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迈被拘留":洪迈出使金国被关押三日。
# 拘留:指洪迈被金人关押在驿房里,不给他饭吃的事。,洪迈:南宋文学家,字景庐,鄱阳(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著有《容斋随笔》等书。
"稽首垂哀告彼酋":就向敌人跪拜乞哀。
# 彼酋:一作“敌仇”。,告:告答。指洪迈答应改变表章和沿用金人礼仪的卖国行径。,垂哀:俯身哀求。,稽首:古时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着地,头着地。
"七日忍饥犹不耐":七天的饥饿都忍受不住,就屈服了,
"堪羞":实在可耻。
# 堪羞:犹可耻。
"苏武争禁十九秋":汉代的苏武在匈奴十九个春秋又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呢。
# 争禁:即怎禁,如何经得起的意思。争,怎。,苏武:西汉中郎将,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拘,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十九年,终不屈节。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始得回国。
"厥父既无谋":他的父亲当初被扣在金国一筹莫展。
# 无谋:形容洪皓在金国束手无策的样子。,厥父:其父,指洪迈的父亲洪皓。洪皓曾使金被留,十五年始归。宋高宗称他“苏武不能过”。《宋史》传说他是有“忠节”的人,这里称他“无谋”,是指他待在金国束手无策。厥:其。
"厥子安能解国忧":又怎能指望洪迈能为国解忧呢。
# 安:反问之词,怎么、哪里。,厥子:指洪迈。
"万里归来夸舌辨":可是他出使归来还要吹牛,夸耀自己的辩才,
# 夸舌辨:自夸能说会道。
"村牛":真是蠢钝如牛。
# 村牛:骂人的俗语,吹牛皮。
"好摆头时便摆头":他这种人是一得到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
# 好摆头: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洪迈“素有风疾,头常微掉”。这句既是实写他摆头的毛病,也是讽刺他在金人那里不敢摇头表示反抗,回国后则洋洋得意、不知羞耻的行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讽刺词。借使臣洪迈使金辱命这一具体事件,刻画了洪迈屈膝求饶、回国后又不知羞耻地自夸的丑态,进而讽刺了南宋当权者在与金人交往中丧失民族气节的种种丑态,表达了广大群众对投降政策的强烈不满。
2. 写作手法
对比:“苏武争禁十九秋。一日忍饥犹不耐”,将苏武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忍受饥寒、坚守气节,与洪迈仅一日忍饥便屈膝求活对比,凸显二者在民族大义前的巨大差距,批判洪迈怯懦失节。白描:“稽首垂哀告敌仇”,以简练笔墨勾勒洪迈在金主面前磕头哀求的模样,不加多余渲染,便将其卑躬屈膝的丑态直观呈现,形神俱现。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彼酋”,寥寥数字便勾勒出洪迈的丑态。“被拘留”点明其处境,而“稽首垂哀”四字,精准描绘出他向金国首领磕头乞怜的卑微姿态,简单直白的语言如同一把锋利的刀,瞬间撕开了所谓“使臣”的体面。紧接着“七日忍饥犹不耐,堪羞”,更是以强烈的对比直击要害,仅仅七日的饥饿都无法忍受,便屈膝投降,“堪羞”二字掷地有声,饱含着作者的鄙夷与愤怒。随后“苏武争禁十九秋”,将洪迈与汉代苏武作比,苏武在匈奴十九年,餐风宿露却始终杖节不屈,这种跨越时空的对照,让洪迈的怯懦与无骨气显得愈发刺眼,既突出了苏武的民族气节,也加倍放大了洪迈的耻辱。下片视角转向洪迈南归后的丑行。“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父亲尚且没有解决问题的谋划能力,作为儿子的洪迈,又怎能具备为国家排解忧患的本领?短短两句以父子间的能力关联为逻辑线,暗指父子二人在“无谋”与“难解国忧”上的一致性,语气直白且否定意味鲜明,清晰传递出对洪迈无力为国分忧的批判态度。“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则将批判推向高潮。洪迈不仅不为自己的屈辱行径感到羞愧,反而在归来后自夸能言善辩,“夸舌辨”三字活画出他摇头晃脑、不知羞耻的模样,而“村牛”这一通俗的骂语,直白地斥责其愚蠢可笑,将作者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好摆头时便摆头”,以生动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刻画洪迈趾高气扬、装腔作势的丑态,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憎。
4. 作品点评
全词借洪迈使金辱命一事,酣畅淋漓地揭露了南宋当权者在与金人交涉中,贪生怕死、含垢忍耻、卑躬屈膝的丑态,尽显其民族气节的丧失,字里行间满是对投降政策的强烈不满。作者以通俗洗练的语言,巧用对比刻画人物,将冷嘲热讽融入字里行间,风格独特,极具感染力。
# 这首词在塑造勾勒形象上,那是很有功力的。词人运用白描手法,以简约洗练的语言,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寥寥几笔,快笔速写,便把洪迈的形象活脱脱的勾画了出来。“稽首垂哀告敌”这七个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把一个对金主屈膝跪拜苦苦哀求的软骨头样,描绘得跃然纸上。在一首词中,能够如此生动地描绘出这么一个典型人物,在宋词中是不多见的。
现代作家朱敦源《中华古词365首精华今译》
下一篇:宋·朱熹《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