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jìng
shā
·
·
qiū

朝代:元作者:朱庭玉浏览量:3
tíng
qián
luò
jìn
tóng
shuǐ
biān
kāi
chè
róng
jiě
shī
rén
tóng
shuāng
fēi
lái
jiù
hóng

译文

庭院前的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那被染红的霜叶飞离枝干,飞到我的身边让我题写诗句。

逐句剖析

"庭前落尽梧桐":庭院前的梧桐树叶子已经落尽,

# 梧桐:树名。此处指梧桐叶。

"水边开彻芙蓉":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

# 芙蓉:指荷花。

"解与诗人意同":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

# 意:心思。,解:知道。

"辞柯霜叶":那被染红的霜叶飞离枝干,

# 辞柯:离开枝干。

"飞来就我题红":飞到我的身边让我题写诗句。

# 题红:于红叶上题诗。传说唐代一个宫女。在红叶上题一首诗,放到御水沟中流出宫外,被一个书生拾到,后来二人结成佳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天净沙·秋》是元代朱庭玉创作的一首散曲小令。一说作者白朴。此小令开篇勾勒出一幅萧条的秋景图,继而抒发作者内心悲秋的伤感,以及对园林昔日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末尾两句写在瑟瑟秋风中,辞柯的霜叶主动飞到作者身旁,似是不舍离去。全篇构思别出机杼,运用拟人手法,虽篇幅短小却隽永精巧。结尾处用典,所传达出的奋起与豪情,为全篇增添了几分魅力与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天净沙》小令一组共四首,分别吟咏春夏秋冬四季,这首标注“秋”字的为第三首。在作品归属上存在争议,《全元曲》将其收录于白朴作品中,而《太平乐府》和元刊十卷本《阳春白雪》都标明为朱庭玉所作。隋树森对此持有观点,他觉得白朴已有《天净沙》春、夏、秋、冬四首,不太可能再作四首,怀疑是《阳春白雪》选录时出现失误,而后《太平乐府》予以了纠正(《新乐府阳春白雪卷之四》(前集)。可以确定的是,《天净沙・秋》是作者在庭院中触景生情,有感于秋日景象而创作,具体创作时间因资料有限暂不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秋景题材的散曲小令,描绘了秋天庭院前梧桐叶凋零、水岸边芙蓉花盛开,以及霜叶离开树枝飞到诗人身边的画面,体现了秋日的丰富景象与诗人对秋景的独特理解,表达了诗人与自然景物间的心灵共鸣。借梧桐、芙蓉、霜叶等景象,写出了诗人对秋日自然之美的捕捉与感悟。

2. 写作手法

拟人:“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解与诗人意同”仿佛景物能理解诗人心意;“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把霜叶当作主动与诗人互动的对象,使其人格化,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与趣味性。用典:“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运用的是“红叶题诗”的典故。在这个典故中,唐代有宫女在红叶上题诗,诗随御沟流出宫外,书生捡到后和诗回应,后来两人成就良缘。在白朴此曲中,诗人化用该典故,将霜叶拟人化,说它“飞来就我题红”,仿佛霜叶知晓诗人心意,主动飞来供诗人题诗,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与灵动,借典故表达了诗人与自然间的默契和诗意情怀。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作者以对仗之笔,勾勒出一幅秋景图。庭院前,梧桐叶纷纷飘落殆尽;水岸边,芙蓉花虽曾盛放却也走向凋零。“尽”与“彻”二字,强化了秋景的萧瑟与衰败,眼前的惨淡之景与作者记忆中荷花盛开、绿叶簇拥的盛景形成强烈反差,由此,悲秋之情在作者心底油然而生,他徘徊四顾,满眼皆是衰败,无奈与悲痛萦绕心间。第三句“解与诗人意同”,一改前两句的伤感氛围。此句将景物拟人化,仿佛秋景的衰败是为了契合作者的心境。通过前后景致的对比以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既反衬出作者对往昔园林美景的眷恋,也加深了当下悲秋的愁绪。前几句基调略显沉重,而末尾两句“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则带来转折。秋风瑟瑟中,离枝的霜叶好似有了生命,主动飞到作者身旁,似有不舍。这两句延续拟人手法,进一步赋予霜叶以灵动的生命力。“飞来就我题红”还化用典故,展现出作者在萧瑟秋景中难能可贵的乐观心态与蓬勃的生命力量。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结尾处不落悲秋俗套,作者的豪情与奋起,为全篇增添了独特魅力与感染力,词句运用精妙,足见其在立意与构思方面的深厚功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末尾括注有“秋”字,可见写秋色。用拟人手法,短小隽永,构思工巧。

上海文艺出版社特约编审卢润祥《元人小令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关汉卿《双调·大德歌·春》

下一篇:元·王冕《异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