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o

朝代:宋作者:萧德藻浏览量:2
dàn
gān
chái
tóu
pán
chán
yōu
yóu
guī
lái
jiàn
dāo
yòu
zuò
quán
jiā
míng
móu

译文

挑上了一担干柴到古渡头去卖,换了钱足够一天的开销,便心满意快。他回到家中又在山涧边磨快刀斧,为筹集明天的生活费用做好准备。

逐句剖析

"一担干柴古渡头":挑上了一担干柴到古渡头去卖,

"盘缠一日颇优游":换了钱足够一天的开销,便心满意快。

# 优游:悠闲。这里是宽裕的意思。,盘缠:本意指路费,这里作开销解。

"归来涧底磨刀斧":他回到家中又在山涧边磨快刀斧,

# 涧:山涧。,归:回来。

"又作全家明日谋":为筹集明天的生活费用做好准备。

# 谋:筹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樵夫》是宋代诗人萧德藻创作的七言绝句。全诗语言直白朴实,描绘山中樵夫生活。前两句写樵夫砍柴售卖后,一日开销无忧,展现出一种短暂的闲适;后两句则笔锋一转,凸显出樵夫为维持全家生计,需每日重复砍柴劳作的辛劳。全诗构思细微,以典型场景刻画了勤劳淳朴的劳动人民形象。其写作手法简洁自然,如实反映生活。诗意后世解读不一,有人认为是对樵夫无争竞、自得其乐生活的歌颂,也有人从中看到诗人对樵夫辛苦谋生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绍兴进士,曾任乌程令、龙川丞、湖北参议等职。萧德藻早年从曾几学诗,与杨万里等交往密切,杨万里将他与范成大、尤袤、陆游并举。其诗用字造句皆生硬新奇,李庆甲谓其“苦硬顿挫而极其工”。《古梅二绝》《山中六月顿凉》《渡湘》《中秋》等较有名。著有《千岩摘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全诗以直白朴实的语言,勾勒出山中樵夫的日常,展现了樵夫勤劳淳朴的劳动者形象,也表达了对其辛勤谋生的刻画。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看似展现樵夫卖柴后一日温饱无忧的状态,实则暗藏诗人深沉的悲悯。“颇优游”三字并非真正描绘樵夫的闲适,而是以略带调侃的反讽笔触,婉转道出生活的艰辛——樵夫需每日披星戴月砍柴,长途跋涉至古渡头售卖,所得却仅够维持当日生计,其中的无奈与辛酸跃然纸上。后两句“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刻画了樵夫归家后便着手准备次日营生的场景,这份勤勉背后,是为全家生计殚精竭虑的沉重。诗人进一步推想,倘若樵夫遭遇病痛缠身,或逢恶劣天气,无法外出砍柴,全家便将陷入饥寒困境。整首诗以质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樵夫生存的艰难,字里行间满溢着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却难以维持温饱的深切同情,也无声控诉着生活的不易与命运的无常。

3. 作品点评

萧德藻的这首七言绝句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有两处亮点值得称道。其一,诗人虽未直言樵夫身处深山,却巧妙地运用“古渡”“涧底”两个意象,含蓄委婉地勾勒出其生活环境——“古渡”暗示樵夫需长途跋涉至渡口卖柴,“涧底”则表明其砍柴之地在幽深山林,不着痕迹地传递信息。其二,在刻画樵夫的日常生活时,诗人以“又作全家明日谋”收束,一个“又”字意味深长,看似只写一日,实则暗喻樵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同样的生活,极具典型性。这种精巧细腻的构思,不仅体现了宋代绝句的独特韵味,更展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堪《乌目山五题·龙院》

下一篇:宋·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