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不可折":天柱绝不能折断,
"柱折不可撑":若折断了便难以支撑。
"九鼎不可覆":九鼎绝不能翻覆,
"鼎覆人莫扛":一旦翻覆无人能扛起。
"袁公烈丈夫":袁公是刚烈的大丈夫,
"独立东南方":独立支撑在东南一方。
"欲以一己力":他想用一己之力,
"代国相颉颃":与国运的艰难相抗衡。
"适遭宋祚移":恰逢宋朝国运变迁,
"耻为不义戕":他耻于被不义之人伤害。
"奋然抱志起":毅然怀着壮志奋起,
"誓欲扫搀枪":发誓要扫除奸邪叛逆。
"拔剑突前麾":他拔剑冲向前方指挥战斗,
"手回日月光":想要手转日月重放光芒。
"敌势愈猖獗":但敌人的势力愈发猖獗,
"山摧失忠良":如大山崩塌般失去了忠良。
"鸣呼绝伦志":唉,他那无与伦比的壮志,
"不得骋才长":却无法施展才华特长。
"妻孥悉从溺":妻子儿女都随他赴水而溺,
"枯骨夜为襄":枯骨在夜里令人悲叹伤怀。
"忠烈动天地":他的忠烈感动天地,
"游魂为国殇":游魂成为了为国牺牲的英魂。
"山水倍堪悲":山水也加倍显得悲凉,
"抱恨彻穷苍":遗恨直达苍穹。
"穹苍幸一息":只望苍天能稍作停息,
"庶几纪星霜":或许能记录这岁月时光。
"西风白杨路":西风吹过白杨夹道的小路,
"哀猿号崇冈":哀猿在高冈上悲号。
"解剑挂墓柏":我解下佩剑挂在墓旁的柏树上,
"泣下沾衣裳":泪水落下沾湿衣裳。
"惜哉时不利":可惜时运不利啊,
"抽毫述悲伤":我提笔写下这无尽的悲伤。
南宋学者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厚斋,又号深宁居士,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中博学鸿词科,历任著作佐郎、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等朝官,累迁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王应麟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撰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书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辑有《小学绀珠》。
1.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天柱不可折,柱折不可撑。九鼎不可覆,鼎覆人莫扛”,诗人以“天柱”“九鼎”作比,它们象征着国家的根基与命脉,是稳固与权威的代表。这四句强调了国家根基一旦动摇,便难以挽救,为后文袁公的出场和其面临的艰难局势做铺垫。运用比兴手法,借宏大庄重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沉重、悲壮的氛围,引发读者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袁公烈丈夫”至“誓欲扫搀枪”:“袁公烈丈夫,独立东南方。欲以一己力,代国相颉颃。适遭宋祚移,耻为不义戕。奋然抱志起,誓欲扫搀枪”,这几句引出主人公袁公,点明他是一位刚烈的大丈夫。在宋朝国运变迁之时,他耻于与不义之徒同流合污,毅然奋起,凭借一己之力,试图与命运抗衡,扫除奸邪。这里通过对袁公行为和志向的描述,塑造出一个忠义、勇敢、有担当的英雄形象,叙事简洁却有力,让读者感受到袁公的浩然正气。“拔剑突前麾”至“山摧失忠良”:“拔剑突前麾,手回日月光。敌势愈猖獗,山摧失忠良”,描绘袁公奋勇抗敌的场景,“拔剑突前麾”展现其英勇无畏的战斗姿态,“手回日月光”则夸张地表现出他想要扭转乾坤的壮志豪情。然而,敌势过于猖獗,最终袁公未能成功,就像大山崩塌一般,失去了这样一位忠良之士。此部分通过对比袁公的壮志与残酷的现实,进一步增强了悲剧色彩,让读者为袁公的命运扼腕叹息。“呜呼绝伦志”至结尾:“呜呼绝伦志,不得骋才长。妻孥悉从溺,枯骨夜为襄。忠烈动天地,游魂为国殇。山水倍堪悲,抱恨彻穷苍。穹苍幸一息,庶几纪星霜。西风白杨路,哀猿号崇冈。解剑挂墓柏,泣下沾衣裳。惜哉时不利,抽毫述悲伤”,诗人在此发出沉重的感叹,惋惜袁公绝伦的志向无法施展,他的妻孥也一同赴难。袁公的忠烈感动天地,他的游魂成为为国牺牲的英魂。诗人以山水含悲、西风哀猿等凄凉景象,烘托出悲伤氛围,最后写自己解剑挂于墓柏,泪水沾衣,为袁公的遭遇和时运不济而悲伤。这部分抒情真挚深沉,将诗人对袁公的缅怀、痛惜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