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入鸣皋":秋天来到了古老的鸣皋山,
# 鸣皋:山名,在今河南嵩县东北。
"爽气飘萧":清爽的气息四处飘荡。
"挂衣冠、":脱去了那身肮脏的官服、
# 挂衣冠:指辞官归隐。
"初脱尘劳":刚刚离开混浊不堪的官场中。
# 尘劳:人世间的烦劳,此指官场的应酬。
"窗间岩岫":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山峦,
# 岩岫:山洞,山穴。
"看尽昏朝":看尽了黄昏与清晨的景色。
"夜山低":夜晚的山峦显得低矮,
"晴山近":晴朗时山峦仿佛很近,
"晓山高":拂晓时山峦又显得高耸。
"细数闲来":细细回想这些闲暇的日子,
"几处村醪":曾在几处乡村小酌美酒。
# 醪:酒酿,此处指酿酒之处。
"醉模糊、":喝得醉醺醺时、
"信手挥毫":便随意地挥笔作画、写字。
"等闲陶写":随意地吟诗作画来自我消遣,
# 陶写:即写作。
"问甚风骚":何必在意什么诗词格律。
# 风骚:此处指诗文的讽怨寄托,亦即其政教功利。
"乐因循":乐于随遇而安,
# 乐因循:意为安于山水之乐。
"能潦倒":能够安于贫困,
# 能潦倒:意为甘于淡泊寂寞。
"也消摇":也逍遥自在。
金代文学家
许古(1157-1230)金代文学家。字道真,河间(今属河北)人,明昌五年(1194)进士。宣宗朝自左拾遗拜临察御史,以直言极谏得罪,两度削秩。哀宗立,召为补阙,迁右司谏。致仕,居伊阳(今河南嵩县)。正大七年卒,年七十四。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行香子·秋入鸣皋》是宋代许古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描绘了作者在秋日来到鸣皋山后的生活情景和心境,通过描写秋日山中的景色以及作者初脱尘劳的轻松之感,着重表现作者闲适的生活状态,体现出他随遇而安、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对尘世的超脱。
2. 写作手法
以景衬情:“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描绘了秋天来到鸣皋山,天气清爽宜人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舒适、惬意的氛围,衬托出词人刚脱离官场尘劳后内心的愉悦和轻松之感。情景交融:“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景:描绘了秋天来到鸣皋山,秋风清爽宜人的景象,勾勒出一幅山中秋日图。情:词人刚脱离官场尘劳,面对这样舒爽的秋日山景,内心充满愉悦和轻松,景中蕴含着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3. 分段赏析
开篇“秋入鸣皋,爽气飘萧”,短短八字如丹青妙笔,绘就一幅山中秋日画卷。“鸣皋”作为历史悠久的名山,当飒爽秋意浸染,清朗气息扑面而来,瞬间令人神清气爽。“挂衣冠,初脱尘劳”,则将词人摆脱官场桎梏、投身自然怀抱的心境展露无遗。往昔在官场中,他饱受沉闷压抑的束缚,如今挣脱枷锁,面对鸣皋山的宜人秋色,心中的畅快之情难以言表。“初脱尘劳”四字,深刻道出其对官场生涯的厌倦,以及归隐后重获自由的轻松之感。“窗间岩岫,看尽昏朝”,词人倚窗远眺,目光所及,是连绵起伏的山峦。从晨曦初露到暮色四合,又从夜幕沉沉到旭日东升,他静静观察着峰峦在光影变幻中的万千姿态。这看似是对山景的描写,实则是词人自我心境的映照。唯有心境悠然闲适之人,才会如此全神贯注、细致入微地凝视自然。也正因这份长久的凝视与体悟,才有了“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这般精妙绝伦的感悟。夜色笼罩时,山间一片朦胧,群山仿佛在黑暗中蛰伏,显得低矮沉静;天晴之际,天光通透,山色清晰明朗,仿佛触手可及;而破晓时分,晨光初照,山峦刺破云雾,巍峨耸立,尽显雄伟之姿。清代况周颐盛赞这三句“尤传山之神,非入山甚深,知山之真者,未易道得”,纵观古今中外的写山佳句,这般传神的笔墨确实罕有能与之比肩者。词作下片笔锋一转,将镜头对准词人自身,勾勒出一幅鲜活的隐士画像。隐居生活中的他,随性洒脱,每逢村落便驻足畅饮,尽显自在不羁。“醉模糊”三字,传神地描绘出词人饮酒至微醺时的朦胧醉态,此刻的他摆脱了一切世俗的桎梏,放任心性、肆意挥洒。兴之所至,“信手挥毫”间,笔墨游走如行云流水,全然不顾世俗眼中的功名利禄,亦不在意文章是否合乎所谓“风骚之旨”,只是随心而书,借文字倾诉胸臆,纯粹地抒发内心的情志。“乐因循”三字,道尽词人率真自然的心性。他乐于顺应本心、安于现状,不矫揉造作,不刻意强求。“能潦倒”则深刻表明其淡泊名利的心志,即便生活清贫、境遇潦倒,也不为物质与虚名所累。而“也消摇”更是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词人对当下闲适生活的陶醉与满足,逍遥自在、乐在其中,将这份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全文将情感深植于景物描写之中,以景致烘托心境,使情与景浑然一体、相得益彰。遣词造句精炼传神,看似质朴无华,却天然去雕饰,以真挚笔触直击人心,读来余韵悠长。
# 读这首词,使人感到许古很象陶潜一流人物,此词也如同一篇《归去来辞》。那种辞官归居的喜悦,陶醉于自然的佳趣,优游闲适的生活,诗酒遣兴的雅致,及其一片天籁、清新自然的文风,与陶潜均有相似之处。
现代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念龙《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王镃《秦镜》
下一篇:宋·王罙高《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