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鸾栖棘乳溪边":你像紫鸾栖息在棘丛边的乳溪旁,
"不羡群飞漫刺天":不羡慕那些群鸟盲目高飞直上云天。
"一见交情真我辈":一见便知是意气相投的知己,
"更将诗句洗尘缘":更用诗句来洗涤尘世的缘分。
"宁唯刮目须三日":何止是分别几日便该刮目相看,
"恨不从公蚤十年":真遗憾没能早十年与你相识。
"只恐秋风趣分袂":只怕秋风起时要催促我们分别,
"尺书傥有雁能传":倘若有鸿雁能传书,还望多寄来尺素信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友诗。全诗以“紫鸾栖棘”“不羡群飞”等意象赞友人居于淡泊、不慕浮华的品格,写与友人一见如故、以诗相交的情谊,抒发了相见恨晚之感与对离别后能鸿雁传书的期盼,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高洁情谊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比喻:“紫鸾栖棘乳溪边”一句以传说中象征高洁的“紫鸾”喻指友人,用“栖棘乳溪边”描绘友人居于淡泊环境的状态,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使友人的高洁品性更具体可感,也暗含诗人对这种品格的认同与推崇。对比:首联将友人“栖棘乳溪边”的安于淡泊与“群飞漫刺天”的追名逐利相对比,以“群飞”之辈的盲目趋附凸显友人不慕浮华、坚守本心的高洁品格,突出诗人对友人操守的赞赏与认同。用典:“宁唯刮目须三日”化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原指人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有显著进步,不能用旧眼光看待。诗人借此典故既夸赞友人在分别后进步显著、学识精进,也从侧面体现出诗人与友人交往中注重精神成长的默契。直抒胸臆:“恨不从公蚤十年”一句,直接袒露内心相见恨晚的遗憾,将对与友人相识太迟的惋惜直白道出;“只恐秋风趣分袂”则坦率抒发对离别将至的担忧,不加掩饰地传递出对友情的珍视与不舍,情感表达真挚强烈。
3. 分段赏析
首联“紫鸾栖棘乳溪边,不羡群飞漫刺天”,起笔便以“紫鸾”自比,这传说中高洁的神鸟,宁愿栖息在乳溪边的荆棘上,也不屑于跟着那群凡鸟胡乱飞向高空。“栖棘”的淡泊与“群飞刺天”的喧嚣,恰成对照。诗人借紫鸾的选择,明明白白说自己的交友观:看重的是如紫鸾般高洁的品性,而非追逐虚名的热闹,连带着乳溪这处地方,也成了这份淡泊心境的见证。颔联“一见交情真我辈,更将诗句洗尘缘”,写与友人初见便觉投契,这份情谊不掺俗念,才是“我辈”中人该有的样子。更妙的是“以诗洗尘”唱和的诗句像清水,能涤去世俗的牵绊,让友谊更显纯粹。这两句不绕弯子,直抒胸臆:好的交情,本就该超越名利,而诗词唱和,正是文人之间心意相通的最好方式,干净又真挚。颈联“宁唯刮目须三日,恨不从公蚤十年”,化用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典故,说友人的才学,何止让人刮目相看,更恨自己没能早十年相识。“宁唯”二字,把钦佩往深里说;“恨不”二字,又把遗憾写得恳切。字句里满是对友人才情的叹服,还有那份“相逢太晚”的惋惜,像老友闲聊时拍着大腿说“要是早认识你就好了”,实在又动人。尾联“只恐秋风趣分袂,尺书傥有雁能传”,笔锋转到离别,秋风一来,怕是就要分手了。但愁绪里又藏着盼头:若是真要分开,但愿有鸿雁能捎来书信。“只恐”写出对离别的担忧,“傥有”又透出对未来的期许。把难舍的牵挂,化作对一纸书信的念想,既见情谊深厚,又显文人以笔墨寄情的雅趣,余味悠悠。
4. 作品点评
此诗收录在《尊白堂集》卷十四,清代时被《四库全书》全文收录。对于虞俦的诗风,杨万里认为有白居易的遗韵,陈贵谊则评价其作品“清丽婉约中见深沉”;而《忆友人》在意象选取与情感抒发上,恰是这种风格特点的充分展现。
上一篇:宋·杨万里《拒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