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ǔ
tiān
yáo
guò
qīng
jiāng
yǐn
·
·
yǒu
sòng
chūn
guī

朝代:宋作者:如晦浏览量:3
yǒu
sòng
chūn
guī
liú
chūn
zhù
míng
nián
yòu
zhuó
lái
xiū
guī
táo
huā
jiě
chóu
diǎn
diǎn
piāo
hóng
duàn
chǔ
tiān
yáo
jiàn
chūn
guī
chūn
ruò
yǒu
qíng
chūn
gèng
àn
sháo
guāng
yáng
shān
wài
shān
chūn
shuǐ
páng
zhī
ér
shì
chūn
zhù
chù

译文

我有心送春回去,因为没有办法把春天留住。明年春天还是要回来的,既然这样还不如今年别回去。桃花也懂得我的忧愁,纷纷扬扬地飘落有如遍洒红玉。望断了遥远的楚天,也看不见春天回去时的道路。春天如果真有感情,它必然也会十分痛苦,时光暗暗地逝去。夕阳在山后面落下,春水流淌过茫茫的渡口,不知道究竟哪里是春天的住处?

逐句剖析

"有意送春归":我有心送春回去,

"无计留春住":因为没有办法把春天留住。

# 无计留春住:语出南唐冯延巳《鹊踏枝》词:“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明年又着来":明年春天还是要回来的,

# 着:犹教,得,叫,让。元人口语。

"何似休归去":既然这样还不如今年别回去。

# 何似:犹不如。

"桃花也解愁":桃花也懂得我的忧愁,

"点点飘红玉":纷纷扬扬地飘落有如遍洒红玉。

"目断楚天遥":望断了遥远的楚天,

# 楚天:南天,因为楚在南方。,目断:目力所能达到的极处。

"不见春归路":也看不见春天回去时的道路。

"春若有情春更苦":春天如果真有感情,它必然也会十分痛苦,

"暗里韶光度":时光暗暗地逝去。

# 韶光:美好的时光,亦指春光。

"夕阳山外山":夕阳在山后面落下,

# 夕阳山外山:“夕阳”二句:为宋戴复古《世事》诗中“春水渡傍渡,夕阳山外山”二句的倒置借用。

"春水渡旁渡":春水流淌过茫茫的渡口,

"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不知道究竟哪里是春天的住处?

# 那答儿:哪里,哪边。元人口语。一作“那搭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楚天遥带过清江引》是元代薛昂夫所作的一首带过曲。上段运用《楚天遥》曲牌,描写送春情景,在怅惘中透露出对春光的眷恋;下段转用《清江引》曲牌,承接前意,续写春去后的感怀。全曲将“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矛盾心绪与“桃花也解愁”的拟人描写相结合,通过“夕阳山外山”的苍茫景致,将惜春之情融入景物之中。结尾“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一问,既点明主旨,又留下悠长余韵。曲中化用前人词意,语言浅近自然,情致婉转深长,将伤春惜时的情感娓娓道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楚天遥过清江引·有意送春归》是薛昂夫于元代中期所作的一支曲子。此曲当为送别友人而创作,虽具体送别对象与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但可能与另一首《楚天遥过清江引》(屈指数春来)作于同一时期。友人离别之际,作者欲挽留却无能为力,正如春天无法被挽留一般,因而触景生情,既伤春又伤别,遂写下这支寄托深情的曲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带过曲,也是一首送春之作。上段写留春不住的无奈,看着桃花飘落,望断天涯也找不到春归的路;下段写春去后的怅惘,望着山水重重,不知春天究竟去了哪里。全曲用浅近的语言,把惜春之情写得真切动人,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淡淡感伤。

2. 写作手法

拟人:“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将桃花人格化,赋予其感知愁绪的能力,通过桃花飘落的景象,生动传达出作者对春天逝去的伤感。化用:“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借鉴宋僧仲皎《卜算子·送春》的词意,原词表达送春的无奈,薛昂夫在此化用,以更直白的语言强化了留春不住的怅惘之情。情景交融:“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描绘暮色苍茫、山水迢递的景象,与作者望断天涯却不见春归的失落心境相互映衬,情景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上段运用《楚天遥》曲调,描绘与春天道别的场景。这段文字借鉴了宋代僧人仲皎的《卜算子·送春》一词。“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开篇两句,将想要送别春天却又难以挽留的复杂心绪完整呈现。“有意”二字用得精妙,春天即将离去,既然无法挽留,便只能相送,这“有意”二字透露出郑重其事送别的心意。临别之际仍心有不舍,于是又道:“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既然来年还会再来,不如暂且留下。这个疑问春天无法作答,只见“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连桃花也懂得伤春的愁绪,片片花瓣飘落,仿佛在洒泪。这究竟是桃花的泪水,还是春天的不舍,令人难以分辨。此情此景,格外动人。春天终究还是远去了。“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别后极目远望,茫茫楚天之间,再也寻不见春天的踪迹。这般意境,引人遐思。在怅然若失之际,更激起对春天无尽的追寻。下段采用《清江引》曲调,承接上段余韵,续写春天离去后的感怀。开篇两句转换视角,替春天设想,更进一层。“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倘若春天也有情感,想必更为时光流逝而伤怀,不知不觉间,美好光阴已然消逝。春天本无情感,且已远去,却偏要设想它应有情意,足见作者用情之深。此处将春天人格化,把人对春天的眷恋转移到春天自身,从春天的角度来写它也在为光阴易逝而伤感,如此便将人与春天的情感交融,使这份惜春之情更为深切。“夕阳山外山,春水渡傍渡。”这两句将思绪从沉思中拉回,作者再度寻觅春天的去向。只见夕阳西下,远山连绵,春水蜿蜒,千山万水之间,再也找不到春天的踪影。“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最后这一问,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将惜春之情推向极致。

4. 作品点评

这首过门曲一气呵成,将伤春之情的沉痛与急迫抒发得淋漓尽致,堪称曲艺巅峰。元代周南瑞《天下同文集》所载王德渊《薛昂夫诗集序》评其作品“清新峻逸,似骏马奔腾,具一日千里之势”,恰可用来品评此曲。曲艺贵在纵情尽兴,并非缺乏韵味。此曲情景交融,意境凄美悠远,自显深厚韵味。其独特之美,正在于将悠远韵味与急切透辟之致完美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带过曲化用了不少前贤惜春、伤春名句,却能浑然一体,自成新篇,足见作者的诗家功夫。

现代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臧仓》

下一篇: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