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舣兰舟":停下了小船。
# 兰舟:用木兰树所造的船只。亦用为小舟的美称。
"十分端是载离愁":因为它载满了愁绪,晃晃悠悠,再也无法前进半分。
"练波送远":恋人站在岸上看着我们远行,
# 练波:白绢似的水波。
"屏山遮断":屏风一般的山峰完全遮挡了我远望的视线,
"此去难留":这一去再也难以留下。
"相从争奈":曾经彼此相伴,怎奈,
# 争奈:怎奈;无奈。
"心期久要":心意相通的长久约定,
# 心期:引申为相思。
"屡更霜秋":却屡经岁月更迭、秋霜寒冬。
"叹人生、":感叹人生、
"杳似萍浮":幽深似浮萍。
"又翻成轻别":又要再次离别,
"都将深恨":内心感到非常遗憾,
"付与东流":希望也随着江河一起被冲走了。
# 付与东流:扔在东流的江河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付:交给。东流:向东的河流。
"想斜阳影里":遥想在斜阳的光影里,
"寒烟明处":寒烟朦胧的明灭处,
"双桨去悠悠":你的双桨正悠悠划动,随波远去。
"爱渚梅、":岸边的梅树、
"幽香动":传来幽香阵阵,
"须采掇、":你定会忍不住采摘、
# 采掇:采摘;采集。
"倩纤柔":那姿态定需纤纤素手来轻取。
"艳歌粲发":情歌悠扬,
"谁传余韵":以后谁能唱得跟你一样动听呢,
"来说仙游":又有谁能把你远行的经历说给我听。
"念故人、":思念着故人、
"留此遐洲":我独留在这遥远的水洲。
"但春风老后":待春风渐老,
"秋月圆时":秋月圆满之时,
"独倚西楼":恐怕只能独自倚着西楼,空望天涯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离别怀人词。词中以白浪、山峰、浮萍、夕阳、迷雾等意象,营造出悲凉幽远的意境,借描写离别场景与漂泊感慨,表达了对远方故人的深切怀念及人生无常的叹惋。
2. 写作手法
化用:“舣兰舟。十分端是载离愁”化用李清照《武陵春・春晚》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词句。李清照原句以舟载不动愁,极言愁绪之重;本词在此基础上,直接点明兰舟“载离愁”,将抽象愁绪具象化,更强调离别时愁绪的沉重与难以排遣,生动展现出离人内心的悲苦。烘托:“练波送远,屏山遮断”以白浪滔滔似送别远人、屏风般的山峰阻断视线,通过壮阔而压抑的自然景象,烘托出离别的悲凉氛围,暗示相见无期的无奈。比喻:“叹人生、杳似萍浮”,将人生比作无根的浮萍,生动展现人生漂泊无依、聚散无常的状态,寄寓对命运的感慨与离别的惆怅。照应:“舣兰舟。十分端是载离愁”与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形成意象照应。李清照以舟载不动极言愁绪之重,本词直接写兰舟“载离愁”,同样以船为载体,将抽象愁绪具象化。二者虽处于不同作品,却通过相似的“舟载愁”意象遥相呼应,加深了离情别绪的沉重感,强化了词中无可奈何的悲愁氛围。
3. 分段赏析
上片:“舣兰舟。十分端是载离愁”二句,以“舣兰舟”的动作起笔,直言小船“载离愁”的沉重,巧妙化用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的意象,将抽象愁绪具象为可承载的实体,使情感直观可感。“练波送远,屏山遮断,此去难留”三句,以“练波”(白浪)拟人化“送远”,以“屏山遮断”象征阻隔,勾勒出离别场景的空间阻隔与无奈,强化“难留”的怅惘。“相从争奈,心期久要,屡更霜秋”几句,用“争奈”(怎奈)转折,点明虽心有约定却屡经离别(“屡更霜秋”)的现实,“争奈”二字含无奈慨叹,与“久要”(长久约定)形成情感张力。“叹人生、杳似萍浮”承上启下,以“萍浮”比喻人生漂泊无定,暗合“聚散如浮萍”的古典意象,深化离别之伤。“又翻成轻别,都将深恨,付与东流”收束上片,“轻别”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反衬内心“深恨”之重,以“付与东流”化用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将恨意融入流水,传递出无可挽回的绝望感。下片:“想斜阳影里,寒烟明处,双桨去悠悠”三句,从眼前实景转向离别后想象,以“斜阳”“寒烟”“双桨”构成光影朦胧的画面,“去悠悠”叠词摹写船行缓慢,暗含不舍之情,丁绍仪评此句“绘水绘声”,以动态画面传递离别的绵长怅惘。“爱渚梅、幽香动,须采掇、倩纤柔”四句,由远及近聚焦岸边梅香,“爱”字揣度对方心思,“采掇”“倩纤柔”(请纤手采摘)的细节,既写梅香诱人,又以美好事物反衬离别后的孤寂,暗含对故人远去的牵挂。“艳歌粲发,谁传余韵,来说仙游”三句,以“艳歌粲发”回忆往昔欢歌,用“谁传”“来说”的疑问,虚拟别后无人共赏的场景,层层递进地表达对故人音信断绝的担忧。“念故人、留此遐洲”直抒胸臆,“遐洲”(远方)点明相隔之遥,“念”字重笔点题。“但春风老后,秋月圆时,独倚西楼”以景语作结,“春风老”“秋月圆”跨越春秋,“独倚西楼”的画面定格,将思念之情延伸至时空尽头,以孤独意象收束全篇,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查荎此词堪称精品,获杨慎《词品》高度评价,其称“此查荎透碧霄词也,所谓一不为少”。《听秋声馆词话》中亦对该词不同版本有所辨析,可供参考:《词综》录此词时,“宛似”作“杳似”,“滞此”作“留此”,相较之下似以“宛”字“滞”字更佳。又“采掇”句原作“须采掇,倩纤柔”,为六字折腰体,与柳词“空恁亸辔垂鞭”句法稍异。《词律》认为此句文义存疑,若作“采掇须倩纤柔”,则语义通顺、音律和谐,宜采用此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