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当耳顺":圣人到了六十岁能做到耳顺,
"吾年已逾再":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六十岁。
"日觊有新功":每天都希望能有新的进步,
"迩来如稍怠":近来却好像有些懈怠。
"嗟尔性虽驽":可叹我的资质虽然愚钝,
"敢不鞭其退":怎敢不鞭策自己前进而退缩。
"须教十二时":必须让一天十二个时辰,
"此心无不在":这份向学求进之心都不曾消失。
"书此当盘铭":写下这些作为盘盂上的铭文,
"终身以服佩":终身都要铭记遵循。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自勉诗。诗歌通过反思自身年龄已过、近来稍有懈怠,表达了虽资质愚钝却要自我鞭策,时刻保持向学求进之心,并将此作为终身准则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严于律己、勤勉修身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对比:“圣人当耳顺,吾年已逾再”将圣人“耳顺”的修养境界与自身年过六十的状态作对比,凸显出诗人以高标准自我要求的态度,为后文的自我反思和鞭策奠定了基调。比喻:“嗟尔性虽驽”中,诗人以“驽”自比,坦言自身资质愚钝,这种自谦并非消沉,反而更能凸显其“敢不鞭其退”的决心,在自谦与进取的比较中,使自我鞭策的情感更显真挚强烈。直抒胸臆:全诗多处直接抒发情感与决心,“日觊有新功,迩来如稍怠”直白表达对自身懈怠的不满,“须教十二时,此心无不在”“书此当盘铭,终身以服佩”则直接表明要时刻保持向学之心并终身践行的信念,让严于律己、勤勉修身的主题清晰鲜明。用典:“书此当盘铭,终身以服佩”一句,巧用商周青铜器“盘铭”的典故,商周时期,古人常在日常使用的盘、盂等器皿上刻写箴言,目的是借助器物的日常使用场景,实现时时自省、终身践行的修身目标。诗人将用“盘铭”这一典故,强调要将这些反思性话语如同盘盂上的铭文一般,终身铭记、切实践行。
3. 分段赏析
“圣人当耳顺,吾年已逾再”,以圣人“耳顺”之境作参照,点出自身已过六十岁的年纪。“耳顺”是孔子所言的人生修养境界,诗人以此自比,并非妄自菲薄,而是借圣人的高标准来反观自身,为后文的自我审视埋下伏笔,尽显对修身进德的敬畏之心。“日觊有新功,迩来如稍怠”两句,直抒胸臆,坦诚自己曾每日渴望取得新进步,近来却稍有懈怠。这种不加掩饰的自我分析,没有丝毫虚饰,反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自身状态的敏锐洞察与正视不足的勇气,平淡的叙述中藏着对惰性的警惕。“嗟尔性虽驽,敢不鞭其退”,笔锋一转,转向自我鞭策。诗人感叹自己资质愚钝如“驽马”,却偏要以“鞭”相驱,绝不肯退缩。“敢不”二字语气坚决,将不甘平庸、逆流而上的进取之心刻画得入木三分,于自谦中见刚毅,尽显不屈的品格。“须教十二时,此心无不在”,进一步明确自我要求——要让向学求进之心在一天十二个时辰里始终存在,不曾间断。这既是对自己的严格规训,也体现出对坚持的深刻理解:修养与进步不在一时兴起,而在时刻坚守,这份执着令人动容。“书此当盘铭,终身以服佩”,以“盘铭”作喻,表明要将这些自我警醒的话语当作盘盂上的铭文,终身铭记遵循。“服佩”二字,不仅是形式上的铭记,更是行动上的践行,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吴震斋《王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