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惟固本自安宁":国家唯有以民为本才能安定康宁,
# 固本:指安定百姓。
"临下常须驭朽惊":治理百姓须如握朽绳般时刻警醒。
"何事十旬游不返":为何君王百天游猎忘返,
"祸胎从此召殷兵":灾祸的根源便由此招引商汤的军队。
"酒色声禽号四荒":沉湎酒色声乐令四方荒败,
# 四荒:四种使人迷乱的东西。
"那堪峻宇又彫墙":更哪堪营造高楼雕绘墙壁。
# 彫:一作雕。
"静思今古为君者":静心反思古往今来的君主,
"未或因兹不灭亡":无人因沉迷享乐而不走向灭亡。
"唯彼陶唐有冀方":想那陶唐曾据有冀州之地,
# 冀方:指古冀州。,陶唐:尧。
"少年都不解思量":年轻的君主却从不深思治国之策。
"如今算得当时事":如今复盘当年的旧事,
"首为盘游乱纪纲":首因便是沉迷游猎扰乱了纲纪法则。
# 盘游:享乐游逸。
"明明我祖万邦君":贤明的祖先曾为万国之君,
"典则贻将示子孙":留下典章制度警示子孙后代。
# 典则:经籍法度。
"惆怅太康荒坠后":可悲啊,太康荒废政事后,
# 荒坠:因荒疏政事失位亡国。,太康:夏启之子。
"覆宗绝祀灭其门":宗族覆灭,祭祀断绝,满门尽毁。
"仇雠万姓遂无依":百姓因仇恨而流离失所,
# 仇雠万姓:为百姓所怨。
"颜厚何曾解忸怩":君主厚颜无耻,何曾有过羞愧。
# 忸怩:心中惭愧。,颜厚:有愧色。
"五子既歌邦已失":五子悲歌时国家已覆亡,
"一场前事悔难追":过往的过错纵使悔恨也难以追回。
1. 分段赏析
其一:“邦惟固本自安宁,临下常须驭朽惊”两句点明治国根本。诗人以“固本”强调国家需以民为基方能安宁,用“驭朽惊”比喻治理百姓需如握持朽木般戒惧谨慎,凸显居安思危的治国理念。后两句“何事十旬游不返,祸胎从此召殷兵”以反问切入史实,直指太康因久游不归失政,招致商汤伐桀的祸端,借古讽今,警示统治者不可贪图享乐而忘本。其二:“酒色声禽号四荒,那堪峻宇又彫墙”两句罗列亡国诱因。诗人将沉迷酒色、贪图享乐(“酒色声禽”)与奢靡营造(“峻宇彫墙”)并置,指出此类行为若遍布天下(“号四荒”),必致危亡。后两句“静思今古为君者,未或因兹不灭亡”以冷峻笔触总结历史规律,直言古今君主但凡沉溺于此,终难逃灭亡命运,语气警策,极具批判力度。其三:“唯彼陶唐有冀方,少年都不解思量”两句回溯上古。诗人提及陶唐(尧)治下的冀州本为贤明之邦,暗衬太康年少不谙治国之责。后两句“如今算得当时事,首为盘游乱纪纲”以今度古,指出太康失国的首要原因在于沉迷游猎(“盘游”)而紊乱纲纪,以史实为镜,批判统治者纵欲废政的昏聩。其四:“明明我祖万邦君,典则贻将示子孙”两句追慕先王德政。诗人盛赞先祖(指夏禹)为天下之君,留有典章法则(“典则”)以垂范后世,隐含对太康背弃祖训的谴责。后两句“惆怅太康荒坠后,覆宗绝祀灭其门”直陈后果,痛言太康因荒淫失政导致宗族覆灭、祭祀断绝,以“惆怅”二字传递对王朝兴衰的深沉感慨。其五:“仇雠万姓遂无依,颜厚何曾解忸怩”两句直指君民对立。诗人以“仇雠”形容君民关系恶化,致使百姓无所依托,斥太康厚颜无耻,不知羞愧(“忸怩”)。末两句“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场前事悔难追”收束组诗,点明五子(太康兄弟)虽作歌讽谏,然国势已去,往事难追,暗含对统治者刚愎自用、错失挽救时机的叹惋,余韵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