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人境羡陶潜":建造房舍,却向往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车马不来喧":没有车马的喧嚣打扰。
"胜处自多真趣":美好的地方自有天然意趣,
"飞鸟日相还":飞鸟每日结伴归巢。
"心既远":内心远离尘世喧嚣,
"地仍偏":地方依然偏僻。
"见南山":望见南山。
"手持菊颖":手中握着菊花花穗,
"山气常佳":山间的空气永远清新宜人,
"欲辨忘言":想要分辨这美好,却已忘了如何用言语表达。
米友仁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长子,深得宋高宗的赏识,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其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早年以书画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备受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但对鉴别书画“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工书法,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却自有一种风格。
1. 分段赏析
上阙“结庐人境羡陶潜”直接点明主题,诗人虽居住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却向往陶渊明隐逸的生活。“羡陶潜”三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表达了对陶渊明式田园生活的倾慕。“车马不来喧”进一步描绘环境的宁静,没有车马的喧嚣打扰,突出“人境”中的“静”。这一句通过对比城市的热闹与隐居的清幽,强化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胜处自多真趣,飞鸟日相还”描写自然景物的美好。“胜处”指风景优美的地方,“真趣”强调自然之趣的真实可感。“飞鸟日相还”以飞鸟归巢的日常景象,暗喻诗人对自然和谐的向往,语言平淡却意境深远。下阕“心既远,地仍偏”两句转折,强调内心的宁静比外在环境的影响更大。“心远”指精神上的远离尘嚣,“地偏”则指地理位置的偏僻。二者结合,说明真正的隐逸在于心灵而非地理。“见南山”一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表现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南山”象征隐逸,诗人通过这一意象传递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热爱。“手持菊颖,山气常佳,欲辨忘言”三句以具体动作和景物收束全诗。“手持菊颖”呼应陶渊明的采菊意象,体现隐逸情趣;“山气常佳”描绘山间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欲辨忘言”化用《庄子》“得意忘言”的典故,表达诗人沉浸于自然之美,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感受。
上一篇:宋·董居谊《群玉山》
下一篇:宋·释行机《偈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