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怕倚阑干":我生怕独自凭倚栏杆,
# 阑干:栏杆。
"阁下溪声阁外山":因为阁下是潺潺的溪水,阁外是碧绿的青山。
"惟有旧时山共水":唯有这旧日的山水
# 山共水:指山和水。
"依然":面目依然,
"暮雨朝云去不还":她却像暮雨朝云般一去而不再回还。
# 暮雨朝云:宋玉《高唐赋》序载,楚王游高唐,梦见神女相陪睡觉,临行说她是巫山神女,“旦为行云,暮为行雨”。后代指男欢女爱。
"应是蹑飞鸾":她应该化作仙女骑着飞鸾,
# 蹑飞鸾:乘坐飞鸾。
"月下时时整佩环":在明月下时时整理衣衫佩环。
# 整佩环:整理衣裳佩环。佩环,古代妇女的配饰。
"月又渐低霜又下":露冷霜降,月儿渐渐低转,
"更阑,":夜寂更阑,
# 更阑:指天将亮之时。
"折得梅花独自看":我折下一枝梅花,独自仔细欣赏观看。
宋代词人
潘牥(1204?~1246),宋代词人。初名公筠,为避理宗讳改。字庭坚,号紫岩,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端平进士,历任太学正、通判潭州等职。其为人才高气劲,读书五行俱下,终身不忘。潘牥工文,善词。刘克庄《潘庭坚墓志铭》称其文“脱去笔墨蹊径,秀拔精妙”。其词多为写景抒怀之作,有兴亡之感。《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洞仙歌》等较有名。著有《紫岩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怀人之作,借南剑州妓馆的溪声山色、暮雨霜月等萧瑟景象,写出了词人故地重游、人去楼空的怅惘心情,流露出孤独之感。
2. 写作手法
化用:“折得梅花独自看”这句化用姜夔《疏影》词中王昭君精魂月夜归来化作梅花的意境,折一枝梅花并且把它当做是恋人的精魂,以便慰藉一下自己相思若渴的心。这句词将词人的痴恋与深哀交织的悲怆、凄艳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万千思绪,皆从这“独自看”三字中传出。虚实相生:“应是蹑飞鸾,月下时时整佩环。”从现实走入幻想,既然她已香消玉殒,尚在人世的情人唯愿她在另一个世界比生前更美好。词人由此遐想,她已羽化成仙,乘鸾凤翩然升天,她的美丽也因此永恒不灭。“月下时时整佩环”一句,将词人月下独行、徘徊楼阁的情景写得缠绵悱恻,久久不忍离去,仿佛在静听环佩叮咚作响,期盼着她能再次出现,与自己倾诉离别的哀愁与绵绵思念。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故地重游的感伤。旧地依旧,伊人却已远去,只留下满腹惆怅。起句“生怕倚阑干”直击内心,“生怕”既道出词人故地重游时不敢凭栏的怯懦,又暗示着溪山依旧而伊人已去的隐痛。“阁下溪声阁外山”以声、色交织,溪水潺潺与青山默立本是旧日与心上人朝夕相伴的见证,如今再不见那熟悉的身影,已成触目伤怀之物。“惟有旧时山共水,依然”一句,“依然”如哽咽声顿,将山水永恒与人事骤变对比——昔日共赏之景仍在,而“暮雨朝云去不还”借巫山神女典故,以朝云暮雨的飘渺喻佳人永诀,更添“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怅惘。这五句环环相扣,以“生怕”始,以“去不还”终,在山水实景与典故虚笔间,留下无限怅惘。下片转入幻想之境。过片“应是蹑飞鸾”陡转虚境,既然人间再难相见,词人宁愿相信心上人已羽化登仙,“月下时时整佩环”描摹月下仿佛听见环佩叮咚的幻觉,痴念中透出凄楚。这般想象,既是对逝者的美好祝愿,也是生者的一丝慰藉。“月又渐低霜又下”连用两“又”字,既写寒夜独坐之久,又状时光流逝之无情,霜月交侵的寒意直渗骨髓。结句“折得梅花独自看”的举动,看似寻常,却蕴含无限深情。寒更将尽时摘梅凝视,那枝梅花在他眼中,仿佛就是伊人的化身。此“独看”非赏梅雅趣,实则凝望着它,就像在与心上人默默相对。这个细节将词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以及求而不得的苦楚,都凝聚在这无声的凝视之中。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虽篇幅短小,却写得曲折有致,字字含情。尤其是结尾处,写主人公在寒月清霜之夜,独对梅花凝望,欲寄无人的情景,更是含蓄深沉。那份欲说还休的怅惘,那缕剪不断的情思,都在这无言的动作中流露无遗。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余韵悠长,令人回味不已。
# 落笔皆不凡。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阁下溪声阁外山”句,便已婉挚,况复足山水一句乎”。结凄切。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潘紫岩词,余最喜《南乡子》一阕,小令中能转折,便有尽幅千里之势。······歇拍尤意境幽瑟。
清况周颐《惠风词话续编》
# 梅花自看,太无聊矣。此词有许多转折委宛情思。
清先著《词洁》
# 按溪山句、梅花句,似非忆妓所能,当或亦别有寄托,题或误耳。而词致俊雅,故自不同凡艳。
清黄苏《蓼园词选》
# 此乃小全而有大转折者。从倚阑听到阁下溪,看到阁外山,而想到依然是旧时山水;而旧时山水依然,暮雨朝云却去不还矣。换头二句,承“去不还”,又归到眼前景,“月又渐低霜又下”,而时已更阑矣。结句“折得梅花独自看”,写出有馆无妓,意境何其凄切。
近代张伯驹《丛碧词话》
上一篇:宋·赵善扛《感皇恩·七十古来稀》
下一篇:宋·郑克已《系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