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yīn
shì
zàn

朝代:宋作者:释师范浏览量:3
zāi
guān
zài
shàn
guān
zhū
yīn
shēng
ér
zhū
yīn
shēng
zuò
yīn
shēng
jiàn
shì
jiàn
miè
miè
zhě
yóu
shì
zhòng
chù
chù
jiě
tuō
fēn
shēn
shí
fāng
chà
jiù
qiè
rán
jiù
zhōng
ér
jiù
xiǎng
chūn
zài
bǎi
huā
fēn
cháng
duǎn
zhī
yòu
yuè
zài
shuǐ
fēn
xiǎo
xún
shēng
suí
suǒ
niàn
píng
děng
huò
shì
sān
shí
èr
yìng
shí
wèi
liàng
fāng
biàn
便
mén
jiē
chéng
jiù
chéng
jiù
chù
dāng
jiē
huàn
guān
huàn
xiàng
yuàn
zuò
huàn
zàn
ruò
yǒu
jiàn
wén
zhě
dàng
zuò
shì
guān

译文

伟大的观自在菩萨啊,您善于聆听世间万物的声音。但您听到这些声音时,却不执着于声音的现象。这种见解本身也是寂灭的,但也没有所谓的寂灭者。因此远离一切痛苦,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自在。观音菩萨化身无数,救度世间所有众生。但菩萨在救度时,心中却没有“我在救人”的念头。如同春天在百花中,不会区分枝条的长短。又如明月映在水中,无论容器大小,月影皆圆满。无论众生如何呼唤,菩萨皆平等回应,给予救度。观音菩萨有32种应化身,14种令众生远离恐惧的方法。无量的度生方法,每一种都圆满成就。即使这些法门看似成就了,本质上仍是虚幻的。我看这些法门如幻影,但仍以如幻的赞叹来歌颂。若有人听闻此偈,也应如此观照自心。

逐句剖析

"大哉观自在":伟大的观自在菩萨啊,

"善观诸音声":您善于聆听世间万物的声音。

"而于诸音声":但您听到这些声音时,

"不作音声见":却不执着于声音的现象。

"是见亦寂灭":这种见解本身也是寂灭的,

"亦无寂灭者":但也没有所谓的寂灭者。

"由是离众苦":因此远离一切痛苦,

# 是:一作来。

"处处得解脱":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自在。

"分身十方刹":观音菩萨化身无数,

"救度于一切":救度世间所有众生。

"然于救度中":但菩萨在救度时,

"而无救度想":心中却没有“我在救人”的念头。

"如春在百花":如同春天在百花中,

"不分长短枝":不会区分枝条的长短。

"又如月在水":又如明月映在水中,

"不分大小器":无论容器大小,月影皆圆满。

"寻声随所念":无论众生如何呼唤,

"平等获利益":菩萨皆平等回应,给予救度。

"是三十二应":观音菩萨有32种应化身,

# 二:一作三。

"十四无畏法":14种令众生远离恐惧的方法。

"无量方便门":无量的度生方法,

# 无量方便门:一作量方便大门。

"一一皆成就":每一种都圆满成就。

"一一成就处":即使这些法门看似成就了,

"当体皆如幻":本质上仍是虚幻的。

"我观如幻相":我看这些法门如幻影,

"愿作如幻赞":但仍以如幻的赞叹来歌颂。

"若有见闻者":若有人听闻此偈,

"当作如是观":也应如此观照自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音大士赞》是南宋释师范所作的一首诗。此诗主题是赞颂观音大士,内容上描述观音大士善观诸音声,离众苦、救度一切且无救度想,平等给予众生利益,其三十二应、十四无畏法皆成就,且一切皆如幻。先写观音对音声的独特认知,再写其救度众生无想,接着写其平等施利、应法皆成就,最后表明皆如幻的观点。这首诗通过对观音大士形象和特质的描述,以简洁直接的方式,展现出观音大士的慈悲与超凡,表达了对观音大士的敬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大哉观自在,善观诸音声。而于诸音声,不作音声见。”开篇称赞观音大士伟大,善于观察世间诸般音声,却不将其视为普通的声音,体现出观音大士的超凡境界和独特智慧。“是见亦寂灭,亦无寂灭者。由是离众苦,处处得解脱。”进一步说明这种对音声的见解是一种寂灭的境界,而在这种境界中,观音大士能超脱众苦,处处获得解脱,展现出其修行的高深和自在。“分身十方刹,救度于一切。然于救度中,而无救度想。”写观音大士能够分身到十方世界,救度一切众生,但在救度过程中,却没有救度的执念,体现出其慈悲的纯粹和无私。“如春在百花,不分长短枝。又如月在水,不分大小器。”以春天在百花中、月亮在水中为喻,形象地说明观音大士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不论其身份地位如何,都能给予救度和利益。“是三十二应,十四无畏法。无量方便门,一一皆成就。”指出观音大士拥有三十二种应化身、十四种无畏法门以及无量的方便法门,并且都一一成就,彰显其神通广大和慈悲济世的能力。“一一成就处,当体皆如幻。我观如幻相,愿作如幻赞。若有见闻者,当作如是观。”最后表明观音大士所成就的一切,从本质上看都是如幻的,诗人以如幻的视角来赞美观音大士,也希望见到听到这首赞诗的人,能以这种如幻的观点来认识观音大士的境界和慈悲,蕴含着对佛法中“空幻”理念的深刻理解和传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老人行》

下一篇:宋·李廌《中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