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艾香蒲处处忙":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
# 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称蒲草。生长在水边或池沼内。叶狭长,夏季开花,雌雄花穗紧密排列在同一穗轴上,形如蜡烛,有绒毛,可做枕头心;叶片可编织席子、蒲包、扇子。花粉称蒲黄,用为止血药。旧时端午节有在门口挂菖蒲、艾叶、蒿草、白芷等植物的习俗。明陈汝元《金莲记·就逮》:“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龙舟飞竞。”,碧艾:绿色的艾草。
"谁家儿共女":谁家的青年男女,
"庆端阳":准备庆祝端午节?
# 端阳:端阳节,端午节的别称。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岁令一·礼节》:“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名女儿节,初三日扇市,初五日端阳节,十三日龙节。”
"细缠五色臂丝长":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
# 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空惆怅":空留惆怅,
#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楚辞·九辩》:“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谁复吊沅湘":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 沅湘:二水名,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沅水发源于贵州,湘水发源于广西,都经过湖南省注入洞庭湖。战国楚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为屈原自沉之处。《楚辞·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这里指代屈原。,吊:凭吊,悼念。
"往事莫论量":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
# 论量:评论,计较。唐吴兢《贞观政要·论任贤》:“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往事:过去的事情。《荀子·成相》:“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此指屈原投江自尽之事。
"千年忠义气":屈原这么久的忠义气节,
# 忠义:忠贞义烈。《后汉书·桓典传》:“献帝即位,三公奏典前与何进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此指屈原的忠贞义气。,千年:极言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日星光":可与日月相比。
# 日星光:屈原《九章·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这句是说屈原的忠义气节永不泯灭,就像太阳和星星的光辉一样。
"离骚读罢总堪伤":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
# 离骚:指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此诗抒发了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无人解":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
# 无人解:此句写出作者感叹不被世俗所理解的心情。解:懂得,明白。
"树转午阴凉":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 午阴:中午的阴凉处。常指树荫下。宋苏舜钦《寄题赵叔平嘉树亭》诗:“午阴闲淡茶烟外,晓韵萧疏睡雨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通过描绘荆楚端午的民俗盛景与历史追思的深沉对照,展现了节日表象下的文化反思。
2. 写作手法
对比:“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以“碧艾香蒲”“处处忙”渲染端午节的繁忙景象,展现民间庆贺的温馨场景;而“谁家儿共女”的欢聚更强化了节日的集体性。“空惆怅,谁复吊沅湘”,陡然转折,以“空惆怅”点出作者的孤独感,与上文的“忙”形成鲜明对比。众人沉浸于节庆,却无人追忆屈原投江的悲壮,暗含对世风淡忘历史的批判。铺垫:上阕末句“谁复吊沅湘”以问句收束,暗示对屈原的追思无人问津,为下阕的“离骚读罢总堪伤”铺垫情感基调。以景结情:“树转午阴凉”,结尾以树荫下的凉意作结,看似写景,实则将情感融入环境。午后的阴凉暗喻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寒凉,呼应“无人解”的悲怆。不直接抒情,却通过景物暗示情感余波,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与屈原《离骚》的悲剧意蕴相呼应。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主要描写荆楚地区的端午习俗。上阙从“碧艾香蒲”写起,用“处处忙”点出端午时节的忙碌景象。“儿共女,庆端阳”描绘出全家团聚一起过端午的温馨场景,体现出中华民族在节日中共享天伦的乐趣。“细缠五色臂丝长”一句中提到的缠五色臂丝,是荆楚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端午节时孩子们会把五色丝带缠在手臂上,这种丝带也叫“朱索”或“长命缕”,民间认为能驱避鬼怪、祈求平安。上阕结尾的“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把词的意境拓展到了新的层面,为下阕悼念屈原做了铺垫,也定下了抒情的基调。“谁复吊沅湘”说明了“空惆怅”的原因:人们只顾着过端午的热闹喜庆,却渐渐淡忘了这个节日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几乎没人再记起爱国诗人屈原。作者有感于此,直接指出这种习俗的弊端。在众人欢庆端午的热闹中,诗人的“空惆怅”显得格外突出,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下阕则直接表达情感,依旧用对比的手法,抒发对屈原的追思之情。“往事莫论量”,确实如此,时间过去千年,人们记住的更多不是屈原的《离骚》,而是他投汨罗江时展现的忠义气节。“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日星是天地的精华,永远明亮不会熄灭,把屈原的千古大义和日星的光辉相比,一点也不过分,这样的大忠大义,应当被永远铭记。“离骚读罢宗堪伤”,这句不仅表达了对屈原大义的崇敬,也体现了文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鸣。“无人解”,既抒发了作者不被世俗理解的孤独,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敬重。千年过去,即便悲壮的大义之事,也没几个人记得;就算记得,也没几人能真正理解。“树转午阴凉”,端午时本就燥热,能有一丝凉意已属难得。结尾用景物来寄托情感,情感融入景中,是古诗词常见的收尾方式,能达到像“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那样余韵悠长的效果。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的核心艺术特色在于对比手法。上阕众人欢庆的热闹场景与词人孤寂落寞的心境形成强烈反差,下阕世俗对屈原的误解与作者读《离骚》的深切共鸣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双重对比,词人将内心复杂情感凝练而深刻地呈现,余韵悠长,耐人寻思。
上一篇:元·刘庭信《中吕·朝天子·赴约》
下一篇:元·关汉卿《双调·大德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