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lóng
yín
·
·
cuì
shān
fáng
bái
lián

朝代:宋作者:吕同老浏览量:3
bīng
tiān
zhēn
xiǎo
lái
yáo
chí
tíng
tíng
cuì
gài
yíng
yíng
shí
zhuāng
jìng
tài
fān
cháng
duàn
hún
liú
shuǐ
shèn
rán
jiù
nóng
xiāng
dàn
fěn
huā
rén
qiáo
cuì
huàn
líng
xiān
fàn
piān
zhōu
hào
qiān
zhǐ
chóu
huí
shǒu
bīng
lián
bàn
yǎn
míng
dāng
luàn
zhuì
yuè
yǐng
huā
líng
luò
xiǎo
lán
shuí
gòng
fāng
méng
yóu
yǒu
shuāng
xuě
hán
jīng

译文

洁白如玉的肌肤不沾染世俗的尘埃,在清晨的阳光下亭亭玉立在仙境般的池塘里。莲叶挺拔如翠绿的华盖,花朵娇美似纯洁的笑靥,仿佛刚刚梳洗过美丽的妆容。池塘水波荡漾,荷叶随风摇曳如同仙女翩翩起舞,流水似乎也眷恋着这美丽的景象。为何依然,像从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绽放着粉嫩的花朵,而花儿依旧美丽,人却已憔悴不堪。真想呼唤那水中仙子般的白莲,驾着小船,去遨游千里碧波。只怕回头望去,那如镜的池塘已半掩着冰冷的容颜,洁白的花瓣也已零落飘散。月光凄清迷离,夜露渐浓渐冷,谁还会倚靠在小栏杆旁。唯有那曾经许下的美好约定,还有那双栖的白鹭,在寒冷的夜晚被惊起。

逐句剖析

"冰肌不污天真":洁白如玉的肌肤不沾染世俗的尘埃,

# 冰:一作素。

"晓来玉立瑶池里":在清晨的阳光下亭亭玉立在仙境般的池塘里。

"亭亭翠盖":莲叶挺拔如翠绿的华盖,

"盈盈素靥":花朵娇美似纯洁的笑靥,

"时妆净洗":仿佛刚刚梳洗过美丽的妆容。

"太液波翻":池塘水波荡漾,

"霓裳舞罢":荷叶随风摇曳如同仙女翩翩起舞,

"断魂流水":流水似乎也眷恋着这美丽的景象。

"甚依然、":为何依然,

"旧日浓香淡粉":像从前一样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绽放着粉嫩的花朵,

"花不似、":而花儿依旧美丽,

"人憔悴":人却已憔悴不堪。

"欲唤凌波仙子":真想呼唤那水中仙子般的白莲,

"泛扁舟、":驾着小船,

"浩波千里":去遨游千里碧波。

"只愁回首":只怕回头望去,

"冰奁半掩":那如镜的池塘已半掩着冰冷的容颜,

# 奁:一作帘。

"明珰乱坠":洁白的花瓣也已零落飘散。

"月影凄迷":月光凄清迷离,

"露华零落":夜露渐浓渐冷,

# 华:一作花。

"小阑谁倚":谁还会倚靠在小栏杆旁。

"共芳盟":唯有那曾经许下的美好约定,

"犹有双栖雪鹭":还有那双栖的白鹭,

"夜寒惊起":在寒冷的夜晚被惊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龙吟·素肌不污天真》是宋代吕同老创作的一首词。上片重在描摹白莲的高洁风姿,下片则转向词人寄托于白莲的深切情怀。全篇寓情于物,意境幽远,既展现了白莲的超凡品格,又流露出词人不随流俗的高尚气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莲词。通过描绘白莲的高洁风姿,表达出词人不随流俗的高尚气节。

2. 写作手法

静态描写:“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是对白莲的个体描写,“亭亭”形容莲叶挺拔耸立的姿态,让人联想到曹丕《杂诗》中“亭亭如车盖”的比喻;“盈盈”描绘花朵美丽动人的仪态,令人想起《古诗十九首》中“盈盈楼上女”的佳句。这两句诗将莲叶比作翠绿的华盖,将花朵比作美丽的容颜,生动地展现了白莲在晨光中的美丽姿态。比喻:“冰奁半掩,明珰乱坠。”“珰”作为古代女子的耳饰,形态丰富多样,在此处被用来比喻白莲的花瓣。词人借此表达出内心的担忧:倘若自己真的泛舟远游,待归来之时,恐怕白莲已然凋零,花瓣散落一地,呈现出一片零乱衰败的景象。拟人:“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三句继续深化这种依恋之情。词人不仅不愿远离白莲,甚至担心夜晚月冷露寒时白莲无人陪伴。显然已把白莲拟人化了。反衬:以动写静,“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雪鹭虽双栖,却惊起飞走,而惊起的原因是夜寒,这同白天的情况反差极大而突然。更显周围的寂静和孤独。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可以细分为四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是“冰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这一层主要着眼于白莲的风韵,同时点明了赏莲的具体环境和时间。“冰肌”二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白莲洁白无瑕的外表,同时巧妙地呼应了题目中的“白”字;“天真”则强调了白莲天生具有的纯洁本性;“晓”具体指出了赏莲的时间是清晨;“玉立”形容白莲挺拔优雅的姿态;“瑶池”这一典故则将白莲生长的池塘比作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仙境,形象地表现了池塘的广阔与美丽。整句诗的意思是:如同冰雪般洁白的肌体展现出白莲纯洁无瑕的本性,在清爽明媚的清晨,白莲亭亭玉立在广阔美丽的池塘之中。第二层是“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这一层转向对白莲的个体描写。“亭亭”形容莲叶挺拔耸立的姿态,让人联想到曹丕《杂诗》中“亭亭如车盖”的比喻;“盈盈”描绘花朵美丽动人的仪态,令人想起《古诗十九首》中“盈盈楼上女”的佳句。这两句诗将莲叶比作翠绿的华盖,将花朵比作美丽的容颜,生动地展现了白莲在晨光中的美丽姿态。从描写角度看,这是从上层的整体形象过渡到对单株白莲的细致刻画。第三层是“太液翻波,霓裳舞罢,断魂流水”。这一层主要描写白莲的动态之美。“太液”指莲塘的水面,“翻波”形象地描绘了水波荡漾的景象;“霓裳舞”借用唐代宫廷乐舞的典故,将荷叶在风中的摇曳比作仙女翩翩起舞;“断魂流水”则赋予流水以人的情感,形象地表现了流水对白莲的眷恋之情。这一层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静态的白莲转化为富有动感的艺术形象,与上层的静态描写形成了巧妙的互补。第四层是“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这一层在情感上出现了转折。“甚依然旧日”表达了白莲依旧如昔的感慨;“浓香淡粉”描绘了白莲依然香气馥郁、姿容美丽的状态;“花不似,人憔悴”则突然转向抒情,表达了词人年华老去、容颜憔悴的感慨。这一结句构思巧妙,表面上看似无理——花开花落本是自然规律,怎能随人心愿?但深入思考却饱含深情,表达了词人对青春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正是这种“无理而妙”的手法,使这一结句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充分展现了词人的才情。词的下片主要描写词人对白莲的依恋之情。“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这一句紧承上片末的情感转折。词人因感伤年华老去而萌生远游之意,想要唤起如凌波仙子般的白莲,一同泛舟远游。然而接下来“冰奁半掩,明珰乱坠”又表达了担忧之情。“冰奁”比喻白莲的花形,“明珰”比喻白莲的花瓣,这两句是说担心远游归来时白莲已经凋谢零落。这种欲去还留的心理描写,化用了苏轼《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词人对白莲的眷恋之情。“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三句继续深化这种依恋之情。词人不仅不愿远离白莲,甚至担心夜晚月冷露寒时白莲无人陪伴。“月影凄迷”描绘了月色朦胧的夜景,“露华零落”表现了夜深露重的凄清,“小阑谁倚”则表达了词人想要陪伴白莲的愿望。表面上看似疑问,实则是肯定的回答,正是词人自己倚靠在小栏杆旁,陪伴着白莲。这里将描写角度由上片的清晨转为夜晚,意境也从明丽转为幽暗,情感更加深沉。结句“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意味深长。“共芳盟”暗示词人与白莲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双栖雪鹭”则通过雪鹭双栖的意象反衬出词人的孤独。雪鹭虽然成双成对,却被夜寒惊起,只留下词人独自一人。这里通过雪鹭与词人的对比,既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又寄托了词人高洁自持、不同流合污的品格。雪鹭的形象与词人憔悴而高洁的形象形成了巧妙的映衬,深化了词作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首词呈现出动静相宜、明暗交织的风格。词人运用多角度的细腻描摹,与开篇的写意笔法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结尾部分,通过营造幽深冷寂的意境,以动态描写反衬静态氛围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人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曾伯《水调歌头·丁亥重阳登益昌二郎庙楼》

下一篇:宋·朱淑真《冬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