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向江头遣恨浓":谁在江边排解那浓厚的愁恨呢。
# 遣:一作遗。
"碧波流不断":碧绿的水波连绵不断地流淌,
"楚山重":楚地的山峦层层叠叠。
"柳烟和雨隔疏钟":如烟的柳色夹杂着细雨,隔开了稀疏的钟声。
"黄昏后":黄昏过后,
"罗幕更朦胧":丝织的帷幕下更显朦胧。
"桃李小园空":种着桃树李树的小园子空寂无人。
"阿谁犹笑语":是谁还在笑着说话,
"拾残红":捡拾那凋落的花瓣。
"珠帘卷尽落花风":珠帘被春风卷得完全展开,春风还吹落了满地落花。
# 落花:一作夜来。
"人不见":人已经看不见了,
"春在绿芜中":春天却留在了那片碧绿的草丛之中。
# 芜:众草丛生之处。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此词以情入题,通篇描写暮春景色,词中呈现烟柳疏钟、碧波东流、风卷珠帘、桃李园空等景象,勾勒出春日黄昏的寂寥。以暮春景色为背景,既蕴含了无限醇郁的恋春、惜春之意,也以细腻笔触传递出对春景流逝的深切感触。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人不见,春在绿芜中”,此句以“绿芜”这一具体春景作结,既描绘出暮春时节绿草繁茂的景象,又将前文流露的惜春之情、物是人非的怅惘融入其中。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谁向江头遣恨浓”,以设问起笔,将无形的“恨”具象化,仿佛这浓浓的愁绪就飘荡在江头,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引出下文对江头景色的描写。“碧波流不断,楚山重”,描绘出江水碧波滔滔、连绵不绝,两岸楚山层叠起伏的景象,江水的“流不断”既写实景,也暗合了“恨”的绵延不绝,楚山的“重”则增添了景色的厚重感与压抑感。“柳烟和雨隔疏钟”,“柳烟”写出了暮春时节柳树被烟雨笼罩的朦胧之态,细雨之中,远处的钟声隐约传来,被烟雨阻隔,更显悠远缥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清的氛围。“黄昏后,罗幕更朦胧”,随着黄昏降临,罗幕之内的景象愈发模糊不清,时间的推移让这种朦胧感加深,也让开篇的“恨”更添一层幽微。下阕“桃李小园空”,直接点出小园的景象,曾经盛放的桃李如今已凋零空寂,一个“空”字道出了春光逝去后的萧瑟,也暗示了内心的失落。“阿谁犹笑语,拾残红”,忽然出现的“笑语”打破了小园的空寂,是谁在捡拾残落的花瓣?这隐约的人影与笑语,与“空”形成对比,更显春尽后的寂寥,也暗含了对春光短暂的惋惜。“珠帘卷尽落花风”,风吹卷着珠帘,也吹落了最后的花瓣,“落花风”既写春风吹落花瓣的实景,也象征着春光的流逝,极具画面感。结尾“人不见,春在绿芜中”,刚刚还隐约可见的人影消失了,而春天的痕迹似乎留在了那片繁茂的绿草之中,以景结情,将惜春之情与物是人非的怅惘融入景色之中,余味悠长。
上一篇:宋·苏轼《别黄州》
下一篇:宋·苏轼《南歌子·湖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