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送春归":我有心送春回去,
"无计留春住":因为没有办法把春天留住。
# 无计留春住:语出南唐冯延巳《鹊踏枝》词:“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明年又着来":明年春天还是要回来的,
# 着:犹教,得,叫,让。元人口语。
"何似休归去":既然这样还不如今年别回去。
# 何似:犹不如。
"桃花也解愁":桃花也懂得我的忧愁,
"点点飘红玉":纷纷扬扬地飘落有如遍洒红玉。
"目断楚天遥":望断了遥远的楚天,
# 楚天:南天,因为楚在南方。,目断:目力所能达到的极处。
"不见春归路":也看不见春天回去时的道路。
"春若有情春更苦":春天如果真有感情,它必然也会十分痛苦,
"暗里韶光度":时光暗暗地逝去。
# 韶光:美好的时光,亦指春光。
"夕阳山外山":夕阳在山后面落下,
# 夕阳山外山:“夕阳”二句:为宋戴复古《世事》诗中“春水渡傍渡,夕阳山外山”二句的倒置借用。
"春水渡旁渡":春水流淌过茫茫的渡口,
"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不知道究竟哪里是春天的住处?
# 那答儿:哪里,哪边。元人口语。一作“那搭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带过曲,也是一首送春之作。上段写留春不住的无奈,看着桃花飘落,望断天涯也找不到春归的路;下段写春去后的怅惘,望着山水重重,不知春天究竟去了哪里。全曲用浅近的语言,把惜春之情写得真切动人,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感伤。
2. 写作手法
拟人:“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将桃花人格化,赋予其感知愁绪的能力,通过桃花飘落的景象,生动传达出作者对春天逝去的伤感。化用:“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借鉴宋僧仲皎《卜算子·送春》的词意,原词表达送春的无奈,薛昂夫在此化用,以更直白的语言强化了留春不住的怅惘之情。情景交融:“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描绘暮色苍茫、山水迢递的景象,与作者望断天涯却不见春归的失落心境相互映衬,情景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上段运用《楚天遥》曲调,描绘与春天道别的场景。这段文字借鉴了宋代僧人仲皎的《卜算子·送春》一词。“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开篇两句,将想要送别春天却又难以挽留的复杂心绪完整呈现。“有意”二字用得精妙,春天即将离去,既然无法挽留,便只能相送,这“有意”二字透露出郑重其事送别的心意。临别之际仍心有不舍,于是又道:“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既然来年还会再来,不如暂且留下。这个疑问春天无法作答,只见“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连桃花也懂得伤春的愁绪,片片花瓣飘落,仿佛在洒泪。这究竟是桃花的泪水,还是春天的不舍,令人难以分辨。此情此景,格外动人。春天终究还是远去了。“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别后极目远望,茫茫楚天之间,再也寻不见春天的踪迹。这般意境,引人遐思。在怅然若失之际,更激起对春天无尽的追寻。下段采用《清江引》曲调,承接上段余韵,续写春天离去后的感怀。开篇两句转换视角,替春天设想,更进一层。“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倘若春天也有情感,想必更为时光流逝而伤怀,不知不觉间,美好光阴已然消逝。春天本无情感,且已远去,却偏要设想它应有情意,足见作者用情之深。此处将春天人格化,把人对春天的眷恋转移到春天自身,从春天的角度来写它也在为光阴易逝而伤感,如此便将人与春天的情感交融,使这份惜春之情更为深切。“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这两句将思绪从沉思中拉回,作者再度寻觅春天的去向。只见夕阳西下,远山连绵,春水蜿蜒,千山万水之间,再也找不到春天的踪影。“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最后这一问,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将惜春之情推向极致。
4. 作品点评
这首过门曲一气呵成,将伤春之情的沉痛与急迫抒发得淋漓尽致,堪称曲艺巅峰。元代周南瑞《天下同文集》所载王德渊《薛昂夫诗集序》评其作品“清新峻逸,似骏马奔腾,具一日千里之势”,恰可用来品评此曲。曲艺贵在纵情尽兴,并非缺乏韵味。此曲情景交融,意境凄美悠远,自显深厚韵味。其独特之美,正在于将悠远韵味与急切透辟之致完美融合。
# 这首带过曲化用了不少前贤惜春、伤春名句,却能浑然一体,自成新篇,足见作者的诗家功夫。
现代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上一篇:宋·王安石《臧仓》
下一篇: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