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āng
diào
·
·
·
·
chūn

朝代:元作者:关汉卿浏览量:3
guī
guī
dào
shì
chūn
guī
rén
wèi
guī
tiān
qiáo
cuì
piāo
piāo
liǔ
fēi
chūn
yàn
xiāo
jiàn
shuāng
yàn
dòu
xián

译文

春天的杜鹃鸟啼叫着,声音仿佛在说“不如归去”。说是春天已至,可你(离人)却迟迟未归。才短短几日,面容便已添了憔悴。心绪如同虚飘飘的柳絮般纷乱无依。整个春天连鱼雁的书信都没有。却只见一双燕子争相衔泥筑巢。

逐句剖析

"子规啼":春天的杜鹃鸟啼叫着,

# 子规啼:“子规”二句:子规啼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容易引起离人的乡愁。

"不如归":声音仿佛在说“不如归去”。

"道是春归人未归":说是春天已至,可你(离人)却迟迟未归。

"几日添憔悴":才短短几日,面容便已添了憔悴。

# 憔悴:疲惫,没有精神。

"虚飘飘柳絮飞":心绪如同虚飘飘的柳絮般纷乱无依。

"一春鱼雁无消息":整个春天连鱼雁的书信都没有。

# 鱼雁:书信的代称。

"则见双燕斗衔泥":却只见一双燕子争相衔泥筑巢。

# 则见双燕斗衔泥:只见一对对燕子争相衔泥筑巢。斗:竞相,争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双调·大德歌·春》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散曲作品,属于其《大德歌》组曲中的首篇。此曲以闺中女子的视角展开,通过描绘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象与人物心理的交织,抒发了对远行未归之人的深切思念与等待中的焦灼之情。全曲以“归”为核心意象,首句“子规啼”借杜鹃“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自然引出女子对离人的牵挂;二、三句妙用三个“归”字,贴切、自然流畅,强烈地传达出思念的情感。继而以“春归人未归”的对比,强化了时光流逝与人事未谐的矛盾。第四五句,以“添”字准确描写了因“思”而起的恍惚神态;末句继续映衬和强化浓郁的思念和独寂之情。全曲运用既典雅又通俗的语言,蕴藉含蓄地表现闺中女子绵绵不断地相思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关汉卿(1230?~1300?),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又有祁州(今河北安国)人、解州(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人诸说。约生于金末,卒于元。关汉卿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地揭示了金元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等多种典型的妇女形象。剧作大多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词本色而精练。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十多种,《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三种仅存残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大德歌·春》是关汉卿创作的散曲作品,载于《阳春白雪》前集卷四及《雍熙乐府》等元代曲集。此曲属于《大德歌》组曲中的“春”篇,该组曲包含《春》《夏》《秋》《冬》四支小令。“大德歌”是关汉卿在元成宗大德(1297—1307)年间创作的,《大德歌·春》这支曲子也出自大德年间,但具体创作年份不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小令,以闺怨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心理刻画,展现了一位少妇在春日里对远行人的深切思念。全篇以“归”为情感核心,通过季节流转与物象对比,构建出哀婉缠绵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比喻:“虚飘飘柳絮飞”,把“柳絮”比作少妇的心理,表面写的是景,实际是比喻少妇飘荡不安的心理状态。反衬:以乐衬苦,“则见双燕斗衔泥”燕是“双燕”,它们为筑爱巢在衔泥。此情此景,和少妇的孤独寂寞、郁郁寡欢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又不自觉地增添了几分苦涩。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子规啼,不如归”,既写景,又写时。春天的杜鹃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声声响在少妇耳旁,深深触动了她怀念远人的情怀。第三句写道:“道是春归人未归以”“春归”与“人未归”的对比,强化时间与景物的互相映衬。表面上承接子规啼鸣的自然现象,实则暗含转折——春日已至,深化思念的迫切性由于盼人人不至,精神饱受折磨,于是引出第四五句“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两句。”几日添憔悴“以“憔悴”直写形销骨立的外在变化,暗示相思煎熬之久;“虚飘飘柳絮飞”则以柳絮无根、随风飘荡的意象,表面写的是景,实际是比喻少妇的心理状态。第六句“一春鱼雁无消息”“鱼雁”(书信代称)的缺席,突出了相思的重。“一春”强调时间的漫长与等待的徒劳,“无消息”三字戛然而止,侧面烘托女子对音讯的渴求与失望,语言简练却力透纸背。第七句“则见双燕斗衔泥”以“双燕衔泥”的温馨场景作结,形成强烈反衬。燕子成双筑巢的生机,与女子孤影独处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斗”字赋予燕子竞逐动态,更反衬出人世的无情与孤独。此句以乐景写哀情,不言愁而愁绪自现,收束全篇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曲子开头以子规鸟的啼叫引出来少妇的思念,中间写少妇承受的离别愁绪,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最后用双燕衔泥衬托出少妇的孤独寂寞之苦。全篇紧紧围绕一个“春”字,从各个层面深层描绘,突出了少妇的想念。行文上惜墨如金,简短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支小令写暮春时思妇的情思首句以“子规啼”起兴,引出情思。暮春时节,远去的丈夫为什么还不归来。子规即杜鹃,其叫声好像“不如归去”。以下两句,从外貌和心理两处着笔,描写少妇思人之苦。而“虚飘飘柳絮飞”更添愁思。柳絮扬花,既写出暮春之景,又揭示少妇思愁。由柳丝引出情思,是古代文人常用之法。末尾二句,是少妇的所想所见。丈夫远去,一春无信,也不知现在如何。由不归到无书信,思念之情当然更切。“鱼雁”典出《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后以鱼雁代指书信。尾句以双燕衔泥,传少妇思人之情,更衬托出思妇孤居独处的愁苦。此曲语言浅近但稍有委婉,最后一句,意在言外,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不详信阳师范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王忠阁《元曲大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舒頔《小重山·端午》

下一篇:元·朱庭玉《天净沙·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