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花借水":水仙在清水中开花,
"信天姿高胜":确实天生姿态高雅,
"都无俗格":没有一丝俗气。
"玉陇娟娟黄点小":洁白的花陇上点缀着小巧的黄色花蕊,
"依约西湖清魄":仿佛蕴含着西湖的清魂。
"绿带垂腰":水仙的绿叶如垂下的腰带,
"碧簪篸髻":碧色的花茎似簪子插在发髻上,
"索句撩元白":如此美景引得诗人想吟诗填词。
"西清微笑":就连西清仙人也微笑着,
"为渠模写香色":为它描绘香气和颜色。
"常记月底风前":常常记得在月光下、微风前,
"水沉肌骨":水仙散发着如沉香般的气息,
"瘦不禁怜惜":身姿清瘦让人不禁心生怜惜。
"生怕因循纷委地":生怕它随着时间流逝而纷纷凋零,
"仙去难寻踪迹":像仙人离去后难以寻觅踪迹。
"缥槛深栽":于是将它栽在青色的栏杆深处,
"彤帏密护":用红色的帷幕严密保护,
"不肯轻抛释":不肯轻易舍弃。
"等差休问":不要问水仙与其他花卉的等级差别,
"未容梅品悬隔":它的品格不容许与梅花有太大差距。
南宋词人
王千秋(?~?),宋代词人。字锡老,号审斋,东平(今属山东)人。孝宗时流寓金陵,晚年转徙湘湖间。其与游者张安世、韩元吉等,皆南渡初名士。王千秋工词,词风清拔可喜。毛晋《审斋词跋》称其词“乐府凡六十余调,多酬贺篇,绝少绮艳之态”。《四库总目提要》则谓其词“体本《花间》,而出入于东坡门径,风格秀拔,要自不杂俚音。南渡之后,亦卓然为一作手”。代表作品有《鹧鸪天·比屋烧灯作好春》《醉落魄·惊鸥扑蔌》。著有《审斋词》。
1. 分段赏析
上片:“开花借水,信天姿高胜,都无俗格”三句是对水仙整体风貌的总写。“借水”二字直白点出水仙依赖清水生长的特性,既写实又显其生长环境的洁净。“天姿高胜”赞其天生的风姿高雅出众,“都无俗格”则进一步强调它毫无世俗的俗气。这几句以简洁的语言,开篇便为水仙定下了“高雅脱俗”的基调,让人一眼感受到它与寻常花草的不同。“玉陇娟娟黄点小,依约西湖清魄”两句细致描摹水仙的形态与神韵。“玉陇”似指水仙洁白如玉的花茎,“娟娟”写出花茎柔美的姿态;“黄点小”则精准点出花蕊小巧金黄的模样,画面感十足。“依约西湖清魄”更是妙笔,将水仙比作西湖边清雅的魂魄,借西湖素来公认的清灵之美,侧面烘托出水仙的纯净与灵动,让其形象更添一层诗意。“绿带垂腰,碧簪篸髻,索句撩元白”三句以比喻手法写水仙的花叶之美。“绿带垂腰”将水仙的绿叶比作垂在腰间的绿丝带,“碧簪篸髻”则把花苞比作插在发间的碧玉簪子,两个生动的比喻,让静止的水仙瞬间有了灵动的姿态,仿佛一位梳妆整齐的清雅佳人。“索句撩元白”意思是水仙的美足以引发像元稹、白居易这样的文人墨客作诗赞美,既写出了水仙的感染力,也从侧面烘托出它的高雅之美。“西清微笑,为渠模写香色”两句写赏水仙之人的态度。“西清”可理解为清雅的赏景之处或赏景之人,“微笑”一词尽显欣赏与愉悦;“为渠模写香色”则是说愿意为这水仙描绘它的香气与色彩。这两句通过写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出水仙的香色动人,也流露出作者对水仙的喜爱之情。下片:“常记月底风前,水沈肌骨,瘦不禁怜惜”三句回忆水仙在特定环境中的姿态。“月底风前”点出水仙常生长的清幽环境,月光下、微风中,更显其雅致。“水沈肌骨”形容水仙的花、叶仿佛浸润在水中一般,带着水润的清透感;“瘦不禁怜惜”则写出它纤细清瘦的模样,让人忍不住心生怜爱。这几句既写了水仙的形态,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让水仙的形象更显动人。“生怕因循纷委地,仙去难寻踪迹”两句写对水仙凋零的担忧。“生怕”二字直接道出作者的牵挂,怕它因时光流逝、环境变化而纷纷凋零落地;“仙去难寻踪迹”则将水仙比作仙人,怕它像仙人离去一样消失无踪,再难寻觅。这种担忧之情,实则是对水仙的珍爱,进一步深化了作者对水仙的喜爱。“缥槛深栽,彤帏密护,不肯轻抛释”三句写对水仙的精心呵护。“缥槛”“彤帏”指雅致的栏杆、华美的帷帐,“深栽”“密护”写出种植与保护的用心,“不肯轻抛释”更是直白表达了不愿轻易失去它的心情。这几句通过写人的行动,将对水仙的珍爱之情落到实处,让情感更加真切。“等差休问,未容梅品悬隔”两句将水仙与梅花对比,赞其品格。“等差休问”是说不必去计较(水仙与其他名花的)等级差别;“未容梅品悬隔”则明确表示,水仙的品格并不比梅花差,二者不应有明显的高下之分。梅花向来以高洁著称,作者将水仙与梅花相提并论,既突出了水仙的高洁品格,也表达了对它的高度赞美。
上一篇:宋·赵彦端《南乡子·集句》
下一篇:宋·陆游《长相思(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