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o
dào
zhě

朝代:宋作者:释祖钦浏览量:3
dào
dào
fēi
cháng
dào
míng
míng
fēi
cháng
míng
míng
fēi
cháng
zhōng
huáng
dào
fēi
cháng
zhī
guāng
zhōng
huáng
shēng
chū
nèi
zhī
guāng
guāng
zhào
fāng
shì
nǎi
chēng
yǒu
dào
zhī
zhě
fēi
shàn
shēn
ér
zhī
wàn
bāng

译文

道可以表达,但非绝对的道。名可以命名,但非绝对的名。名字既非绝对,像器物中的珍宝。道理既非绝对,像太阳的光辉。像器物中的珍宝,声音从内部发出。像太阳的光辉,照耀无所不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通达道理的人,不只是修养自己一个人,而是能感动万邦。

逐句剖析

"道可道":道可以表达,

"非常道":但非绝对的道。

"名可名":名可以命名,

"非常名":但非绝对的名。

"名既非常":名字既非绝对,

"如器中锽":像器物中的珍宝。

"道既非常":道理既非绝对,

"如日之光":像太阳的光辉。

"如器中锽":像器物中的珍宝,

"声出于内":声音从内部发出。

"如日之光":像太阳的光辉,

"光照无方":照耀无所不在。

"夫如是乃可称有道之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通达道理的人,

"非独善一身":不只是修养自己一个人,

# 身:一作峰。

"而达之万邦":而是能感动万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道可道者》是宋代僧人释祖钦创作的诗。诗作围绕道家核心概念展开,开篇化用《道德经》,点明“道”与“名”的非常规本质;接着以“如器中锽”“如日之光”作喻,从声(器中声响发于内)、光(日光普照无方)维度,阐释“名非常”“道非常”的特性,用比喻手法让抽象哲理具象化。末句升华主旨,指出真正有道者不止独善,更要将道传播天下,体现释祖钦对“道”的理解与济世情怀。全诗借经典语句阐发,以喻说理,把抽象道家思想融入形象比喻与简洁议论,展现不同的哲理阐释与宗教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末元初僧人

释祖钦(1215?~1287),宋末元初僧人。号雪岩,祖籍漳州(今属福建)。五岁出家,十六岁剃度,十八岁游学四方,曾依径山无准师范禅师多年。理宗宝佑元年,祖钦首次成为潭州龙兴禅寺的住持。此后,他又相继在湘西道林禅寺、处州南明佛日禅寺、台州仙居护圣禅寺等处担任住持。至元二十四年,祖钦去世,并将佛法传授给了高峰原妙禅师。其创作了许多诗歌,其中一部分是从《语录》中摘选出来的偈颂和单独编写的诗歌,这些作品被整理成3卷。有《雪岩祖钦禅师语录》4卷,收入《续藏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阐发哲理诗。全诗阐述了“道”与“名”的非常规性质,展现真正道者独善其身且能传道义于万邦的境界,表达释祖钦对道家思想的独特见解。

2. 写作手法

比喻:“名既非常,如器中锽。道既非常,如日之光”,以“器中锽(器物发出的声响)”喻“名非常”,声响发于器物内部,类比“名”依托事物却又超越常规名称的特性;以“日之光”喻“道非常”,阳光普照四方、无形却有巨大作用,类比“道”的无形、超越常规且无所不在的本质,将抽象的“名”“道”哲理,转化为可感知的声响、光线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

3. 分段赏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援引《道德经》经典语句,直击道家核心哲思。前一个“道”代表宇宙本源、永恒规律,后一个“道”是言说行为,意为能被言说的道,并非恒常不变的根本之道;“名”的逻辑与之相通,可被定名的称呼,难涵盖事物恒常本质。诗人借经典开启对“道”“名”本质的探究,以深厚文化底蕴,为全诗筑牢哲理根基,引导读者关联道家思想,踏入对抽象概念的思索之门。“名既非常,如器中锽。道既非常,如日之光”:运用比喻,将抽象哲理具象化。以“器中锽(器物发出的声响)”喻“名非常”,器物发声,声响因器而生却又超越器物简单属性,如同“名”对事物的指称,既依托事物,又突破常规名称的限定,难以恒定界定;以“日之光”喻“道非常”,阳光无形却普照四方、滋养万物,恰似“道”无形却涵盖一切、作用无穷,把晦涩的“道”“名”特性,转化为可感知的声响与光线,让读者更易触摸哲理轮廓。“如器中锽,声出于内。如日之光,光照无方”:对颔联比喻展开细化阐释。“如器中锽,声出于内”聚焦声响特点,强调声由器内发出,凸显“名”与事物的内在关联,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彰显,却因“非常名”存在超越常规指称的意涵;“如日之光,光照无方”描绘阳光无固定方向、普照万物的状态,类比“道”的无所不在、普适性,进一步深化“道非常”的特性,从喻体特征延伸,强化对“道”“名”非常规本质的论述,让哲理阐释更细腻、透彻。“夫如是乃可称有道之者,非独善一身,而达之万邦”:完成主旨升华,从对“道”“名”的哲理探讨,转入对“有道者”境界的解读。“夫如是”承接前文对“道”的理解,指明真正领悟“道”的人,不满足于独善其身,更要将“道”的价值向外传扬,让道义惠及天下万邦。这既展现道家“济世”思想,也体现诗人对“道”的实践认知——道不止于个人体悟,更要化作影响社会、泽被众人的力量,使全诗从哲理思辨,上升到价值践行层面,形成对“道”认知的完整闭环,传递出超越个人、胸怀天下的道义追求。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词以简练语言、形象比喻,探讨道与名的概念,强调道理的普遍性与影响力,反映佛家思想对道、名的理解,启发人们思考超越表象的本质与真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程师孟《牛头寺》

下一篇:宋·张尧同《嘉禾百咏·何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