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生子身":父母生下我的身体,
"身是父母个":这身体本是父母给予的。
"如何却言我":为什么反而要称“我”呢,
"言我大不可":称“我”是非常不应该的。
"父母在此坐":父母在这里坐着,
"子则不敢坐":子女就不敢坐下。
"不坐乃当然":不坐下是理所当然的,
"父母如天大":父母像天一样尊贵重要。
"男儿立父旁":儿子要站在父亲身旁,
"女儿立母旁":女儿要站在母亲身旁。
"男儿拱手立":儿子双手合抱恭敬站立,
"女儿敛衣裳":女儿要整理好衣裳端庄侍立。
"捧盥兼洒扫":端送盥洗用具、洒水扫地,
"将茶及奉汤":还要端茶、奉上热汤。
"言语须低软":说话声音要轻柔温和,
"依前立正方":像之前那样端正笔直地站着。
"兄姊惟薛敬":对兄长、姐姐要恭敬,
"弟妹常爱慈":对弟弟、妹妹要常存慈爱。
"饮食先尊长":饮食要先让长辈享用,
"不敢遽有之":不敢匆忙自己占先。
"尊长若嗔我":长辈如果责备我,
"嗔我是爱我":那责备其实是爱护我。
"欲我为君子":希望我成为有德行的君子,
"所以约束我":所以才约束我的言行。
"语话须诚实":说话必须诚实,
"步履学疏迟":走路要学着从容不急躁。
"头容常正直":头部要常常保持端正,
"四体莫邪欹":四肢不要歪斜不正。
南宋理学家
杨简(1141~1225?),南宋理学家。字敬仲,因筑室德润湖上,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慈溪(今浙江宁波西)人。乾道进士,曾任国子博士、温州知府等职,官至宝谟阁学士。杨简是陆九渊的弟子,是心学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并把宇宙变化的总过程看作心的变化过程。他提出“毋意”“无念”的修养方法,反对人的一切意念活动,主张使心保持原来的无尘无垢的“明镜”状态。著有《慈湖先生遗书》《慈湖诗传》《杨氏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蒙学教育诗。通过列举子女在父母面前的站姿、言语、饮食礼节等具体生活场景规范,以及兄娣、弟妹之间的相处之道,描绘了宋代家庭伦理中的孝道行为准则,体现了儒家孝道思想,表达了杨简“化民成俗”的教育理念,将心学思想融入基础伦理教育。
2. 分段赏析
“父母生子身,身是父母个。如何却言我,言我大不可。”这两句直白点出子女的身体源于父母,强调不应只执着于“我”的概念,体现了对父母本源的尊重,语言朴素,直接阐述了孝道的根本道理。“父母在此坐,子则不敢坐。不坐乃当然,父母如天大。”这两句描绘了子女在父母面前的行为规范:父母就坐时,子女不可安坐,因为父母的地位如同天地般崇高。用“如天大”的比喻,突出了对父母的敬畏之情,行为描写具体,道理浅显易懂。“男儿立父旁,女儿立母旁。男儿拱手立,女儿敛衣裳。”这两句分别刻画了男孩、女孩在父母身边的站姿:男孩站在父亲旁拱手而立,女孩站在母亲旁整理衣裳。通过细节描写,明确了不同性别子女在礼仪上的具体规范,画面感强。“捧盥兼洒扫,将茶及奉汤。言语须低软,依前立正方。”这两句列举了子女应做的日常事务,如捧送洗漱用品、打扫卫生、端茶送汤,同时要求言语轻柔、站姿端正。通过动作和言语的规范描写,展现了侍奉父母的具体礼仪。“兄娣惟恭敬,弟妹常爱慈。饮食先尊长,不敢遽有之。”这两句讲的是家庭中兄弟姐妹的相处之道:兄姊对弟妹要恭敬,弟妹对兄姊要慈爱;饮食时要先让尊长,不可擅自取用。体现了家庭中的长幼有序与互爱。“尊长若嗔我,嗔我是爱我。欲我为君子,所以约束我。”这两句指出尊长若责备自己,实则是出于关爱,是希望自己成为君子,才加以约束。从尊长的角度解释了责备的善意,体现了家庭教育中约束的积极意义。“语话须诚实,步履学疏迟。头容常正直,四体莫邪欹。”这两句从言行举止上规范子女:说话要诚实,走路要从容,头部要端正,肢体不可歪斜。通过具体的行为要求,展现了对子女全面的伦理教育。
上一篇:宋·胡宏《雨急》
下一篇:宋·邵雍《安乐窝中吟(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