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rén
chūn
bié

朝代:宋作者:宋无浏览量:3
liú
yún
sàn
tiān
kōng
yàn
chén
chén
xìn
tōng
yáng
liǔ
hūn
huáng
wǎn
西
yuè
huā
míng
bái
dōng
fēng
qiū
qiān
tíng
yuàn
rén
chū
xià
chūn
bàn
yuán
lín
jiǔ
zhèng
zhōng
bèi
lán
gān
wǎng
shì
huà
lóu
hún
mèng
céng
tóng

译文

水波流走,云彩飘散,天空一片碧蓝,鱼和雁(代指书信)沉沉无声,书信无法相通。黄昏西斜的月亮下,杨柳呈现出昏黄的颜色,夜晚的东风中,梨花洁白明亮。秋千所在的庭院里,人刚刚下来,春天过半的园林中,酒喝得正酣。背靠着栏杆,思念过去的事情。在那画楼之上,(你我)魂牵梦绕之时,心意可曾相通。

逐句剖析

"波流云散碧天空":水波流走,云彩飘散,天空一片碧蓝,

"鱼雁沉沉信不通":鱼和雁(代指书信)沉沉无声,书信无法相通。

"杨柳昏黄晚西月":黄昏西斜的月亮下,杨柳呈现出昏黄的颜色,

"梨花明白夜东风":夜晚的东风中,梨花洁白明亮。

"秋千庭院人初下":秋千所在的庭院里,人刚刚下来,

"春半园林酒正中":春天过半的园林中,酒喝得正酣。

"背倚栏杆思往事":背靠着栏杆,思念过去的事情。

"画楼魂梦可曾同":在那画楼之上,(你我)魂牵梦绕之时,心意可曾相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友人春别》是元代宋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紧扣春天离别这一主题,首联描绘波流云散的碧空,点明鱼雁不通书信,暗示与友人分别后音信隔绝。颔联刻画杨柳在昏黄晚月映照下的朦胧姿态,以及梨花于东风吹拂的夜晚洁白如雪的景象,烘托思念氛围。颈联刻画生活场景,展现春半时节的状态。尾联写诗人背倚栏杆回忆往事,牵挂友人是否与自己有相同的魂梦。全诗借景抒情,表达对友人春别后的思念与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无元平江路人,字子虚。世祖至元末,举茂才,以奉亲辞。工诗。比对精切,造诣新奇。有《翠寒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无因友人在春天离别,有感而发,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创作此诗,表达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介绍了春天离别后的景象,描绘了波流云散、鱼雁不通、杨柳昏黄、梨花明白等自然景象和秋千庭院、春半园林等生活场景,体现了离别后的孤寂,营造了凄清的离别氛围,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杨柳昏黄晚西月,梨花明白夜东风”,诗句描绘了黄昏时杨柳在西月下呈现昏黄之色,夜晚东风中梨花洁白的景象,通过这些景物渲染了离别后的凄清氛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渲染:“杨柳昏黄晚西月,梨花明白夜东风”,“昏黄”的杨柳与“晚西月”相衬,营造出一种朦胧、略带昏暗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内心因离别而生的惆怅;“明白”的梨花在“夜东风”中,虽洁白却又在黑夜中显得格外清冷。这两种景象渲染出静谧且忧伤的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在春夜中对友人的思念。

3. 分段赏析

首联“波流云散碧天空”,此句描绘出波流离散、云彩飘散后广阔的天空景象。天空虽辽阔,却因“波流云散”显得空旷寂寥,如同与友人离别后的心境,开阔中带着一丝怅然,奠定了全诗离别思念的基调。​“鱼雁沉沉信不通”,写鱼雁传书的道路沉寂,书信无法传递。古人常以鱼雁代指书信,此处用“沉沉”“信不通”直接点出与友人失去联系的状况,强化了离别后的隔绝感,加深了思念之情。​颔联“杨柳昏黄晚西月”,黄昏时分,西斜的月亮下杨柳呈现出昏黄的颜色。杨柳常与离别相关,昏黄的色调和西月的意象,共同营造出朦胧而略带伤感的氛围,将离别后的愁绪融入景物之中。​“梨花明白夜东风”,夜晚的东风中,梨花洁白耀眼。洁白的梨花在夜色与东风中更显清冷,与上句的杨柳形成呼应,以景物的鲜明对比,进一步渲染了离别后的孤寂与对友人的牵挂。​颈联“秋千庭院人初下”,秋千所在的庭院里,人刚刚离开。昔日可能有友人一同嬉戏的庭院,如今人去楼空,通过场景的变化,勾起对与友人共处时光的回忆,反衬出当下的孤独。​“春半园林酒正中”,春天过半的园林中,酒喝到正酣之时。春半的美好时节与宴饮的场景,本应是欢乐的,却因友人不在而带着一丝落寞,以乐景衬哀情,突出对友人的思念。​尾联“背倚栏杆思往事”,背着身子依靠在栏杆上,思念着过去的事情。一个简单的动作,将内心的思绪外化,直接抒发了对与友人过往相处时光的怀念,情感真挚。​“书楼魂梦可曾穷”,在书楼中,思念的魂梦是否曾经穷尽。以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深,即便在梦中也未曾停止,将思念之情推向深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潘大临《句》

下一篇:宋·方千里《琐窗寒·燕子池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