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碧鸟逾白":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
# 逾:(yú)就是愈,更加的意思。,鸟:指江鸥。,碧:碧绿。
"山青花欲燃":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 欲燃:将要烧起来,这里是形容鲜红的颜色。欲:好像。燃:燃烧。
"今春看又过":今年春天眼看着又要过去了,
# 过:过去。
"何日是归年":什么时候才是我返回故乡的日期呢?
# 归年:回去的时候。,何日:什么时候。何:什么。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乐景反衬羁旅愁思,在生意盎然的自然画卷下,暗藏诗人漂泊西南、归期难料的深沉苦闷。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中前两句描绘“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绚烂春景,色彩明丽、生机盎然,但后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却陡然转向羁旅之悲。这种“乐景衬哀情”的手法,通过极言春光之美好,反衬诗人归期无望的沉痛,使哀情更显强烈。触景生情:诗的开篇一、二句,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精心勾勒出春日景致,万物蓬勃,生机盎然。然而,笔锋一转,第三句笔触陡变,感慨春景虽美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此景触动诗人内心万千情思,自然引出第四句“何日是归年”的深沉喟叹。春已归,人未还,那深沉的伤感、缕缕不绝的乡愁,如决堤之水,从诗人心灵深处奔涌而出。全诗虽言有尽,而意韵无穷,令人反复品味,久久难以忘怀。整首诗中,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一、二句绘景,三、四句抒怀,景中含情,情随景至,情深意远,韵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碧波荡漾的江水悠悠流淌,其上点点水鸟翩跹,其羽毛之白,在翠绿江水的映衬下更显皎洁,一个“逾”字巧妙地将这份洁白衬托得淋漓尽致。紧接着,目光转向岸边,山峦青翠欲滴,仿佛与绚烂的山花竞相斗艳,一个“欲”字通过拟人手法,将山花绽放的勃勃生机刻画得栩栩如生。江、鸟、山、花,四者在这翠绿、洁白、绯红交织的色调中,构成了一幅清新悦目、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充满了勃勃生机与灵动之感。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内心深情。第三句轻叹春景虽美,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此景此情,触动了游子的心弦。至第四句,“何日是归年”一句,情感喷薄而出,春已归去,而人却仍漂泊异乡,这份深深的忧伤与无尽的思念,如泉涌般自心底溢出,言简意赅,却余韵悠长,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4. 作品点评
此诗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特点,极写江碧鸟白、山青花燃的明丽春景,却反衬出“何日是归年”的思归无望。诗人不直抒胸臆,而借客观绚烂之景与主观沉郁之心的反差,让乡愁隐于景语之外。春光愈浓烈,愈显漂泊之悲,含蓄中倍增感染力。
# 因江碧而觉之逾白,因山青而显花之色红,此十字中有多少层次,可悟炼句之法。而老杜因江山花鸟,感物思归,一种神理,已跃然于纸上。
唐皎然《诗式》
# 周珽曰:江山、花鸟、着眼易过,身在他乡,归莫有期,则所触皆成悲思矣。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次章言春过可忧。杜诗如:“江碧鸟逾白……何日是归年。”此即双起单结体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则对景出情。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佳句(“江碧”句)。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下一篇: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