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岧峣试一临":我试着登上高高的城楼一眺,
# 岧峣:形容山岭高峻,这里指屹立的城楼。
"虏骑附城阴":安庆绪的叛军已经迫近城北。
# 城阴:城北。,附:一作俯。紧贴。,虏骑:指安庆绪的叛军。
"不辨风尘色":已看不清战场上尘烟弥漫的颜色,
# 风尘色:指敌情。
"安知天地心":天意如何胜负难以预料。
# 天地心:古代迷信,以为一切(包括战乱)都有上天安排。
"营开边月近":军营的大门敞开,边塞的明月近在眼前,
# 营:一作门。
"战苦阵云深":战斗如此艰苦,战场上战云密布幽深。
"旦夕更楼上":白天黑夜在这更楼上面,
# 更:一作“营”。
"遥闻横笛音":远远地能听到那胡兵横笛吹奏的声音。
# 音:一作吟。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诗。通过描写孤城御敌的惨烈战况与戍楼闻笛的苍凉场景,展现了将士浴血奋战的忠勇气概。诗中交织着对战争局势的深刻焦虑、对天地命运的哲理叩问,以及孤城困守的悲怆心境。堪称唐代边塞诗中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诗句中的“边月”“阵云”等意象,既实写战场的惨烈,又以“边月”象征边塞孤城的悲壮,以“阵云”暗喻战事的持久与艰难,诗人借此抒发了对战争的忧虑、对戍边艰苦的感慨,以及对局势的深沉思索,含蓄地表达出复杂心绪,使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渲染:尾联“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旦夕”二字以时间的无尽循环,暗示战事的持久与将士的疲惫坚守,诗歌在笛声中戛然而止,拒绝交代后续叙事。这种留白制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多重渲染手法,将边塞战争的苍凉与将士内心的孤寂推向高潮。借代:“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诗人以“风尘色”代指战火纷飞的肃杀景象,当金戈铁马扬起遮天蔽日的沙尘时,这抹灰暗色调不仅是战场写实。用“天地心”来借指民心向背,表面看是叩问苍穹的哲学思辨,实则暗藏民心向背的政治智慧。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诗人登城俯瞰的情景。与普通的登楼观景不同,作为守城主帅,诗人登临是为了侦察敌情,第二句便记录了当日所见敌军围城的情形。“附”字生动地勾勒出叛军紧贴城墙的围困之态。当时诗人与许远分城而守,他负责的北城与东城正是敌军重点进攻区域,“虏骑附城阴”直观展现出城北被叛军层层包围的严峻局势,既凸显形势危急,也流露出诗人的责任担当。颔联“不识风尘色,安知天地心。”继续抒发登临感慨。“风尘”承接上文“虏骑”,“不识”与“安知”构成因果关联,这是诗人坚守危城多年的深刻感悟与坚定信念。睢阳保卫战堪称战争奇迹,诗人与许远仅率六千八百士兵,却抗击着十三万安史叛军。从至德二载正月到十月,历经四百余战,杀敌十二万。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下取得巨大战绩,离不开主帅的信念、才能,以及军民的支持。这两句诗是诗人对民心向背的艺术凝练,以“风尘色”借代战争,凸显战尘笼罩的肃杀;以“天地心”指代民心,将天地与人心相融合。虽为议论,却生动深刻,境界开阔,毫无生硬之感。颈联“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转而描写登城所见。睢阳地处中原,本不应见“边月”,但因叛军长驱直入,睢阳成为东线抗敌的关键“边城”,肩负着保卫江淮、维系唐王朝命脉的重任。在诗人眼中,营门外的月亮也成了“边月”,“近”字传递出浓厚的边塞氛围与守土有责的使命感。“战苦阵云深”则展现出战争的漫长、残酷与惨烈,“深”字饱含诗人凝重的心情。尾联点明诗人登楼闻笛,暗示前三联的所见所感都发生在闻笛过程中。“虏骑”句与颈联是登楼所见,颔联是所感,尾联则是所闻。“横笛”暗示为敌营胡兵吹奏,“旦夕”说明每日每夜皆能听见。这持续不断的笛声营造出危城被围、四面楚歌的紧张氛围,诗人虽未明言感触,却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4. 作品点评
此诗创作于睢阳保卫战的紧要关头,彼时局势危如累卵,“虏骑附城阴”“战苦阵云深”等句,将敌军压境的紧迫与战斗的惨烈刻画得淋漓尽致。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悲戚惶恐,字里行间始终跃动着坚定信念,从容气度贯穿始终。没有悲怆绝望的哀鸣,亦无慌乱紧张的笔触,于生死存亡之际,尽显儒将风范与人格光辉。这种超然心境与坚韧精神,赋予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正是其艺术魅力的精髓所在。
# 古来忠义之士,全是一段愤激之气做成。试看此诗三、四,说遂令风尘至此,我不知天地诚属何心。连天地都不服起来,此是何等力量。战阵之间,吟咏自得,其才其胆,千古一人。
元顾安《唐律消夏录》卷四
# 张巡此诗感慨愤激之至。三、四即武侯“不计成败利钝”之诚心也。
明程元初《盛唐风绪笺》
# 忠精节义,凛凛独生。
明李维桢《唐诗隽》
# (“不辨”二句)裹成一片,流出真诗。
明钟惺《唐诗归》卷二十三
# (末句下评)只结一句“闻笛”,觉上数语皆闻笛矣,妙手。
明谭元春《唐诗归》卷二十三
# 张睢阳《闻笛》诗及《守睢阳》排律,当置《六经》中敬礼之,勿作诗读。
明吴乔《围炉诗话》
# 此守睢阳登楼以窥敌之虚实,闻其营笛声而兴感,因以“闻笛”命题。言试登高以临敌,乃虏骑方屯聚于城之北也。贼势如此,则当身犯风尘,辨其气色,庶知上天降乱之意。苟不辨风尘之色,安知天地之心乎!言当躬亲其难也。然国步危矣。夫睢阳内地也,今门开而近边月,苦战而多阵云,闻旦夕笛声,而虏之凭陵可想,能不深为之虑哉!睢阳死义之士,非以诗名,而其诗亦壮,读之凛然。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卷三十七
# (三、四句)言贼势如此,不但风尘愁怀,并不知天地之意若何。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其节义如庶姜,其气概如南仲,可风可雅。
清叶蓁《唐诗意》
# 此诗不必分解,直抒闻笛时苦心。“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公守睢阳,登更楼而望敌,见敌骑方屯聚于城之北,时因闻笛有感而作此诗。“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公以孤城困守,抗百万之贼兵,至罗雀掘鼠,杀妾食士,而不变其守,此是何等风尘,何等天地。即使辨得风尘动静,知得天心向背,更待如何?故惟此百炼精忠,以身殉国,而不必辨风尘之气色,不必知天地之何心,不顾安危,不计成败,惟以公忠自矢而已。读此知先生铁石心肠,凛然如在矣。“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此是闻笛时军中之苦景也。“战苦阵云深”,想风云惨淡。“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只结一句闻笛,上数语皆闻笛矣。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八
# 一片忠义之气滚出,“闻笛”意一点自足。三、四言不识风尘之愁惨,并不知天意之向背,非一开一阖语也。宋贤谓伯夷、叔齐欲与天意违拗,正复相合。
清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卷十
# (“不辨”句)忠肝若揭,结句点出。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精气结成,读之又觉一腔忠勇流散四十字外。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 聚成一片,流出真诗。只一结句闻笛,觉上数语皆闻笛矣,妙手。
《唐诗直解》
# 周敬曰:次联忠精节义,凛凛生气。陈继儒曰:死义之士,其词壮。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结句方见笛,则题当有“军中”字。
明李攀龙《唐诗选》
# 一事开合,弘深广远,固当密于柴桑,纯于康乐也。三四下句简妙,寓曲于直,不许庸人易辟。文生于情,情深者文自不浅。
《唐诗评选》
# 玉遮曰:第二联不可转灭。结句方见笛。
明李攀龙《唐诗选》
上一篇:唐·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
下一篇:唐·白居易《白羽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