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身是口挂虚空":浑身是口挂在虚空中,
"不管东西南北风":不管它东南西北风。
"一等与渠谈般若":也与风谈谈般若之理,
# 般若:一译“波若”,意译“智慧”,是一种超越世俗认识的特殊认识,通过般若可以到达涅槃彼岸。,渠:他,指“东西南北风”。
"滴丁东了滴丁东":听听吧,丁东丁东丁丁东。
宋代禅僧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鉴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岩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为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鉴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馀年,卒年六十六。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风铃》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禅意哲理诗。此诗暗合佛家思想,体现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随缘起灭的哲理,将自然现象与佛理禅机融为一体,充满空灵妙趣。
2. 分段赏析
“通身是口挂虚空,不管东西南北风。”前两句,描述风铃悬于虚空,仿若通身皆口,无论东南西北风来,皆能持续发声。禅门以“通身有口”喻能言善辩,然此辩才于“佛法大意”常无力,如圆悟克勤禅师所言:“通身是眼见不及,通身是耳闻不彻,通身是口说不着,通身是心鉴不出。”(《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但风铃“通身是口”却异于寻常禅师,因其“挂虚空”的特质,且发声之源风亦生于虚空、无从把握。这两句中“虚空”与“东西南北风”,化用《杂阿含经》卷十七世尊偈语:“譬如虚空中,种种狂风起,东西南北风,四维亦如是。”同时,《大品般若经》“大乘十喻”有诸法“如虚空”之喻,禅宗《金刚般若经》亦有“凡所有相,皆是虚空”之说。故而偈句言风铃挂于“虚空”,而非塔檐,赋予其展示般若性空的象征意义。“一等与渠谈般若,滴丁东了滴丁东。”后两句中,“一等与渠谈般若”的“一等”即一样,“渠”代指风铃。风铃于虚空作响,恰似“通身有口”说法,其所述即为般若性空。如它于虚空所示,声响由与东西南北风因缘和合而生,本质虚而不实。“滴丁东了滴丁东”,此句摹写风铃之声,虽清脆悦耳,却似无意义。而这“无意义”的“滴丁东”,恰是“与渠谈般若”的核心内容。
3. 作品点评
本篇借风铃“滴丁东”的声响,以“言而未言”的妙法,传递出般若性空的真谛。“了”字串连两个“滴丁东”,更添彻悟终了的禅意。
上一篇:宋·陆游《自咏示客》
下一篇:宋·苏轼《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