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óng
yáng
xiàn
qīng
cǎo

朝代:元作者:唐温如浏览量:2
西
fēng
chuī
lǎo
dòng
tíng
xiāng
jūn
bái
duō
zuì
hòu
zhī
tiān
zài
shuǐ
mǎn
chuán
qīng
mèng
xīng

译文

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一夜愁思,湘君也多了白发。醉卧扁舟,只见一片星光璀璨的世界,似幻似真、缥缈迷离,不知道是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水中,还是我身处梦境呢。

逐句剖析

"西风吹老洞庭波":秋风飒飒而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

# 洞庭:洞庭湖。,吹老:吹皱、层叠、波浪相涌。,西风:一作玉箫。

"一夜湘君白发多":一夜愁思,湘君也多了白发。

# 湘君:一说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其二妃追随不及,也死于江湘之间,葬于洞庭湖畔之青草山,人称湘君。《列女传》:“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一说是巡视南方时死于苍梧的舜。

"醉后不知天在水":醉卧扁舟,只见一片星光璀璨的世界,似幻似真、缥缈迷离,

# 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满船清梦压星河":不知道是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水中,还是我身处梦境呢。

# 星河:银河,指倒映着星辰的洞庭湖,在梦境中是真正的天河。,清梦:清美的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龙阳县青草湖》是唐珙(字温如)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景,描绘秋风的衰飒肃杀之态;后两句写人,刻画诗人潇洒豪放的模样。衰飒的秋景与豪迈的心境不仅对比鲜明,衔接也自然流畅。诗人注重真实表达情感,并不刻意追求表面形似,因此下笔不拘一格,构思新奇超俗。无论是写景还是叙梦,诗中都虚实交织,朦胧迷离,营造出缥缈奇幻的意境。全诗没有直白表露情感的字眼,却处处流淌着浪漫主义气息;简练的文字间,倾泻出无尽的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唐珙漂泊至湘北青草湖时,某秋夜所作之纪游诗,具体创作时间目前学界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支持唐代说的依据是《全唐诗》第七百七十二卷收录此诗,题作《题龙阳县青草湖》,署名唐温如,但该作者“无世次爵里可考”。第二种观点主张元末明初说的学者则提出,中山大学陈永正考证指出,元人赖良所编《大雅集》最早收录此诗,题作《过洞庭》,而该诗集所收皆为元代作品,故推定本诗当创作于元末明初。陈氏论证资料详实,故认为《全唐诗》收录有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浪漫主义风格的山水诗。诗歌描写了“西风吹老洞庭波”与“湘君一夜白发”的神话意象,将自然时序的流逝与人生迟暮的感怀交织,暗含对时光易逝的怅惘,流露超脱现实的洒脱,又隐现对理想境界的追寻。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西风吹老洞庭波”中,“西风”“洞庭波”为实写秋景,而“吹老”以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时光流逝的虚化意象,暗示岁月沧桑。“一夜湘君白发多”​​中,“湘君”为神话虚写,借其“白发”象征诗人对人生易老的感慨,与实景的萧瑟秋意形成虚实映照。“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中,“醉后”为实写诗人状态,“天在水”与“星河”为实景倒影,而“清梦压星河”则以虚写梦境的充盈感,将无形之梦具象化,与实境交融。全诗通过虚实交织,将秋景的苍凉、神话的奇幻与醉梦的超脱结合,深化了时空错位下的怅惘与释然。

3. 分段赏析

诗题中的“龙阳县”,即如今的湖南汉寿;“青草湖”则是今洞庭湖东南部水域,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诗题写“青草湖”而诗中又提“洞庭”,是因两湖相连相通的缘故。诗的前两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将对历史的追忆与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巧妙结合,借虚幻的神话传递真实的情思。秋风飒飒刮起,辽阔的洞庭湖泛起层层白浪,浩渺无边。这样的景象,与春日里轻漾宁静的碧水相比,自有一番深沉的时光流逝之感,诗人的悲秋之情隐约流露。但他并未直白诉说,而是塑造出“白发湘君”的形象,令人深思。传说湘君因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而啼竹成斑,本就足够哀切;此时萧瑟秋景,竟让美丽的湘君一夜之间愁白了头。这般新奇的想象,更让人能真切想象洞庭秋色是何等触目惊心。客观之景如此,诗人自身的迟暮之叹、衰颓之意,自然也尽在不言中了。“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尤为出色:入夜后,风停浪静,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夜晚,手持酒杯,吟诗自娱,终至微醺入眠。“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感受,渐渐融入他的梦境。他仿佛觉得自己并非在洞庭湖泊舟,而是在银河上荡桨,船舷四周尽是璀璨星光。诗人将梦境写得这般美好,如童话般引人向往。然而“此曲只应天上有”,梦醒时,心中只剩无尽怅惘。前两句写悲秋,未必不暗含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后两句记梦,通过对梦境的留恋,反而从侧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因此,三、四句虽与前两句意趣不同,内里却一气贯通、水乳交融。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之所以成功:一是梦境贴合实境——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相互呼应,显得真实可信;二是梦本无形,却道“清梦满船”;梦本无重量,却用“压”字表现,将幻觉写得真切可感;三是从梦境的清酣,不难体会诗人摆脱尘嚣的愉悦;记梦而兼及情感,更有暗中传神之妙。古代写梦的诗不少,但像这首诗这般清新奇丽又含蓄丰富的,却不多见。

4. 作品点评

这篇是元末明初诗人唐温如传世的代表作。关于这位作者,历史上未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可正是这一首诗,让人们深深记住了他。借助这首短短的七言绝句,读者能真切体悟到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这首诗就像他的自画像,读罢,诗人的精神气质便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全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构思新颖独特,诗境缥缈奇幻,为前人诗作中少见。字里行间洋溢的浪漫色彩,更在后世诗文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温如是属于《全唐诗》所谓“无考”之列的作家。但这篇小诗本身却证明:这位今天我们对其生平一无所知的诗人具有很独特的艺术构思。

不详古典文学研究家程千帆《古诗考索》

# ①作品移情于景,不露声色。②末两句与杜甫“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奇想相似,只是情调一清朗一苍凉而已。

不详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江建高《唐诗“孤篇”浅论》

# 全诗构思精巧,意境奇幻缥缈,笔调轻巧灵动。尤一“老”字,突现了诗人身在江湖、多愁善感、担忧或怅恨老来迟暮的悲凉心境。

不详盐城工学院社会科学部教授仓林忠《名诗的意旨及优劣辨析》

# 此篇是晚唐诗人唐温如唯一的传世之作。关于这位作者,历史上没有片言只语的记载。这首诗倒很象是他的一幅自画象,读过之后,诗人的精神风貌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不详萧涤非、马茂元、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

# 我们读过若干篇写梦的诗,写得入情入理,惟妙惟肖,而这首诗又别出一奇,与前作毫不相同。

沈祖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白朴《天净沙·春》

下一篇: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