉才有依托;唯有将战争伤亡的惨重写实,“春闺梦”的虚幻才更显可悲。这种先扬后抑的结构,让前两句的“直露”成为后两句“工妙”的基石——当读者已被“五千貂锦”的牺牲震撼,再看到“春闺梦里人”的场景时,情感冲击便如潮水般奔涌。“无定河”的意象亦暗含深意:河流名“无定”,恰如征人的命运与闺妇的期盼,都在战争的风云中漂泊无依。河边白骨是冰冷的现实坐标,春闺梦境是温热的情感寄托,二者以“可怜”“犹是”勾连,具有一种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此诗的伟大之处,在于超越了简单的反战情绪,深入到人性的幽微角落。诗人没有控诉帝王的黩武,没有指责边将的无能,而是聚焦于“河边骨”与“春闺梦”这两个意象:他们是战争中最沉默的牺牲品,也是人性中最坚韧的守望者。当“誓扫匈奴”的豪情最终化为“梦里相逢”的虚幻,诗歌便从边塞诗的范畴中升华,成为对战争本质的哲学反思——所有以“大义”为名的杀伐,最终都要由无数个“春闺”与“白骨”来买单。这种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揭示,对平凡生命的深沉共情,正是诗歌穿越岁月仍能震撼心灵的根本原因。第三首:“陇戍三看塞草青”至“一夜孤魂哭旧营。”写战士们戍边的长久。“陇戍三看塞草青”,一个“三”字点明戍边时间之久,士兵们已三次看到边塞的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漫长的戍边岁月尽在其中。“楼烦新替护羌兵”,写士兵的轮换,新的士兵前来接替,暗含着戍边任务的持续与艰辛。“同来死者伤离别”,那些一同前来戍边却死去的人,让活着的人悲痛万分,伤怀于生死离别。最后“一夜孤魂哭旧营”,想象丰富而凄惨,死去士兵的魂魄在旧营中哭泣,渲染出阴森、悲凉的氛围,既表现出对死去将士的同情,也抒发了戍边生活的孤寂与哀伤,将戍边将士的痛苦与无奈展现得细腻而深刻。第四首:“黠虏生擒未有涯”至“一半胡风似汉家。”写和亲政策使胡汉融合。前两句“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描绘了与狡猾敌人作战的艰难,想要彻底生擒敌人遥遥无期,黑山一带的战场上,双方排兵布阵,战事紧张激烈。而后“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笔锋陡然转变,点明自从和亲政策实施后,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半的风俗都与汉族相似了。通过前后对比,凸显和亲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既避免了战争的残酷,又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友好、民族交融的向往与赞颂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组诗融情于理,思与境谐,极具艺术感染力。尤其第二首堪称作者代表作,以“河边骨”之实与“梦里人”之虚相对,构思精巧,笔调凄楚,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没,家莫闻知。人或有云,将信将疑。悁悁心目,寝寐见之。”陈陶则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盖工于前也。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 后汉肃宗诏曰:“父战于前,子死于后。弱女乘于亭障,孤儿号于道路。老母寡妻设虚祭,饮泣泪,想望归魂于沙漠之表,岂不哀哉!”李华《吊古战场文》祖之。陈陶《陇西行》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可谓得夺胎之妙。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葡萄美酒”一绝,便是无瑕之璧。盛唐地位不凡乃尔。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唐人题沙场诗,愈思愈深,愈形容愈凄惨。其初但云“凭君莫话封候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则愈悲矣,然其情尤显。若晚唐诗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则悲惨之甚,令人一字一泪,几不能读。诗之穷工极变,此亦足以观矣。

明江盈科《雪涛小书》

# 此诗不减盛唐,第格力稍下耳。

明陆时雍《唐诗镜》

# 余谓是联晚唐中堪泣鬼神,于鳞莫之选,直为首句欠浑厚耳,然经尺之璧,正不当以纤瑕弃之。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唐云:想头入细,堪泣鬼神,盛唐人所未发。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何新之为镕意体。杨慎列为神品。梅纯曰:后二句命意,可谓精到。初玩似不经意者,若在人,不知费几多词说。周启琦曰:“穿天心,破片胁”之语,能使沙场磷火焰天。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嵩伯《陇西行》四首,“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皆是此题佳句。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不曰“梦里魂”,而曰“梦里人”,殊令想者难想,读者难读。

清黄周星《唐诗快》

# 陈陶《陇西行》“五千貂锦丧胡尘”,必为李陵事而作。汉武欲使匈奴兵毋得专向贰师,故令陵旁挠之。一念之动,杀五千人。陶讥此事,而但言闺情,唐诗所以深厚也。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作苦诗无过于此者,然使王之涣、王昌龄为之,更有馀蕴。此时代使然,作者亦不知其然而然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刺骨寒心。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风骨棱露,与文昌《凉州》同一意境。唐中、晚时事日非,形之歌咏者,促切如此,风气所不能强也。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刻骨伤心,感动顽艳。

清王士祯《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较之“一将功成万骨枯”句更为沉痛。

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 升庵推许不免太过,元美谓为前二句所累亦不然。若前二句不若此说,则后二句何从著笔?此特横亘一盛唐、晚唐之见于胸中,故言之不能平允。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此诗以第三句“无定河边骨”与第四句“春闺梦里人”一对照,自然使人读之生感,较沈彬之“白骨已枯”二句,沉着相同,而辞采则此诗为胜。王世贞《艺苑卮言》虽赏此诗工妙,却谓“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其立论殊怪诞。不知无前一句则不见后二句之妙。且貂锦五千乃精练之军,一旦丧于胡尘,尤为可惜,故作者于前二句着重描绘,何以反病其“筋骨毕露”,至“令人厌憎”邪?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贞白《商山》

下一篇:唐·孙樵《县令挽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