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长门秋夜长":秋雨滴落在长门宫上,秋夜显得格外漫长。
#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后居于此。后世常以为冷宫的代名词。,雨:一作泪。
"愁心和雨到昭阳":愁心伴随着秋雨,飘向了昭阳殿。
# 昭阳:汉殿名,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住的地方。后世泛指得宠宫妃所居之处。
"泪痕不学君恩断":可恨我的泪痕不去学那早已断绝的君恩,
# 学:一作共。
"拭却千行更万行":拭去了千行,却又涌出万行。
"宫殿沉沉月欲分":宫殿深沉,月亮即将西沉,
# 沉沉:宫殿深邃貌。
"昭阳更漏不堪闻":昭阳殿的更漏声让人不忍听闻。
# 更漏:古代计时器。
"珊瑚枕上千行泪":珊瑚枕上满是千行泪水,
"不是思君是恨君":这泪不是因为思念君王,而是因为怨恨君王。
# 不是思君是恨君:一作半是思君半恨君。
"蝉鬓慵梳倚帐门":蝉鬓慵懒地梳着,倚靠在帐门旁,
# 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两鬓薄如蝉翼,故云。
"蛾眉不扫惯承恩":蛾眉不画,因为曾经习惯了承受君王的恩宠。
# 惯承恩:因受恩宠而放任自己。,扫:画,描。
"旁人未必知心事":旁人不一定知道她的心事,
"一面残妆空泪痕":脸上残妆斑驳,只有空自流淌的泪痕。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描写和抒发宫怨的七言古诗。全曲描绘了萧瑟秋夜图景,将女子绵长愁绪与淅沥秋雨相勾连,又借其反复拭泪的动作细节,生动展现出内心深处的悲戚与无奈。次篇情感浓度更进一层,通过刻画女子复杂心绪,将对帝王寡情薄幸的眷恋、嗔怨与绝望交织呈现。末篇则另辟蹊径,以女子日常生活场景为切入点,于细微处展现其孤寂心境。这组诗篇层层递进,全方位展现出深宫女子的情感世界,深刻映照出封建时代女性困于宫墙、难以自主的悲剧命运。
2. 写作手法
欲抑先扬:其一云:“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将已断的君恩与不断的泪行作一鲜明对比。其二云:“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感情表达得强烈而明快。这一首作者稍稍弄了点狡狯,前二句写宫人慵懒之态:蝉鬓慵梳,蛾眉不扫,故意制造了一种轻松随便的气氛和“惯承恩”的假象。后两句乃揭出宫人的内心痛苦。她的心事人们未必知道,实际上她是每日以泪洗面,这才使她成了“一面残妆”啊!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整首诗以长门宫中失宠妃嫔的视角展开,虽然没有一个“怨”字,却字字句句都在诉说哀怨。诗的开头“雨滴长门秋夜长”,通过描写环境来烘托人物心情。诗人特意选取了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夜色浓重,宫门紧锁,雨声不断,寒意阵阵,这样清冷孤寂的夜,本就难熬。而长门宫里的女子本就度日如年,每夜都难以入睡,遇上这样的秋夜,更添愁绪。“滴”字用得巧妙,既写出秋雨连绵不断的样子,又描摹出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下子就把凄凉的氛围渲染出来了。本就满心愁苦的妃嫔,听着窗外的雨声,更觉得秋夜格外漫长。这一句把景和情融合得恰到好处。“愁心和雨到昭阳”中的“昭阳”指的是昭阳殿,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居所,后来常用来指代受宠妃嫔住的地方,正好和冷宫长门形成鲜明对比。长门宫里的妃嫔睡不着觉,思绪万千,很自然就会想到昭阳殿的情景。诗人没有具体写她们想了什么,但从“愁心”二字能猜到,她们心里最多的还是怨恨。如今昭阳殿依旧歌舞热闹,皇帝仍在那里享乐,只是受宠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曾经得宠的她们被冷落一旁,满心委屈只能伴着秋雨飘向昭阳殿,这命运实在让人唏嘘。“和”字用得妙,既有秋雨勾起愁思,又有愁思伴着秋雨的意思,景和情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诗歌后两句是情感的高潮。诗中的女子回想起往日的风光,再看看如今的冷清,又想到未来的凄惨,越想越伤心,眼泪止不住地流。“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后一句虽然用了夸张手法,但承接自然,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被幽禁深宫、整日以泪洗面的失宠妃嫔形象。“不学”二字,把妃嫔止不住的泪水和皇帝早已断绝的恩宠放在一起对比,皇帝的薄情显露无遗。这两句把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既直接又含蓄。比起白居易《后宫词》里“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这样直白的表达,刘皂这句诗同样直率,却更让人回味。第二首:“宫殿沈沈月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深宫夜景,宫殿重重叠叠,显得格外幽深,月色朦胧,仿佛即将隐没。“沈沈”二字,生动展现出宫殿的深邃与寂静,给人一种压抑之感。“月欲分”,点明时间已至深夜,月光逐渐黯淡,更增添了几分凄凉氛围 。“昭阳更漏不堪闻”,昭阳殿传来的更漏声,声声入耳,却让长门宫中的失宠妃嫔难以忍受。更漏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每一声都像是在提醒着她们被冷落的处境,“不堪闻”三个字,强烈地表现出妃嫔内心对这种处境的痛苦与无奈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这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妃嫔躺在珊瑚枕上,泪流满面。“千行泪”运用夸张手法,极言泪水之多,突出其内心的悲痛程度。而“不是思君是恨君”则直白地揭示出她的情感。一般情况下,失宠女子可能会思念君主,期盼君恩重临,但这里明确表示不是思念,而是怨恨。这一转变,深刻地体现出她对君主薄情的愤怒与绝望,这种强烈的情感宣泄,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封建帝王制度下,女子被随意抛弃的悲惨命运,也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有力。第三首:“蝉鬓慵梳倚帐门,蛾眉不扫惯承恩”:前两句描绘出一位慵懒的女子形象。“蝉鬓慵梳”,写出女子懒得梳理鬓发,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倚帐门”更是表现出她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状态 。“蛾眉不扫惯承恩”则通过对比,回忆起过去受宠时,即便不精心梳妆打扮,也能得到君主的恩宠。“惯”字表明过去受宠是常态,与如今的失宠形成鲜明反差,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女子对往昔荣耀的怀念和对当下处境的哀怨。“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残妆空泪痕”:后两句深入刻画女子的内心世界。“旁人未必知心事”,是说她心中的愁苦无人能真正理解,即便旁人看到她的状态,也难以体会到她内心深处的痛苦,这种无人倾诉、无人理解的孤独感,进一步加重了她的愁绪。“一面残妆空泪痕”,描写出女子带着残妆,脸上留着泪痕的模样,“空”字更添几分落寞,无人在意她的悲伤,她只能独自承受命运的捉弄,深刻地展现出封建宫廷中女子被遗忘、被冷落的悲惨境遇,整首诗至此,将失宠妃嫔内心复杂而又深沉的哀怨,以一种含蓄而又细腻的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长门宫里失宠妃嫔的口吻来写,全篇不着一怨字,但句句在写怨,情景交融,用字精工,将抽象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不失为宫怨诗中的佳篇。
# 长门,汉宫名。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居于此。相传司马相如曾为陈皇后作了一篇《长门赋》,凄婉动人。实际上,《长门赋》是后人假托司马相如之名而作的。自汉以来古典诗歌中,常以“长门怨”为题发抒失宠宫妃的哀怨之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老气深情,似不出绮罗之手。
明陆时雍《唐诗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