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xiāng
·
·
hóng
mài
bèi
liú

朝代:宋作者:太学诸生浏览量:3
hóng
mài
bèi
liú
shǒu
chuí
āi
gào
qiú
rěn
yóu
nài
kān
xiū
zhēng
jīn
shí
jiǔ
qiū
jué
móu
jué
ān
néng
jiě
guó
yōu
wàn
guī
lái
kuā
shé
biàn
cūn
niú
hǎo
bǎi
tóu
shí
biàn
便
bǎi
tóu

译文

洪迈出使金国被关押三日。就向敌人跪拜乞哀。七天的饥饿都忍受不住,就屈服了,实在可耻。汉代的苏武在匈奴十九个春秋又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呢。他的父亲当初被扣在金国一筹莫展。又怎能指望洪迈能为国解忧呢。可是他出使归来还要吹牛,夸耀自己的辩才,真是蠢钝如牛。他这种人是一得到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

逐句剖析

"洪迈被拘留":洪迈出使金国被关押三日。

# 拘留:指洪迈被金人关押在驿房里,不给他饭吃的事。,洪迈:南宋文学家,字景庐,鄱阳(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著有《容斋随笔》等书。

"稽首垂哀告彼酋":就向敌人跪拜乞哀。

# 彼酋:一作“敌仇”。,告:告答。指洪迈答应改变表章和沿用金人礼仪的卖国行径。,垂哀:俯身哀求。,稽首:古时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着地,头着地。

"七日忍饥犹不耐":七天的饥饿都忍受不住,就屈服了,

"堪羞":实在可耻。

# 堪羞:犹可耻。

"苏武争禁十九秋":汉代的苏武在匈奴十九个春秋又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呢。

# 争禁:即怎禁,如何经得起的意思。争,怎。,苏武:西汉中郎将,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拘,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十九年,终不屈节。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始得回国。

"厥父既无谋":他的父亲当初被扣在金国一筹莫展。

# 无谋:形容洪皓在金国束手无策的样子。,厥父:其父,指洪迈的父亲洪皓。洪皓曾使金被留,十五年始归。宋高宗称他“苏武不能过”。《宋史》传说他是有“忠节”的人,这里称他“无谋”,是指他待在金国束手无策。厥:其。

"厥子安能解国忧":又怎能指望洪迈能为国解忧呢。

# 安:反问之词,怎么、哪里。,厥子:指洪迈。

"万里归来夸舌辨":可是他出使归来还要吹牛,夸耀自己的辩才,

# 夸舌辨:自夸能说会道。

"村牛":真是蠢钝如牛。

# 村牛:骂人的俗语,吹牛皮。

"好摆头时便摆头":他这种人是一得到机会就喜欢摇头摆尾。

# 好摆头: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洪迈“素有风疾,头常微掉”。这句既是实写他摆头的毛病,也是讽刺他在金人那里不敢摇头表示反抗,回国后则洋洋得意、不知羞耻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乡子·洪迈被拘留》是宋代太学生集体创作的词。当时,洪迈出使金国时表现怯懦,这一事件引发众人不满,于是有了这首作品。词的目的很直接,借洪迈使金辱命的事儿,讽刺南宋当权者在和金人打交道时,贪生怕死、忍辱屈膝,没了民族气节,也表达出普通百姓对投降政策的强烈反感。上片里,用简单的白描,把洪迈“稽首垂哀告敌仇”的丑态画了出来,还拿苏武被匈奴囚禁十九年都不屈服,和洪迈才一天就求饶对比,一下子就显出洪迈的懦弱、外强中干。下片写洪迈回国后,还厚着脸皮“夸舌辨”,那副洋洋自得、不知羞耻的样子,活脱脱一个“官痞”。整首词用了对比、白描的手法,语言特别直白、泼辣,在宋词里风格挺特别。它就像一把利刃,戳破了南宋当权者投降派的虚伪面具,把他们丧失气节的丑态暴露在众人眼前,也让大家看到普通百姓对保住民族气节、反对屈辱投降的强烈心愿,借古事(苏武典故)讽时事,把对投降政策的不满,明明白白地喊了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代太学生创作了《南乡子·洪迈被拘留》。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春,金主雍登位,三月宋高宗拟遣使赴金,洪迈请行。洪迈本想坚持南渡前宋对金礼节,国书不自称“陪臣”,但到金都后,金人以国书“不如式”要求其改称“陪臣”并按屈辱之礼朝见,还将他锁使馆、断水浆,洪迈最终屈服。回朝后他的表现引发不满,又因洪迈有头微掉的风疾,时人有讽刺之语,太学生便据此创作此词嘲讽洪迈使金辱命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讽刺词。借使臣洪迈使金辱命这一具体事件,刻画了洪迈屈膝求饶、回国后又不知羞耻地自夸的丑态,进而讽刺了南宋当权者在与金人交往中丧失民族气节的种种丑态,表达了广大群众对投降政策的强烈不满。

2. 写作手法

对比:“苏武争禁十九秋。一日忍饥犹不耐”,将苏武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忍受饥寒、坚守气节,与洪迈仅一日忍饥便屈膝求活对比,凸显二者在民族大义前的巨大差距,批判洪迈怯懦失节。白描:“稽首垂哀告敌仇”,以简练笔墨勾勒洪迈在金主面前磕头哀求的模样,不加多余渲染,便将其卑躬屈膝的丑态直观呈现,形神俱现。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彼酋”,寥寥数字便勾勒出洪迈的丑态。“被拘留”点明其处境,而“稽首垂哀”四字,精准描绘出他向金国首领磕头乞怜的卑微姿态,简单直白的语言如同一把锋利的刀,瞬间撕开了所谓“使臣”的体面。紧接着“七日忍饥犹不耐,堪羞”,更是以强烈的对比直击要害,仅仅七日的饥饿都无法忍受,便屈膝投降,“堪羞”二字掷地有声,饱含着作者的鄙夷与愤怒。随后“苏武争禁十九秋”,将洪迈与汉代苏武作比,苏武在匈奴十九年,餐风宿露却始终杖节不屈,这种跨越时空的对照,让洪迈的怯懦与无骨气显得愈发刺眼,既突出了苏武的民族气节,也加倍放大了洪迈的耻辱。下片视角转向洪迈南归后的丑行。“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父亲尚且没有解决问题的谋划能力,作为儿子的洪迈,又怎能具备为国家排解忧患的本领?短短两句以父子间的能力关联为逻辑线,暗指父子二人在“无谋”与“难解国忧”上的一致性,语气直白且否定意味鲜明,清晰传递出对洪迈无力为国分忧的批判态度。​“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则将批判推向高潮。洪迈不仅不为自己的屈辱行径感到羞愧,反而在归来后自夸能言善辩,“夸舌辨”三字活画出他摇头晃脑、不知羞耻的模样,而“村牛”这一通俗的骂语,直白地斥责其愚蠢可笑,将作者的厌恶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好摆头时便摆头”,以生动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刻画洪迈趾高气扬、装腔作势的丑态,让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可憎。

4. 作品点评

全词借洪迈使金辱命一事,酣畅淋漓地揭露了南宋当权者在与金人交涉中,贪生怕死、含垢忍耻、卑躬屈膝的丑态,尽显其民族气节的丧失,字里行间满是对投降政策的强烈不满。作者以通俗洗练的语言,巧用对比刻画人物,将冷嘲热讽融入字里行间,风格独特,极具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在塑造勾勒形象上,那是很有功力的。词人运用白描手法,以简约洗练的语言,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寥寥几笔,快笔速写,便把洪迈的形象活脱脱的勾画了出来。“稽首垂哀告敌”这七个字就是一幅生动的画,把一个对金主屈膝跪拜苦苦哀求的软骨头样,描绘得跃然纸上。在一首词中,能够如此生动地描绘出这么一个典型人物,在宋词中是不多见的。

现代作家朱敦源《中华古词365首精华今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瑞鹧鸪·期思溪上日千回》

下一篇:宋·朱熹《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