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niǎo

朝代:唐作者:郑谷浏览量:1
bèi
shuāng
nán
yàn
dào
chù
zhào
běi
rén
chū
tīng
shí
méi
mǎn
jiāng
chūn
cǎo
xiē
shēng
shēng
zài
zhī
zhī

译文

躲避寒霜的南飞大雁都难以抵达的南方之地,停船的北方人第一次听到(越鸟)的啼鸣。连绵的梅雨浸湿整片江面,岸边的春草也已凋零,(越鸟的鸣叫)一声声回荡在荔枝树枝头。

逐句剖析

"背霜南雁不到处":躲避寒霜的南飞大雁都难以抵达的南方之地,

# 背:一作宿。

"倚棹北人初听时":停船的北方人第一次听到(越鸟)的啼鸣。

"梅雨满江春草歇":连绵的梅雨浸湿整片江面,岸边的春草也已凋零,

"一声声在荔枝枝":(越鸟的鸣叫)一声声回荡在荔枝树枝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越鸟》是唐代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南方独特的自然景象和季节氛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通过对季节变换和自然细节的捕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背霜南雁不到处”:以对比开篇,“背霜南雁”点明北方大雁因畏寒而南飞,但即便南飞,仍有其到不了的地方,那便是越鸟栖息之所。此句通过“南雁不到处”突出越鸟所处之地的偏远与独特,为越鸟的出场渲染出一种神秘而陌生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好奇。次句“倚棹北人初听时”:视角一转,引入“北人”这一主体。“倚棹”描绘出一位乘船行于水上的北方人,在异乡偶然听到越鸟的啼叫。“初听时”三字,细腻地捕捉到北人初闻越鸟啼声时的新奇之感,同时暗示出越鸟的叫声对于北人而言,是一种陌生而新鲜的体验,进一步强调地域差异带来的冲击。第三句“梅雨满江春草歇”:转而描绘南方特有的景色。“梅雨满江”勾勒出江南梅雨时节,江水上涨,烟雨朦胧的画面,充满水乡的湿润与氤氲气息。“春草歇”则点明此时春草生长已至末期,暗示季节的更迭。此句不仅为越鸟的啼叫提供了一个富有地域特色和季节感的背景,也通过江南水乡的景致,营造出一种潮湿、朦胧且略带惆怅的氛围。末句“一声声在荔枝枝”:将焦点重新拉回到越鸟身上,“一声声”强调越鸟啼叫的连续性,仿佛那清脆的叫声在耳边回荡不绝。“荔枝枝”则明确了越鸟所处的位置,荔枝是南方特有的水果,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地域特色。越鸟在荔枝枝头啼叫,构成了一幅极具南方风情的画面,同时,越鸟的啼声或许也寄托着北人的思乡之情或对异乡的复杂情感,以景语作结,余韵悠长,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志和《渔父歌》

下一篇:唐·白居易《谪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