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蕖何似水芙蕖":木芙蓉花(木蕖)怎么能和水芙蓉花(水芙蕖)相比呢?
"同个声名各自都":它们有着相同的名字(都可叫芙蓉),但各自有独特之处。
"风露商量借膏沐":风和露水像是在相互商量着,为拒霜花提供滋养和润泽,
"燕脂深浅入肌肤":让它如同搽了胭脂一般,深浅适宜的色彩浸入花瓣的“肌肤”之中。
"唤回春色秋光里":拒霜花在秋天的时光里仿佛唤回了春天的色彩,
"饶得红妆翠盖无":即使是荷花(有着红妆般的花朵和翠盖似的荷叶)也比不上它。
"字曰拒霜浑不恶":给它取字叫做“拒霜”,这个名字一点也不错,
"却愁霜重要人扶":只是又担心当霜特别浓重的时候,它娇弱的花枝需要人来扶持。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开篇“木蕖何似水芙蕖?同个声名各自都”将木芙蓉(木蕖)和水芙蓉(水芙蕖)进行对比,指出它们虽然都叫芙蓉,但各有独特之处,通过对比引发读者对拒霜花独特美的关注。拟人:“风露商量借膏沐”一句中,“商量”一词把风与露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行为和情感,仿佛它们在商量着如何为拒霜花提供滋养和润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拒霜花在风露滋润下的娇艳动人,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借代:“燕脂深浅入肌肤”运用借代手法,以“燕脂”代指拒霜花如胭脂般的颜色,“肌肤”代指拒霜花的花瓣,形象地描绘出拒霜花颜色的鲜艳和花瓣的娇嫩,使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拒霜花的美丽。双关:“字曰拒霜浑不恶,却愁霜重要人扶”中的“拒霜”既指拒霜花的名称,又有抵御霜寒的意思,运用双关手法,表面上是说拒霜花这个名字不错,又担心霜太重花会承受不住需要人来扶,实际上可能借花暗示某些人或事在艰难环境中的状态,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担忧或感慨,增添了诗歌的内涵和韵味。
2. 分段赏析
首联:“木蕖何似水芙蕖?同个声名各自都”以设问开启全篇,把木芙蓉和水芙蓉放在一起对比。诗人借助“同个声名”的名实探讨,既说明了二者名字相同的联系,又隐隐透露出木芙蓉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为整首诗奠定了咏物的基础。颔联:“风露商量借膏沐,燕脂深浅入肌肤”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给自然元素赋予了人的特征。“商量”一词让风露一起滋润花朵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燕脂深浅”从视觉角度细致地展现出花瓣如同涂抹了胭脂般的娇美质感,体现出诗人“以眼为耳”敏锐的观察力。颈联:“唤回春色秋光里,饶得红妆翠盖无”通过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将拒霜花置于秋天和春天相互对话的情境中。“唤回春色”既赞美了它花色的艳丽,又与“拒霜”耐寒的特点相呼应;“饶得红妆”以荷花作为陪衬,突出了它在秋天独自绽放的超凡美丽。尾联:“字曰拒霜浑不恶,却愁霜重要人扶”用双关的手法总结全诗。“拒霜”一方面指花的名字,另一方面也暗喻它抵抗寒冷的特性;“霜重人扶”表面上是说花茎柔弱需要扶持,实际上是借物喻人,隐含着对美好事物容易受到摧残的哲理思考,让咏物诗上升到了对生命关怀的高度。整首诗按照“问-绘-赞-忧”的逻辑层层推进,在对植物的观察中融入了人文哲理,体现了杨万里“活法”诗学中“即物穷理”的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