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běi
lóu

朝代:宋作者:释法平浏览量:3
nán
yǎn
lái
kàn
běi
yún
jīn
jiāo
liǎng
shān
xiǎo
chǔ
jiāng
fēn
shēng
cāng
qiū
shēng
xūn
bàn
shēng
liú
luò
hèn
chóng
yīn
qín

译文

不辜负南徐的风光映入眼帘,特意前来观赏北固山的云景。金山与焦山在视野中显得渺小,长江如一条界线,将吴地与楚地分隔开来。雨雾的湿气从青黑色的崖壁间弥漫开来,秋日的风声在夕阳的余晖中响起。半生漂泊流离的遗憾,在今日面对此景时又重新涌上心头。

逐句剖析

"不负南徐眼":不辜负南徐的风光映入眼帘,

# 眼:一作约。

"来看北固云":特意前来观赏北固山的云景。

"金焦两山小":金山与焦山在视野中显得渺小,

"吴楚一江分":长江如一条界线,将吴地与楚地分隔开来。

"雨气生沧壁":雨雾的湿气从青黑色的崖壁间弥漫开来,

"秋声起夕曛":秋日的风声在夕阳的余晖中响起。

"半生流落恨":半生漂泊流离的遗憾,

# 流落:指僧人游方的生活。

"此日重殷勤":在今日面对此景时又重新涌上心头。

# 殷勤:亲切的情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首诗是宋代释法平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登北固楼为背景,生动展现了诗人游览途中的所见所感。开篇直抒胸臆,道出对南徐风光的向往与对北固云景的期待;继而远眺金山、焦山的渺小,以长江划分吴楚的壮阔,凸显地理与历史的苍茫厚重;再近观崖壁雨气氤氲、傍晚秋声萧瑟,从视听角度营造清冷孤寂氛围;最后笔锋陡转,由景及情,将半生漂泊的遗憾与愁苦,借眼前景致触发,使个人身世之叹与壮丽山河交织,在寄情山水的悠然中,暗含深沉的人生感慨与岁月沧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不负南徐眼,来看北固云”:诗的开篇,诗人便直白地表达出自己的心境。“南徐”即今日的江苏镇江,此地风光秀丽,人文荟萃。而北固山更是镇江的名胜,以其独特的景致闻名遐迩。诗人称“不负南徐眼”,可见他对南徐大地风光的期待已久,此番特意前来观赏北固山的云景,足见北固云在他心中的魅力。一个“看”字,质朴却饱含深情,仿佛能让人看到诗人满怀憧憬、仰头凝望北固云的身影,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悠然、期待的基调。“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随着视野的拓展,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的金山与焦山。在广袤天地间,这两座山虽有名,却显得如此渺小,“小”字生动地展现出在宏大的自然景观面前,山峦的相对微小,也暗示了诗人眼界的开阔。而“吴楚一江分”,长江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宛如一条天然的分界线,将吴地与楚地清晰划分开来。这一句不仅描绘出地理上的分隔,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岁月变迁中,这条江水见证了多少兴衰荣辱、朝代更迭,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雨气生沧壁,秋声起夕曛”:画面一转,诗人聚焦于近处的景色。“雨气生沧壁”,潮湿的雨气从青黑色的崖壁缓缓升腾而起,“沧壁”二字,既写出崖壁的颜色,又给人一种冷峻、沧桑之感,雨气的弥漫更增添了几分朦胧与神秘。“秋声起夕曛”,在夕阳的余晖中,秋风瑟瑟,秋声阵阵。“夕曛”点明时间为傍晚,夕阳西下,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愁绪,而此时的秋声,或风声、或落叶声,交织在一起,愈发衬托出环境的萧瑟。这两句诗,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让读者也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彼时的心境。“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诗歌的结尾,诗人笔锋一转,由景入情。回顾自己的前半生,漂泊流离,四处奔波,心中满是遗憾与愁苦,“半生流落恨”短短五字,饱含了诗人无数的心酸与无奈。而“此日重殷勤”,在这登北固楼的日子里,面对眼前的美景,那些过往的遗憾与愁苦再次涌上心头,“重”字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浓烈与深沉。诗人或许在感慨,即便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色,也难以抚平心中那因半生漂泊而留下的伤痕,让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庭坚《寄贺方回》

下一篇:宋·刘子翚《明妃出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