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吹老洞庭波":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
# 洞庭:洞庭湖。,吹老:吹皱、层叠、波浪相涌。,西风:一作玉箫。
"一夜湘君白发多":一夜愁思,湘君也多了白发。
# 湘君:一说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其二妃追随不及,也死于江湘之间,葬于洞庭湖畔之青草山,人称湘君。《列女传》:“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一说是巡视南方时死于苍梧的舜。
"醉后不知天在水":醉卧扁舟,只见一片星光璀璨的世界,似幻似真、缥缈迷离,
# 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满船清梦压星河":不知道是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水中,还是我身处梦境呢。
# 星河:银河,指倒映着星辰的洞庭湖,在梦境中是真正的天河。,清梦:清美的梦。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山水诗。诗歌描写了“西风吹老洞庭波”与“湘君一夜白发”的神话意象,将自然时序的流逝与人生迟暮的感怀交织,暗含对时光易逝的怅惘,流露超脱现实的洒脱,又隐现对理想境界的追寻。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西风吹老洞庭波”中,“西风”“洞庭波”为实写秋景,而“吹老”以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时光流逝的虚化意象,暗示岁月沧桑。“一夜湘君白发多”中,“湘君”为神话虚写,借其“白发”象征诗人对人生易老的感慨,与实景的萧瑟秋意形成虚实映照。“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中,“醉后”为实写诗人状态,“天在水”与“星河”为实景倒影,而“清梦压星河”则以虚写梦境的充盈感,将无形之梦具象化,与实境交融。全诗通过虚实交织,将秋景的苍凉、神话的奇幻与醉梦的超脱结合,深化了时空错位下的怅惘与释然。
3. 分段赏析
诗题中的“龙阳县”,即如今的湖南汉寿;“青草湖”则是今洞庭湖东南部水域,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诗题写“青草湖”而诗中又提“洞庭”,是因两湖相连相通的缘故。诗的前两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将对历史的追忆与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巧妙结合,借虚幻的神话传递真实的情思。秋风飒飒刮起,辽阔的洞庭湖泛起层层白浪,浩渺无边。这样的景象,与春日里轻漾宁静的碧水相比,自有一番深沉的时光流逝之感,诗人的悲秋之情隐约流露。但他并未直白诉说,而是塑造出“白发湘君”的形象,令人深思。传说湘君因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而啼竹成斑,本就足够哀切;此时萧瑟秋景,竟让美丽的湘君一夜之间愁白了头。这般新奇的想象,更让人能真切想象洞庭秋色是何等触目惊心。客观之景如此,诗人自身的迟暮之叹、衰颓之意,自然也尽在不言中了。“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尤为出色:入夜后,风停浪静,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夜晚,手持酒杯,吟诗自娱,终至微醺入眠。“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感受,渐渐融入他的梦境。他仿佛觉得自己并非在洞庭湖泊舟,而是在银河上荡桨,船舷四周尽是璀璨星光。诗人将梦境写得这般美好,如童话般引人向往。然而“此曲只应天上有”,梦醒时,心中只剩无尽怅惘。前两句写悲秋,未必不暗含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后两句记梦,通过对梦境的留恋,反而从侧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因此,三、四句虽与前两句意趣不同,内里却一气贯通、水乳交融。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之所以成功:一是梦境贴合实境——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相互呼应,显得真实可信;二是梦本无形,却道“清梦满船”;梦本无重量,却用“压”字表现,将幻觉写得真切可感;三是从梦境的清酣,不难体会诗人摆脱尘嚣的愉悦;记梦而兼及情感,更有暗中传神之妙。古代写梦的诗不少,但像这首诗这般清新奇丽又含蓄丰富的,却不多见。
4. 作品点评
这篇是元末明初诗人唐温如传世的代表作。关于这位作者,历史上未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可正是这一首诗,让人们深深记住了他。借助这首短短的七言绝句,读者能真切体悟到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首诗就像他的自画像,读罢,诗人的精神气质便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全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构思新颖独特,诗境缥缈奇幻,为前人诗作中少见。字里行间洋溢的浪漫色彩,更在后世诗文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 唐温如是属于《全唐诗》所谓“无考”之列的作家。但这篇小诗本身却证明:这位今天我们对其生平一无所知的诗人具有很独特的艺术构思。
不详古典文学研究家程千帆《古诗考索》
# ①作品移情于景,不露声色。②末两句与杜甫“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奇想相似,只是情调一清朗一苍凉而已。
不详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江建高《唐诗“孤篇”浅论》
# 全诗构思精巧,意境奇幻缥缈,笔调轻巧灵动。尤一“老”字,突现了诗人身在江湖、多愁善感、担忧或怅恨老来迟暮的悲凉心境。
不详盐城工学院社会科学部教授仓林忠《名诗的意旨及优劣辨析》
# 此篇是晚唐诗人唐温如唯一的传世之作。关于这位作者,历史上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这首诗倒很象是他的一幅自画象,读过之后,诗人的精神风貌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不详萧涤非、马茂元、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
# 我们读过若干篇写梦的诗,写得入情入理,惟妙惟肖,而这首诗又别出一奇,与前作毫不相同。
沈祖棻
上一篇:元·白朴《天净沙·春》
下一篇: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