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tài
zōng
shí
shū

朝代:唐作者:魏征浏览量:3
chén
wén
qiú
zhī
zhǎng
zhě
gēn
běn
liú
zhī
yuǎn
zhě
jùn
quán
yuán
guó
zhī
ān
zhě
yuán
shēn
ér
wàng
liú
zhī
yuǎn
gēn
ér
qiú
zhī
zhǎng
hòu
ér
guó
zhī
chén
suī
xià
zhī
ér
kuàng
míng
zhé
rén
jūn
dāng
shén
zhī
zhòng
zhōng
zhī
jiāng
chóng
tiān
zhī
jùn
yǒng
bǎo
jiāng
zhī
xiū
niàn
ān
wēi
jiè
shē
jiǎn
chǔ
hòu
qíng
shèng
gēn
qiú
mào
yuán
ér
liú
cháng
fán
bǎi
yuán
shǒu
chéng
tiān
jǐng
mìng
yīn
yōu
ér
dào
zhù
gōng
chéng
ér
shuāi
yǒu
shàn
shǐ
zhě
shí
fán
néng
zhōng
zhě
gài
guǎ
zhī
ér
shǒu
zhī
nán
zhī
ér
yǒu
jīn
shǒu
zhī
ér
zài
yīn
yōu
jié
chéng
dài
xià
zhì
zòng
qíng
ào
jié
chéng
yuè
wéi
ào
ròu
wéi
xíng
suī
dǒng
zhī
yán
xíng
zhèn
zhī
wēi
zhōng
gǒu
miǎn
ér
huái
怀
rén
mào
gōng
ér
xīn
yuàn
zài
wèi
wéi
rén
zài
zhōu
zhōu
suǒ
shēn
shèn
bēn
chē
xiǔ
suǒ
jūn
rén
zhě
chéng
néng
jiàn
zhī
jiè
jiāng
yǒu
suǒ
zuò
zhī
zhǐ
ān
rén
niàn
gāo
wēi
qiān
chōng
ér
mǎn
jiāng
hǎi
xià
bǎi
chuān
pán
yóu
sān
wéi
yōu
xiè
dài
shèn
shǐ
ér
jìng
zhōng
yōng
xīn
xià
xiǎng
chán
xié
zhèng
shēn
chù
è
ēn
suǒ
jiā
yīn
miù
shǎng
suǒ
yīn
ér
làn
xíng
zǒng
shí
hóng
jiǔ
jiǎn
néng
ér
rèn
zhī
shàn
ér
cóng
zhī
zhì
zhě
jìn
móu
yǒng
zhě
jié
rén
zhě
huì
xìn
zhě
xiào
zhōng
wén
zhēng
chí
zài
jūn
shì
jìn
yóu
zhī
yǎng
sōng
qiáo
zhī
shòu
寿
míng
qín
chuí
gǒng
yán
ér
huà
láo
shén
dài
xià
zhí
cōng
míng
zhī
ěr
kuī
wéi
zhī
dào
zāi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心对待臣下;一旦实现志向,就放纵性情、轻视他人。竭尽诚心,即便像北方胡人与南方越人这样的远族也能团结如一体,轻视他人,即便骨肉至亲也会形同陌路。即便用严刑督责百姓,用威怒震慑百姓,他们也只会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感念仁德,表面恭敬而内心不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能承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应当深切警惕;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怎么可以忽视危险呢!作为君主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逐句剖析

"臣闻求木之长者":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

# 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必固其根本":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

#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欲流之远者":想要河水流得长远,

"必浚其泉源":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

# 浚:疏通水道。

"思国之安者":要使国家稳定,

"必积其德义":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 德义:德行和道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

# 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

"臣虽下愚":臣虽然愚笨,

# 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知其不可":(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而况于明哲乎":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 明哲: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人君当神器之重":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

# 当神器之重:掌握帝王的重权。当,主持、掌握。 神器,指帝位。

"居域中之大":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 居域中之大: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域中,天地间。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将崇极天之峻":(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

# 崇极天之峻:推崇皇权的高峻。极天,天之极处,这里指至高无上的皇权。

"永保无疆之休":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

# 休:喜庆,福禄。

"不念居安思危":不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

# 戒奢以俭:戒奢侈,行节俭。

"德不处其厚":道德不能保持敦厚,

# 德不处其厚:德不二句: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

"情不胜其欲":性情不能克服欲望,

# 胜:克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

"塞源而欲流长也":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所有君主帝王,

# 凡百元首:(历代)所有的帝王。凡百,所有的。

"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

# 承天景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景,大。

"莫不殷忧而道著":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

# 殷忧而道著:指深忧治国之道显著。殷忧,深深忧虑。殷,深。道,治国之道。

"功成而德衰":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

"有善始者实繁":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

# 实:的确。,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能克终者盖寡":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 能克终者盖寡: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克,能。盖,表示推断。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

"昔取之而有余":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

"今守之而不足":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

"何也":这是为什么呢?

"夫在殷忧":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

# 夫在殷忧:“夫在”二句: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对待臣民。

"必竭诚以待下":必须竭尽诚心对待臣下;

"既得志":一旦实现志向,

"则纵情以傲物":就放纵性情、轻视他人。

# 傲物:看不起别人。物,人。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竭尽诚心,即便像北方胡人与南方越人这样的远族也能团结如一体,

#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竭诚”二句: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亲。《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故意合则胡越为昆弟,由余、越人蒙是矣;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胡越,泛指古代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轻视他人,即便骨肉至亲也会形同陌路。

# 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不合,则骨肉出逐不收,朱、象、管、蔡是矣。”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虽董之以严刑":即便用严刑督责百姓,

# 董之以严刑: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董,督察。

"振之以威怒":用威怒震慑百姓,

# 振:同“震”,威吓。

"终苟免而不怀仁":他们也只会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感念仁德,

# 终苟免而不怀仁: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

"貌恭而不心服":表面恭敬而内心不服。

"怨不在大":怨恨不在于大小,

# 怨不在大:“怨不”二句“: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

"可畏惟人":可怕的是民心向背;

# 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载舟覆舟":能承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

# 载舟覆舟:语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所宜深慎":应当深切警惕;

# 所宜深慎: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

# 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

"其可忽乎":怎么可以忽视危险呢!

# 忽:轻视,怠慢。

"君人者":作为君主的人,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

# 见可欲: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语出《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道满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语出《老子》第四十四章的“知足不辱”与“知止不殆”。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 安:安民。,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

#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谦冲,谦虚。牧,养。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 江海下百川: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比喻有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下,居于……之下。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比喻有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下,居于……之下。,满溢: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 三驱: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盘,快乐。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要慎始慎终,

# 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敬,慎。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 虑壅蔽: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壅,堵塞。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 黜恶:斥退奸恶小人。黜,排斥。,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 谬赏:不恰当地奖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总括这十思,

"弘兹九德":扩大这九德的修养,

# 弘兹九德:光大九德的修养。弘,光大。九德,指《尚书·皋陶(yáo)谟》所讲的九种品德。

"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

# 简:选拔。

"择善而从之":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则智者尽其谋":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

"勇者竭其力":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

"仁者播其惠":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

# 仁者播其惠:仁爱的人广泛施布他们的恩惠。

"信者效其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 信者:诚信的人。

"文武争驰":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

"在君无事":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

"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

# 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可以养松乔之寿":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

# 松乔之寿: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 赤松子、王子乔,都是传说中的仙人。

"鸣琴垂拱":(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

# 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不言而化":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

# 化:教化。

"何必劳神苦思":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职":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 代下司职:代臣下管理职事。司,管理。

"役聪明之耳目":劳损聪明的耳目,

# 役:役使,劳损。

"亏无为之大道哉":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 亏无为之大道:指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亏,毁坏,减损。无为之大道,指君主无为垂拱而治,臣下辛劳、各司其职的统治方法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呈递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当时,李世民作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开创了安定富强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作为的开明君主。魏徵深知居安思危的重要性,便写下此疏,劝谏太宗保持清醒,力戒骄奢,修养德行。文中提出的“十思”,即十条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成为核心内容。“疏”属于古代议论文体,是臣子向君主建言献策的重要文书形式,这篇文章也凭借深刻的思想与恳切的言辞,成为讲述古代政论的重要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太宗早年随李渊反隋,作战英勇,生活俭朴。627年即位后改元贞观,以隋炀帝为鉴,推行利民政策,缔造繁荣稳定的“贞观之治”。但随着盛世稳固,他渐趋骄奢,大兴土木、巡游求宝,加重百姓负担。贞观十一年(637),魏徵洞察危机,三月至七月连呈四疏。其中《谏太宗十思疏》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修德,太宗深受触动,写诏纳谏,并将疏文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徵再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懈怠之处,亦被太宗书于屏风自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劝谏唐太宗的议论文。全文通过比喻告诫唐太宗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具体提出“十思”以约束欲望、规范行为,表达了魏征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切忧患和对君主德政的恳切期望。

2. 写作手法

比喻:“百姓为水,君王为舟”,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喻指君民关系,将“百姓”比作“水”,将“君王”比作“舟”。水是舟的承载者,能让舟安稳航行;但水也能因汹涌而颠覆舟,这种日常可见的自然现象,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君民之间的依存与制约关系,百姓既能支撑君王的统治,也能在不满时推翻统治。用简单的比喻道破复杂的君民利害,通俗易懂却极具警示力,让抽象的政治道理变得具体可感,直击核心,发人深省。拟人:“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把“伐根”“塞水”这些抽象的不当政策行为人格化。这里将人们“砍伐树木的根却希望树木茂盛,堵塞水流却希望水流长远”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当作具有主观意图的“人”的行为来写。原本“伐根”“塞水”是具体动作,但结合“求树茂”“望流长”的不合理期望,就仿佛这些行为背后有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主体”,赋予了这些行为以类似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荒谬的意图,从而让抽象的政策失误变得具体可感,更鲜明地凸显出其违背常理、自相矛盾的荒谬性。首尾呼应:开篇“积其德义”与结尾“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呼应,“十思”内容紧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核心,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骈散结合:在唐代,奏疏多以骈文撰写,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然而,《谏太宗十思疏》却别具一格,虽大量运用骈偶句式,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展现出骈文整齐对称、音韵和谐的美感;同时又巧妙融入散句,打破骈体束缚,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行文自然流畅。这种骈散结合的写法,既保留了骈文的华美典雅,又兼具散文的质朴通达,读来朗朗上口,让说理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类比论证:作者以流水、树木等自然现象为喻向国君进谏,用“木茂固根本”“流长浚泉源”的生活常识,类比推出“国安需德厚”,极具说服力。进而将“不居安思危、不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直观揭示其危害,鲜明表达治国需以德为本、居安思危的观点。排比:“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组句子以三个结构完全一致的分句构成排比。三个分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通过重复的结构形成语势上的叠加,让“积累基础是达成目标的前提”这一道理更具说服力,开篇即奠定坚定的论证基调。以“树木需固根”“河流需浚源”这两个具象的自然现象,类比“国家需积德义”这一抽象的治国理念,排比的形式让三者的对应关系更鲜明,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文章开头,魏征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想让树木长得高,必须稳固它的根;想让河水流得远,必须疏通它的源头。用这个日常道理,他直接点明主题——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君主就必须积聚深厚的道德和仁义。他强调,根基不牢却想要树长得高大、源头不深却希望水流长远、道德不厚却幻想国家大治,即使是最笨的人也知道不可能,更何况是圣明的君主呢?接着,他点出君主手握最高权柄、身处最尊贵位置,责任重大,目标是永葆无边的福泽。但如果不能居安思危、用节俭戒除奢侈、不注重道德修养、控制不住私欲,那就像是砍掉树根求树木繁茂、堵塞水源盼河水流长一样荒谬。这段的核心观点就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深厚的道德修养和对潜在危机的警惕,而非表面功夫或权势本身。​​第二段:​​魏征在这里观察历史,指出历代帝王在承受上天重任后,往往在创业忧患时期能励精图治,德行显著,一旦功成志满就容易道德衰退。善始的人很多,但能做到善终的就非常少了。他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难道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吗?关键在于,帝王在忧患中会竭诚对待下属、凝聚人心;而一旦得意,就常常放纵情感、傲慢待人,疏远大家。竭诚待人时,即便像胡人与越人那样天各一方、文化迥异的不同族群也能团结一体;傲慢冷漠时,就算是亲骨肉也会变得形同陌路。即使动用严刑峻法、震以天威,最终也只会让人们因为害怕而勉强免于受罚,内心并不感念君主的仁德,表面上恭敬心里却不服。他再次用了一个震撼的比喻:百姓的力量就像水,君王就像船,水能承载船也能倾覆船,这是统治者最该深切警惕的事情!掌权就像用腐烂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怎么能掉以轻心?这段重在分析为什么君主难以“克终”,根源在于成功后心态的转变——由谦卑竭诚转为傲慢纵情,以及由此导致的离心离德和巨大危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第三段:​这一段是奏疏的核心,提出了解决之道“十思”。魏征一口气提出了十项君主应该时时自我警惕和践行的准则:看到心爱的东西要想到克制欲望来警惕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想到地位高危就应保持谦虚修养自我德行;害怕骄傲自满就该有江海容纳百川的胸怀;享受游乐之趣时要想到狩猎以三面围驱为度有所节制;担忧松懈倦怠时就务必记得做事要善始善终;忧虑被蒙蔽就该虚心听取下面的意见;想到谗言邪佞就要端正自身斥退奸恶;施加恩赏时要提醒不能因一时高兴而错赏;施行惩罚时要提醒不能因一时愤怒而滥用刑罚。魏征强调,全面遵循这“十思”,就能发扬光大各种美德。只要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择取好的意见予以采纳,那么聪明人就会献出全部谋略,勇敢者就会使出浑身力气,仁爱的人就会传播仁德,诚信的人就会奉献忠诚。这样,文臣武将都会争相为国效力,君主反而可以清闲下来,安心享受悠游的快乐,获得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他可以悠闲地弹琴理政,垂衣拱手,不费言辞而使天下得到治理。何必自己劳神费力,代替下属去处理具体事务,累垮自己聪明的耳目,损害无为而治的治国大道呢!这“十思”本质上是君王行为规范的集大成,每一条都针对前文指出的问题和风险,目的就是引导君王修身、纳谏、节欲、爱民、赏罚得当,最终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结尾点明“十思”的终极目标是让君王超脱繁琐事务,实现高效和谐的国家治理(无为而治)。

4. 作品点评

《旧唐书》称魏征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唐太宗赞其“言穷切至”,宋、明、清君主亦奉为治国圭臬。《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理念,至今仍具借鉴价值。文章紧扣现实,直击唐太宗功业有成后渐生骄奢的隐患,以“不念居安思危”为弊,提出“十思”应对之策,兼具批判性与实用性。艺术上,骈偶排比交织,音律铿锵。以“木茂固根本,流长浚泉源”类比“国安需积德义”,层层递进提出“可畏惟人”的民本思想,劝诫太宗慎始敬终、知人善任、崇尚节俭。魏征一生谏言二百余道,此疏为其政治智慧巅峰,以史为鉴,为后世治国安邦指明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魏公贞观十一年之疏。以思字作骨,意谓人君敢于纵情傲物,不积道义以致失人心者,皆坐思耳。思曰:睿睿作圣。故有十思之目。若约言之,总一居安思危而已。十三年五月,复有《十渐不克终》之疏,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文虽平实,当与三代谟训并垂,原不待以“奇幻”见长也。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

# 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道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簿并传。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

# 评解以文论,总冒总收,有埋伏,有发挥,有线索,反正宕跌,不使直笔,排奡雄厚,不尚单行,最合时墨;以理论,忧盛明危,善始虑终,虽古大臣谟诰,不过如此。疏上,太宗即纳,此魏公所以称贤相,而贞观之治,亦几于古也。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二

# 史臣曰:臣尝读汉史《刘更生传》,见其上书论王氏擅权,恐移运祚,汉成不悟,更生徘徊伊郁,极言而不顾祸患,何匡益忠荩也如此!当更生时,谏者甚多。如谷永、杨兴之上言,图为奸利,与贼臣为向导;梅福、王吉之言,虽近古道,未切事情。则纳谏任贤,讵宜容易!臣尝阅《魏公故事》,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一万言。其匡过弼违,能近取譬,博约连类,皆前代诤臣之不至者。其实根于道义,发为律度,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所载章疏四篇,可为万代王者法。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朓,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

魏晋刘煦《旧唐书·魏征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下一篇: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