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肌不污天真":洁白如玉的肌肤不沾染世俗的尘埃,
# 冰:一作素。
"晓来玉立瑶池里":在清晨的阳光下亭亭玉立在仙境般的池塘里。
"亭亭翠盖":莲叶挺拔如翠绿的华盖,
"盈盈素靥":花朵娇美似纯洁的笑靥,
"时妆净洗":仿佛刚刚梳洗过美丽的妆容。
"太液波翻":池塘水波荡漾,
"霓裳舞罢":荷叶随风摇曳如同仙女翩翩起舞,
"断魂流水":流水似乎也眷恋着这美丽的景象。
"甚依然、":为何依然,
"旧日浓香淡粉":像从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绽放着粉嫩的花朵,
"花不似、":而花儿依旧美丽,
"人憔悴":人却已憔悴不堪。
"欲唤凌波仙子":真想呼唤那水中仙子般的白莲,
"泛扁舟、":驾着小船,
"浩波千里":去遨游千里碧波。
"只愁回首":只怕回头望去,
"冰奁半掩":那如镜的池塘已半掩着冰冷的容颜,
# 奁:一作帘。
"明珰乱坠":洁白的花瓣也已零落飘散。
"月影凄迷":月光凄清迷离,
"露华零落":夜露渐浓渐冷,
# 华:一作花。
"小阑谁倚":谁还会倚靠在小栏杆旁。
"共芳盟":唯有那曾经许下的美好约定,
"犹有双栖雪鹭":还有那双栖的白鹭,
"夜寒惊起":在寒冷的夜晚被惊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莲词。通过描绘白莲的高洁风姿,表达出词人不随流俗的高尚气节。
2. 写作手法
静态描写:“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是对白莲的个体描写,“亭亭”形容莲叶挺拔耸立的姿态,让人联想到曹丕《杂诗》中“亭亭如车盖”的比喻;“盈盈”描绘花朵美丽动人的仪态,令人想起《古诗十九首》中“盈盈楼上女”的佳句。这两句诗将莲叶比作翠绿的华盖,将花朵比作美丽的容颜,生动地展现了白莲在晨光中的美丽姿态。比喻:“冰奁半掩,明珰乱坠。”“珰”作为古代女子的耳饰,形态丰富多样,在此处被用来比喻白莲的花瓣。词人借此表达出内心的担忧:倘若自己真的泛舟远游,待归来之时,恐怕白莲已然凋零,花瓣散落一地,呈现出一片零乱衰败的景象。拟人:“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三句继续深化这种依恋之情。词人不仅不愿远离白莲,甚至担心夜晚月冷露寒时白莲无人陪伴。显然已把白莲拟人化了。反衬:以动写静,“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雪鹭虽双栖,却惊起飞走,而惊起的原因是夜寒,这同白天的情况反差极大而突然。更显周围的寂静和孤独。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可以细分为四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是“冰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这一层主要着眼于白莲的风韵,同时点明了赏莲的具体环境和时间。“冰肌”二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白莲洁白无瑕的外表,同时巧妙地呼应了题目中的“白”字;“天真”则强调了白莲天生具有的纯洁本性;“晓”具体指出了赏莲的时间是清晨;“玉立”形容白莲挺拔优雅的姿态;“瑶池”这一典故则将白莲生长的池塘比作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仙境,形象地表现了池塘的广阔与美丽。整句诗的意思是:如同冰雪般洁白的肌体展现出白莲纯洁无瑕的本性,在清爽明媚的清晨,白莲亭亭玉立在广阔美丽的池塘之中。第二层是“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这一层转向对白莲的个体描写。“亭亭”形容莲叶挺拔耸立的姿态,让人联想到曹丕《杂诗》中“亭亭如车盖”的比喻;“盈盈”描绘花朵美丽动人的仪态,令人想起《古诗十九首》中“盈盈楼上女”的佳句。这两句诗将莲叶比作翠绿的华盖,将花朵比作美丽的容颜,生动地展现了白莲在晨光中的美丽姿态。从描写角度看,这是从上层的整体形象过渡到对单株白莲的细致刻画。第三层是“太液翻波,霓裳舞罢,断魂流水”。这一层主要描写白莲的动态之美。“太液”指莲塘的水面,“翻波”形象地描绘了水波荡漾的景象;“霓裳舞”借用唐代宫廷乐舞的典故,将荷叶在风中的摇曳比作仙女翩翩起舞;“断魂流水”则赋予流水以人的情感,形象地表现了流水对白莲的眷恋之情。这一层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静态的白莲转化为富有动感的艺术形象,与上层的静态描写形成了巧妙的互补。第四层是“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这一层在情感上出现了转折。“甚依然旧日”表达了白莲依旧如昔的感慨;“浓香淡粉”描绘了白莲依然香气馥郁、姿容美丽的状态;“花不似,人憔悴”则突然转向抒情,表达了词人年华老去、容颜憔悴的感慨。这一结句构思巧妙,表面上看似无理——花开花落本是自然规律,怎能随人心愿?但深入思考却饱含深情,表达了词人对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正是这种“无理而妙”的手法,使这一结句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充分展现了词人的才情。词的下片主要描写词人对白莲的依恋之情。“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这一句紧承上片末的情感转折。词人因感伤年华老去而萌生远游之意,想要唤起如凌波仙子般的白莲,一同泛舟远游。然而接下来“冰奁半掩,明珰乱坠”又表达了担忧之情。“冰奁”比喻白莲的花形,“明珰”比喻白莲的花瓣,这两句是说担心远游归来时白莲已经凋谢零落。这种欲去还留的心理描写,化用了苏轼《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词人对白莲的眷恋之情。“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三句继续深化这种依恋之情。词人不仅不愿远离白莲,甚至担心夜晚月冷露寒时白莲无人陪伴。“月影凄迷”描绘了月色朦胧的夜景,“露华零落”表现了夜深露重的凄清,“小阑谁倚”则表达了词人想要陪伴白莲的愿望。表面上看似疑问,实则是肯定的回答,正是词人自己倚靠在小栏杆旁,陪伴着白莲。这里将描写角度由上片的清晨转为夜晚,意境也从明丽转为幽暗,情感更加深沉。结句“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意味深长。“共芳盟”暗示词人与白莲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双栖雪鹭”则通过雪鹭双栖的意象反衬出词人的孤独。雪鹭虽然成双成对,却被夜寒惊起,只留下词人独自一人。这里通过雪鹭与词人的对比,既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又寄托了词人高洁自持、不同流合污的品格。雪鹭的形象与词人憔悴而高洁的形象形成了巧妙的映衬,深化了词作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首词呈现出动静相宜、明暗交织的风格。词人运用多角度的细腻描摹,与开篇的写意笔法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结尾部分,通过营造幽深冷寂的意境,以动态描写反衬静态氛围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人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情感。
下一篇:宋·朱淑真《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