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rén

朝代:宋作者:虞俦浏览量:3
luán
biān
xiàn
qún
fēi
màn
tiān
jiàn
jiāo
qíng
zhēn
bèi
gèng
jiāng
shī
chén
yuán
nìng
wéi
guā
sān
hèn
cóng
gōng
zǎo
shí
nián
zhǐ
kǒng
qiū
fēng
fēn
mèi
chǐ
shū
tǎng
yǒu
yàn
néng
chuán

译文

你像紫鸾栖息在棘丛边的乳溪旁,不羡慕那些群鸟盲目高飞直上云天。一见便知是意气相投的知己,更用诗句来洗涤尘世的缘分。何止是分别几日便该刮目相看,真遗憾没能早十年与你相识。只怕秋风起时要催促我们分别,倘若有鸿雁能传书,还望多寄来尺素信笺。

逐句剖析

"紫鸾栖棘乳溪边":你像紫鸾栖息在棘丛边的乳溪旁,

"不羡群飞漫刺天":不羡慕那些群鸟盲目高飞直上云天。

"一见交情真我辈":一见便知是意气相投的知己,

"更将诗句洗尘缘":更用诗句来洗涤尘世的缘分。

"宁唯刮目须三日":何止是分别几日便该刮目相看,

"恨不从公蚤十年":真遗憾没能早十年与你相识。

"只恐秋风趣分袂":只怕秋风起时要催促我们分别,

"尺书傥有雁能传":倘若有鸿雁能传书,还望多寄来尺素信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友人》是南宋诗人虞俦任绩溪县令时创作的七言律诗,收录于其《尊白堂集》。诗中以“紫鸾栖棘”“不羡群飞”等意象,赞友人居于淡泊、不慕浮华的品格;借“乳溪”等地方元素,流露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对高洁情谊的赞颂。颈联直抒相见恨晚之情,末句“尺书傥有雁能传”则以鸿雁传书的期盼寄托相思。全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虞俦担任绩溪县令期间(淳熙十年至十三年,1183-1186年)。诗中“乳溪”即指绩溪县境内的河流,诗人在任时常常将地方风物融入诗作,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意象表达。作为南宋“念友诗”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体现出宋代文人交往中重视精神契合的价值取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友诗。全诗以“紫鸾栖棘”“不羡群飞”等意象赞友人居于淡泊、不慕浮华的品格,写与友人一见如故、以诗相交的情谊,抒发了相见恨晚之感与对离别后能鸿雁传书的期盼,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高洁情谊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比喻:“紫鸾栖棘乳溪边”一句以传说中象征高洁的“紫鸾”喻指友人,用“栖棘乳溪边”描绘友人居于淡泊环境的状态,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使友人的高洁品性更具体可感,也暗含诗人对这种品格的认同与推崇。对比:首联将友人“栖棘乳溪边”的安于淡泊与“群飞漫刺天”的追名逐利相对比,以“群飞”之辈的盲目趋附凸显友人不慕浮华、坚守本心的高洁品格,突出诗人对友人操守的赞赏与认同。用典:“宁唯刮目须三日”化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原指人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有显著进步,不能用旧眼光看待。诗人借此典故既夸赞友人在分别后进步显著、学识精进,也从侧面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交往中注重精神成长的默契。直抒胸臆:“恨不从公蚤十年”一句,直接袒露内心相见恨晚的遗憾,将对与友人相识太迟的惋惜直白道出;“只恐秋风趣分袂”则坦率抒发对离别将至的担忧,不加掩饰地传递出对友情的珍视与不舍,情感表达真挚强烈。

3. 分段赏析

首联“紫鸾栖棘乳溪边,不羡群飞漫刺天”,起笔便以“紫鸾”自比,这传说中高洁的神鸟,宁愿栖息在乳溪边的荆棘上,也不屑于跟着那群凡鸟胡乱飞向高空。“栖棘”的淡泊与“群飞刺天”的喧嚣,恰成对照。诗人借紫鸾的选择,明明白白说自己的交友观:看重的是如紫鸾般高洁的品性,而非追逐虚名的热闹,连带着乳溪这处地方,也成了这份淡泊心境的见证。颔联“一见交情真我辈,更将诗句洗尘缘”,写与友人初见便觉投契,这份情谊不掺俗念,才是“我辈”中人该有的样子。更妙的是“以诗洗尘”唱和的诗句像清水,能涤去世俗的牵绊,让友谊更显纯粹。这两句不绕弯子,直抒胸臆:好的交情,本就该超越名利,而诗词唱和,正是文人之间心意相通的最好方式,干净又真挚。颈联“宁唯刮目须三日,恨不从公蚤十年”,化用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说友人的才学,何止让人刮目相看,更恨自己没能早十年相识。“宁唯”二字,把钦佩往深里说;“恨不”二字,又把遗憾写得恳切。字句里满是对友人才情的叹服,还有那份“相逢太晚”的惋惜,像老友闲聊时拍着大腿说“要是早认识你就好了”,实在又动人。尾联“只恐秋风趣分袂,尺书傥有雁能传”,笔锋转到离别,秋风一来,怕是就要分手了。但愁绪里又藏着盼头:若是真要分开,但愿有鸿雁能捎来书信。“只恐”写出对离别的担忧,“傥有”又透出对未来的期许。把难舍的牵挂,化作对一纸书信的念想,既见情谊深厚,又显文人以笔墨寄情的雅趣,余味悠悠。

4. 作品点评

此诗收录在《尊白堂集》卷十四,清代时被《四库全书》全文收录。对于虞俦的诗风,杨万里认为有白居易的遗韵,陈贵谊则评价其作品“清丽婉约中见深沉”;而《忆友人》在意象选取与情感抒发上,恰是这种风格特点的充分展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拒霜花》

下一篇:宋·范成大《浣溪沙·催下珠帘护绮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