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xiāng
·
·
nán
jiàn
zhōu
guǎn

朝代:宋作者:潘牥浏览量:2
shēng
lán
gān
xià
shēng
wài
shān
wéi
yǒu
jiù
shí
shān
gòng
shuǐ
rán
zhāo
yún
huán
yīng
shì
niè
fēi
luán
yuè
xià
shí
shí
zhěng
pèi
huán
yuè
yòu
jiàn
shuāng
yòu
xià
gēng
lán
,
zhé
méi
huā
kàn

译文

我生怕独自凭倚栏杆,因为阁下是潺潺的溪水,阁外是碧绿的青山。唯有这旧日的山水面目依然,她却像暮雨朝云般一去而不再回还。她应该化作仙女骑着飞鸾,在明月下时时整理衣衫佩环。露冷霜降,月儿渐渐低转,夜寂更阑,我折下一枝梅花,独自仔细欣赏观看。

逐句剖析

"生怕倚阑干":我生怕独自凭倚栏杆,

# 阑干:栏杆。

"阁下溪声阁外山":因为阁下是潺潺的溪水,阁外是碧绿的青山。

"惟有旧时山共水":唯有这旧日的山水

# 山共水:指山和水。

"依然":面目依然,

"暮雨朝云去不还":她却像暮雨朝云般一去而不再回还。

# 暮雨朝云:宋玉《高唐赋》序载,楚王游高唐,梦见神女相陪睡觉,临行说她是巫山神女,“旦为行云,暮为行雨”。后代指男欢女爱。

"应是蹑飞鸾":她应该化作仙女骑着飞鸾,

# 蹑飞鸾:乘坐飞鸾。

"月下时时整佩环":在明月下时时整理衣衫佩环。

# 整佩环:整理衣裳佩环。佩环,古代妇女的配饰。

"月又渐低霜又下":露冷霜降,月儿渐渐低转,

"更阑,":夜寂更阑,

# 更阑:指天将亮之时。

"折得梅花独自看":我折下一枝梅花,独自仔细欣赏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是南宋词人潘牥所作的一首怀人词。作品通过故地重游的视角,上阕写旧日山水,睹物思人,感叹物是人非;下阕借虚幻想像,表思念之深,流露孤寂之感。全词运用虚实相生手法,将山水实景与月下幻境交织,通过“溪声”“霜月”“梅花”等意象层层递进,在短小篇幅中情感跌宕。语言清丽含蓄,通过今昔对比与孤寂场景的描述,将怀旧怅惘之情寓于景语之中,展现婉约词风特有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

潘牥(1204?~1246),宋代词人。初名公筠,为避理宗讳改。字庭坚,号紫岩,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端平进士,历任太学正、通判潭州等职。其为人才高气劲,读书五行俱下,终身不忘。潘牥工文,善词。刘克庄《潘庭坚墓志铭》称其文“脱去笔墨蹊径,秀拔精妙”。其词多为写景抒怀之作,有兴亡之感。《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洞仙歌》等较有名。著有《紫岩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福建才子潘牥所作。他曾高中进士第三名,文采斐然却风流不羁,这首词正是其性情的最佳写照。当年他必定常流连于南剑州这处秦楼楚馆,而今故地重游,只见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不由得怅然若失,挥毫在粉墙上题下这首饱含感慨的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怀人之作,借南剑州妓馆的溪声山色、暮雨霜月等萧瑟景象,写出了词人故地重游、人去楼空的怅惘心情,流露出孤独之感。

2. 写作手法

化用:“折得梅花独自看”这句化用姜夔《疏影》词中王昭君精魂月夜归来化作梅花的意境,折一枝梅花并且把它当做是恋人的精魂,以便慰藉一下自己相思若渴的心。这句词将词人的痴恋与深哀交织的悲怆、凄艳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万千思绪,皆从这“独自看”三字中传出。虚实相生:“应是蹑飞鸾,月下时时整佩环。”从现实走入幻想,既然她已香消玉殒,尚在人世的情人唯愿她在另一个世界比生前更美好。词人由此遐想,她已羽化成仙,乘鸾凤翩然升天,她的美丽也因此永恒不灭。“月下时时整佩环”一句,将词人月下独行、徘徊楼阁的情景写得缠绵悱恻,久久不忍离去,仿佛在静听环佩叮咚作响,期盼着她能再次出现,与自己倾诉离别的哀愁与绵绵思念。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故地重游的感伤。旧地依旧,伊人却已远去,只留下满腹惆怅。起句“生怕倚阑干”直击内心,“生怕”既道出词人故地重游时不敢凭栏的怯懦,又暗示着溪山依旧而伊人已去的隐痛。“阁下溪声阁外山”以声、色交织,溪水潺潺与青山默立本是旧日与心上人朝夕相伴的见证,如今再不见那熟悉的身影,已成触目伤怀之物。“惟有旧时山共水,依然”一句,“依然”如哽咽声顿,将山水永恒与人事骤变对比——昔日共赏之景仍在,而“暮雨朝云去不还”借巫山神女典故,以朝云暮雨的飘渺喻佳人永诀,更添“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怅惘。这五句环环相扣,以“生怕”始,以“去不还”终,在山水实景与典故虚笔间,留下无限怅惘。下片转入幻想之境。过片“应是蹑飞鸾”陡转虚境,既然人间再难相见,词人宁愿相信心上人已羽化登仙,“月下时时整佩环”描摹月下仿佛听见环佩叮咚的幻觉,痴念中透出凄楚。这般想象,既是对逝者的美好祝愿,也是生者的一丝慰藉。“月又渐低霜又下”连用两“又”字,既写寒夜独坐之久,又状时光流逝之无情,霜月交侵的寒意直渗骨髓。结句“折得梅花独自看”的举动,看似寻常,却蕴含无限深情。寒更将尽时摘梅凝视,那枝梅花在他眼中,仿佛就是伊人的化身。此“独看”非赏梅雅趣,实则凝望着它,就像在与心上人默默相对。这个细节将词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求而不得的苦楚,都凝聚在这无声的凝视之中。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虽篇幅短小,却写得曲折有致,字字含情。尤其是结尾处,写主人公在寒月清霜之夜,独对梅花凝望,欲寄无人的情景,更是含蓄深沉。那份欲说还休的怅惘,那缕剪不断的情思,都在这无言的动作中流露无遗。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余韵悠长,令人回味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落笔皆不凡。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阁下溪声阁外山”句,便已婉挚,况复足山水一句乎”。结凄切。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潘紫岩词,余最喜《南乡子》一阕,小令中能转折,便有尽幅千里之势。······歇拍尤意境幽瑟。

清况周颐《惠风词话续编》

# 梅花自看,太无聊矣。此词有许多转折委宛情思。

清先著《词洁》

# 按溪山句、梅花句,似非忆妓所能,当或亦别有寄托,题或误耳。而词致俊雅,故自不同凡艳。

清黄苏《蓼园词选》

# 此乃小全而有大转折者。从倚阑听到阁下溪,看到阁外山,而想到依然是旧时山水;而旧时山水依然,暮雨朝云却去不还矣。换头二句,承“去不还”,又归到眼前景,“月又渐低霜又下”,而时已更阑矣。结句“折得梅花独自看”,写出有馆无妓,意境何其凄切。

近代张伯驹《丛碧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赵善扛《感皇恩·七十古来稀》

下一篇:宋·郑克已《系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