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筑长城比铁牢":秦王朝修筑的长城固若金汤,
"蕃戎不敢过临洮":北方外敌全都无法越过临洮。
# 临洮:秦置县名,在今甘肃省临洮县,毗邻国境,是长城防线上的军事重镇。,蕃戎:指当时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
"虽然万里连云际":虽然他的长城宏伟浩大,高接云天,
"争及尧阶三尺高":政权却是迅速瓦解,还不及尧帝殿前的三尺台阶。
# 尧:帝尧,中国古代的贤君。
晚唐诗人
汪遵(?~?),唐代诗人。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初为县小吏,家贫借书昼夜苦读,于咸通七年登进士第。汪遵善诗,尤擅长七绝,以咏史诗著名,颇寓兴讽。其作品或歌颂历史人物,或抒发怀才不遇之志,或寄寓兴亡之叹。辛文房称其“拔身卑污,奋誉文苑”。诗歌作品有《长城》《题李太尉平泉庄》《五湖》等。有《咏史诗》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七言绝句。全诗以对比手法,将秦朝长城的军事防御与尧舜时期的仁德治国相对照,鲜明表达了作者推崇德政仁爱、反对穷兵黩武的政治理念。前两句以雄浑笔触勾勒长城坚不可摧的防御威力;后两句巧妙化用尧帝典故,以三尺台阶隐喻仁德,突出德政才是治国根本,尽显以史为鉴的深刻哲思。
2. 写作手法
对比:“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通过“万里连云际”长城绵延万里、高耸入云的磅礴气势,与"三尺高"尧帝殿前的三尺台阶作对比,否定“以力服人”,肯定“以德治国”,主张统治者应以仁德治国理念。用典:“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句借尧帝殿前三尺台阶典故,象征圣明的君主、仁德的政治与理想的社会秩序。强调治国应以德政为本。
3. 分段赏析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诗人起笔便气势雄浑,以“比铁牢”这般直白有力的表述,凸显秦长城坚不可摧的特性。彼时秦朝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修筑长城,为的便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而“蕃戎不敢过临洮”则从侧面进一步强化长城的军事威慑力,“不敢”二字生动描绘出北方蕃戎面对长城时的忌惮与退缩,临洮作为长城防线的关键地带,更是见证了长城如钢铁堡垒般,成功阻挡外敌入侵,守护了华夏大地,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长城在冷兵器时代所发挥的强大御敌功能,彰显其雄伟壮阔与非凡意义。“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前半句“万里连云际”延续首联对长城的描述,再次渲染长城绵延万里、高耸入云的磅礴气势,展现其作为伟大建筑工程的宏伟浩渺。但后半句陡然转折,将长城与尧帝殿前的三尺台阶作对比,“争及”二字强烈反问,引人深思。诗人在此跳出对长城外在形态与军事功能的刻画,上升到对治国理念的探讨。秦始皇倾举国之力筑长城,虽在军事防御上取得一时之功,却因暴政失民心,秦王朝二世而亡;反观尧帝,以仁德治国,仅凭殿前三尺台阶,便能使天下归心,国祚绵延。诗人借此强调,真正稳固国家根基、维系长治久安的,并非如长城这般强大的军事防御,而是统治者的德政与仁心。
# 汪遵咏史云:“秦筑长城比铁牢……”何光远称此诗卓绝千古,集中无以加。
宋阮阅《诗话总龟》
# 汪遵咏《长城》:“虽然万里连云际,争似尧阶三尺高。”许浑咏秦墓:“一路空山秋草里,路人惟拜汉文陵。”用意同而语格顿超。然汪诗固是学究,许作犹近小儿,盛唐必不缠绕如此。
明胡应麟《诗薮》
下一篇:唐·刘皂《长门怨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