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lái
·
·
tài
dìng
sān
nián
bǐng
yín
suì
chú
shān
zhōu
zhōng

朝代:元作者:张雨浏览量:3
jiāng
méi
máo
shè
shí
shù
jiàn
jiàn
shù
shā
ōu
péng
sòng
nián
huá
wèn
chù
ā
róng
jiā

译文

江畔农家茅舍旁盛开着鲜艳的梅花,湍急的江水冲打着巨石溅起银白色的浪花。我漂泊异乡,在这简陋的船篷下送走旧日年华。请问那暮色中归巢等寒鸦:哪里是我亲人的家?

逐句剖析

"江梅的的依茅舍":江畔农家茅舍旁盛开着鲜艳的梅花,

# 的的:鲜明的样子。

"石漱溅溅漱玉沙":湍急的江水冲打着巨石溅起银白色的浪花。

# 玉沙:指银白色的浪花。,溅溅:流水声。,石漱:石上急流。濑,湍急的水。

"瓦瓯篷底送年华":我漂泊异乡,在这简陋的船篷下送走旧日年华。

# 瓦瓯篷:一种简陋的船篷,形如瓦瓯。

"问暮鸦":请问那暮色中归巢等寒鸦:

"何处阿戎家":哪里是我亲人的家?

# 阿戎家:指亲人所在。阿戎,指堂弟,这是晋宋以来的习惯称呼。此处泛指近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是元代张雨创作的散曲。除夕夜,他在旅途舟中,以细腻笔触勾勒田园风光,将所见之景融入笔端。作品通过描写舟中景象,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饱含无限亲情,也暗含对过往岁月的淡淡感慨。写作上,以景衬情,情感含蓄真挚,语言简明自然。开篇描绘除夕舟中景色,奠定宁静基调;后借景抒情,情感层层递进。全曲意境深远,以简洁之笔将复杂情感与优美景色相融合,虽无华丽辞藻,却真实情感流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除夕,文人张雨行至江西玉山,只能在破旧的舟中辞旧迎新。本该阖家团圆的时刻,他却困于漂泊的江上,遥望暮色中沿江的景致,羁旅漂泊的孤苦愈发浓烈。归乡无计的怅惘里,对亲人的思念如潮水般翻涌,他遂提笔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小令,将满心的乡愁与牵挂凝于笔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也是一首以除夕夜所见所作的行旅曲。全曲围绕思乡怀亲的主题,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与无限亲情,又暗含对过往岁月的淡淡感慨。

2. 写作手法

引用:文中引用了唐代诗人杜荀鹤《溪兴》中的“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以及张雨《八声甘州・舟次垂虹寄玄洲许道民》中的“独酌瓦瓯篷底,谁与饭胡麻?”,通过引用古人诗句来强化作者在瓦瓯篷底度过除夕的孤独凄凉之感,增添了文化底蕴和表现力。直抒胸臆:“瓦瓯篷底送年华”直接写出作者在瓦瓯小船中度过除夕的漂泊生涯,表达孤独凄凉之情;“问暮鸦”时流露出的思亲之情,也是直接抒发内心感受。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工整对仗绘景,“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艳红梅花傍茅舍绽放,湍急溪流冲刷着如玉沙石,“的的”一词凸显梅花明丽。虽画面富有生机,却难掩除夕氛围的清冷寂寥,平静笔触下暗藏漂泊者的孤寂心绪。继而,“瓦瓯篷底送年华”一句笔锋陡转,点明作者除夕独宿狭小瓦瓯舟中、漂泊江上的境况,与阖家团圆的节日场景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孤苦之境,让早已入道、超然红尘的作者也不禁黯然神伤,更添凄凉之感。曲末,作者将目光投向暮色中归巢的暮鸦,悲怆发问“何处阿戎家”,借询问鸦鸟归处,直抒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归鸦尚有巢,而自己却不知亲人居何方,思乡怀亲之情喷薄而出,孤寂落寞之意跃然纸上。全曲以景衬情,语言质朴自然,含蓄真挚地抒发了作者除夕羁旅时浓烈的思乡之情与对亲人的无限牵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刘志渊《踏莎行·寂淡忘机》

下一篇:元·王庭筠《绝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