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形胜雄江东":黄山的山川形胜在江东一带堪称雄伟,
"九华辉映天都峰":九华山与天都峰相互辉映,气势恢宏。
"传闻早已荡胸臆":早听闻黄山的传闻,就已经让我的内心激荡不已,
"恨不插翼长相从":只恨不能插上翅膀长久地追随它。
"朅来随牒官秋浦":不久前来随官府文书来到秋浦任职,
"城郭奔驰厌尘土":在城郭之间奔走,厌倦了尘世的喧嚣。
"絜家捧檄过临城":带领家人拿着官府文书经过临城,
"偷闲两作烟霞主":偷得空闲两次做了烟霞的主人。
"黄山登览原无由":原本没有机会登上黄山游览,
"何期易地太平游":谁料想换个地方,竟能在太平境内畅游黄山。
"清池轩豁日舒丽":清澈的池塘开阔明亮,阳光舒展而美丽,
"突兀楼观撑深幽":高耸的楼阁支撑着深幽之处。
"凭高徙倚敞心目":靠着高处徘徊,使内心和眼界开阔,
"绝壁半天横碧玉":陡峭的山壁高耸半空,像横卧的碧玉。
"回溪千里指顾间":曲折的溪流千里之遥,在指点顾盼之间,
"螺髻分明三十六":三十六座山峰如螺蛳髻般清晰可辨。
"壮怀高向紫霄悬":豪壮的胸怀高高悬挂在紫霄之上,
"俯视培塿真一拳":俯视那些小土丘,真的就像一个小拳头。
# 塿:一作楼。
"古今秀色餐不尽":古往今来的秀丽景色,怎么也欣赏不完,
"笔端收拾生云烟":即便用笔墨描绘,也会生出云烟般的朦胧之感。
"萍踪倘未逐流水":如果我的行踪还没有像流水一样消逝,
"古刹相望二三里":古老的寺庙相互遥望,在二三里之间。
"暇时风月得交游":空闲的时候可以和清风明月交往游乐,
"鸥鹭同眠勿惊起":与鸥鹭一同入眠,不要惊动它们。
宋代诗人
石应孙,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清乾隆《晋江县志》卷八)。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为池州贵池尉(《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六)。宁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由通判雷州任放罢(同上书职官七五之二一)。今录诗五首。
1. 分段赏析
“山川形胜雄江东,九华辉映天都峰”,这两句诗中“山川形胜”点明黄山地势优越,“雄江东”突出其在江东地区的雄伟。“九华辉映天都峰”描绘了九华山与天都峰相互辉映的壮观景象,展现了黄山的磅礴气势。“传闻早已荡胸臆,恨不插翼长相从”,这两句诗中“传闻”表明作者早听闻黄山的盛名,“荡胸臆”写出内心受到震撼。“恨不插翼”则强烈地表达了对黄山的向往之情。“朅来随牒官秋浦,城郭奔驰厌尘土”,这两句诗中“朅来”表示不久前来,“随牒官秋浦”说明自己因公务来到秋浦任职。“城郭奔驰厌尘土”则表达了在尘世中奔波的厌倦。“絜家捧檄过临城,偷闲两作烟霞主”,这两句诗中“絜家捧檄”指带领家人拿着官府文书,“过临城”经过临城。“偷闲两作烟霞主”说明自己偷得空闲游览山水,享受自然之美。“黄山登览原无由,何期易地太平游”,这两句诗中“黄山登览原无由”表示原本没有机会登上黄山,“何期易地太平游”则意外地在异地太平得以游玩,体现了意外的惊喜。“清池轩豁日舒丽,突兀楼观撑深幽”,这两句诗中“清池轩豁”描绘了清澈开阔的池塘,“日舒丽”写出阳光明媚。“突兀楼观”形容高耸的楼阁,“撑深幽”表现出楼阁在深幽环境中的独特。“凭高徙倚敞心目,绝壁半天横碧玉”,这两句诗中“凭高徙倚”指靠着高处徘徊,“敞心目”使内心和眼界开阔。“绝壁半天横碧玉”将陡峭的山壁比作横卧的碧玉,形象生动。“回溪千里指顾间,螺髻分明三十六”,这两句诗中“回溪千里”描绘了曲折的溪流,“指顾间”表示在指点顾盼之间。“螺髻分明三十六”将山峰比作螺蛳髻,清晰可数,增添了美感。“壮怀高向紫霄悬,俯视培塿真一拳”,这两句诗中“壮怀高向紫霄悬”表达了豪壮的胸怀,“俯视培塿”俯视小土丘,“真一拳”则突出了其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今秀色餐不尽,笔端收拾生云烟”,这两句诗中“古今秀色餐不尽”说明黄山的美景让人百看不厌,“笔端收拾生云烟”则表达了难以用笔墨描绘尽致的感觉。“萍踪倘未逐流水,古刹相望二三里”,这两句诗中“萍踪倘未逐流水”表示如果自己的行踪还未消逝,“古刹相望二三里”描绘了古老寺庙相互遥望的景象。“暇时风月得交游,鸥鹭同眠勿惊起”,这两句诗中“暇时风月得交游”表达了希望能在闲暇时光与自然相伴,“鸥鹭同眠勿惊起”则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下一篇:宋·苏泂《代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