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秋月明":谁说秋月一定明亮,
"蔽之不必一尺翳":一片薄云就能遮蔽它的清辉。
# 翳:云雾。
"谁谓江水清":谁说江水必定清澈,
"淆之不必一斗泥":一捧泥沙足可搅乱它的澄净。
# 淆:搅乱,搞混。
"人情旦暮有翻覆":人情冷暖朝夕突变,
"平地倏忽成山溪":平坦之地顷刻化作崎岖山溪。
# 山溪:山峰和溪谷,形容高低之差异。,倏忽:疾速,指极短的时间。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难道不见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
# 君不见桓公相仲父:“君不见”二句: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并尊为仲父,成就霸业,后来他宠信侍从竖刁等奸人,导致齐国大乱。(参见《史记·管晏列传》)
"竖刁终乱齐":最终却被竖刁之流扰乱朝纲,
"秦穆信逢孙":秦穆公轻信逢孙之言,
# 秦穆信逢孙:“秦穆”二句:秦穆公因听信逢孙,而拒听百里奚的意见。逢孙,本秦将,秦郑结盟,留郑助守卫。僖公三十二年,逢孙等潜邀秦国袭郑,穆公咨询百里奚、蹇叔,二人均表示反对,穆公不听,大败而返。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史记·秦本纪》。逢孙:本秦将,秦郑结盟,留郑助守卫。
"遂违百里奚":违背百里奚的忠谏而兵败崤山。
# 百里奚:原为虞大夫,晋灭虞,秦穆公闻其贤,委以国政,助秦穆公成就霸业。
"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光武帝刘秀明察万里,
# 赤符天子:汉光武帝刘秀。即赤伏符,新莽末年流行的一种谶语,谓刘秀上应天命,当继汉统为帝。
"乃以薏苡为文犀":却将马援带回的薏苡误作犀角。
# 以薏苡为文犀:以薏苡为文犀:把薏苡草看成是犀角。薏苡,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其果实仁即薏米,可食。《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征交阯,尝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刘秀大怒,致使“援妻孥惶惧,不敢以表还旧茔”。文犀,有文理的犀角。
"停婚仆碑何震怒":因谗言废除魏征婚约、推倒其墓碑,
# 停婚仆碑:魏征以直谏深得唐太宗敬重。魏征临终时,太宗将公主许魏征子叔玉;魏征死,太宗亲撰碑文。贞观十七年罢婚,还推倒魏征的墓碑。事见《资治通鉴》唐纪十二、十三。
"青天白日生虹蜺":晴空竟现虹霓异象。
# 虹蜺:相传虹有雌雄之别,色鲜亮者为雄,色暗淡者为雌;雄曰虹,雌为霓。《史记·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此处说荆轲的诚信感动天地,白虹为之贯日,而燕丹却疑其不去刺秦。
"明良际会有如此":贤君良臣尚且如此错配,
# 明良际会有如此:“明良”二句:明君与良臣的遇合尚且如此,更何况遇到那些童昏无识的君主?明良,指上文提到的齐桓、秦穆、汉光武、唐太宗、燕丹和管仲、百里奚、马援、魏征、荆轲。际会,遇合。童角,指少儿、儿童。古代未成年者头顶两侧束发为髻,形如牛角,也称总角。稊(tí),草名,此处泛指草。
"而况童角不辨粟与稊":何况孩童般昏聩的帝王。
# 稊:草名,此处泛指草。
"外间皇父中艳妻":外戚专权如李辅国,后宫干政似张良娣,
# 外间皇父中艳妻:“外间”二句:唐肃宗时,飞龙厩供役使李辅国与肃宗宠爱的张良娣内外勾结,把持朝政,人称马生角母鸡鸣。皇父,指李辅国。唐肃宗尊称其为“皇父”。艳妻,指张良娣。马角突兀,马生角原本指不可能之事,故曰突兀。王充《论衡·感虚》:“传书言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
"马角突兀连牝鸡":牝鸡司晨乱纲常。
# 牝鸡:母鸡。古代称女性掌权为牝鸡司晨。《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以聪为聋狂作圣":忠奸颠倒如聋者自诩圣明,
# 以聪为聋狂作圣:“以聪”二句:唐代宗时,李辅国更被尊为尚父,政无巨细,皆委参决。这时是非颠倒,有听觉的倒成了聋子,狂徒反成了圣人。终于导致广德六年(763年)吐番攻陷长安,代宗仓皇逃至陕州。颠倒衣裳,本指手忙脚乱,仓皇无章。《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郑笺:“挈壶氏失漏刻之节,东方未明而以为明,故群臣促遽,颠倒衣裳。”
"颠倒衣裳行蒺藜":朝堂混乱似荆棘丛生。
# 蒺藜:草名,生长于沙地。诗中代指陕州。
"屈原怀沙子胥弃":屈原抱石沉江,伍子胥含冤自尽,
# 子胥:伍子胥,原楚大夫伍奢次子,因伍奢被杀,逃至吴,辅佐阖闾夺取王位,富国强兵,破楚复仇。夫差时,因劝夫差拒绝接受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而触怒夫差。被赐剑命自尽。,怀沙:《楚辞·九章》中的篇名,屈原作。相传是屈原的绝命词。此处指怀抱石头自沉。
"魑魅叫啸风凄凄":魑魅魍魉在凄风中狂笑。
# 魑魅: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鬼怪。
"梁甫吟":《梁甫吟》啊,
"悲以凄":悲怆凄凉!
"岐山竹实日稀少":岐山竹米日渐稀少,
# 岐山竹实日稀少:“岐山”二句:岐山竹实日渐稀少,凤凰们将去哪里安身呢?岐山,在陕西岐山县东北,山状如柱,故又称天柱山。相传周古公亶父自豳迁此。《国语·周语》:“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韦昭注:“鸑鷟,凤之别名也。”因此岐山又称凤凰堆。竹实,又称竹米,竹子所结的子实。相传凤凰以之为食。
"凤凰憔悴将安栖":凤凰无食何处安身?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表达他对于明代末年社会现实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因现实而起的不平之气,具有深广的历史蕴涵。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屈原沉湘不足慕,徐衍入海诚为愚”以屈原投江、徐衍(周代贤者,因谗投海)的典故,构建“忠臣被黜”的悲剧母题。刘基刻意以“不足慕”“诚为愚”的反语,实则强化对现实中贤良失路的愤懑,借古人遭遇控诉当朝的政治黑暗。用典:“虞舜不逢尧与舜,谁辨夔龙与鲧共”化用尧舜时期的贤臣(夔龙)与奸臣(鲧)之争,暗指即便如虞舜般的圣主,若缺乏识人之明,亦可能混淆忠奸。此处用典打破“明君无过”的传统认知,借历史裂隙影射明代皇权决策的潜在危机。
3. 分段赏析
“谁谓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谁谓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诗人以秋月易蔽、江水易淆起兴,用自然现象隐喻人情世事变幻无常,瞬间的变化如同平地突成山溪,生动地描绘出元末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心叵测。“君不见桓公相仲父,竖刁终乱齐;秦穆信逢孙,遂违百里奚。赤符天子明见万里外,乃以薏苡为文犀。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诗人连续引用历史典故,指出即使是齐桓公、秦穆公、东汉光武帝、唐太宗等英明君主,也会因用人不当或误信谗言而犯错,导致国家混乱或忠臣蒙冤,借此批判元末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致使小人得志,忠臣被弃。“外间皇父中艳妻,马角突兀连牝鸡。以聪为聋狂作圣,颠倒衣裳行蒺藜。”此段进一步描绘元末朝廷的混乱黑暗,外戚、艳妻等势力相互勾结,小人得势,是非颠倒,贤能之士被打压,整个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如同在蒺藜中艰难行走。“屈原怀沙子胥弃,魑魅叫啸风凄凄。梁甫吟,悲以凄。岐山竹实日稀少,凤凰憔悴将安栖!”诗人以屈原投江、伍子胥被弃的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最后以岐山竹实稀少,凤凰无处栖息,象征元末社会已无法为贤才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全诗在悲凄的氛围中结束,情感沉郁悲愤,令人感慨万千。
4. 作品点评
《梁甫吟》是刘基针对元末社会现实而作的乐府诗,字里行间满是对时世的愤懑。诗中频频化用忠臣遭弃、奸佞弄权的历史典故,将诗人目睹现实乱象后的不平之气倾泻而出,让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哲思。此诗并未在结构上刻意雕琢,却凭借酣畅淋漓的情感铺陈一气呵成,读来格外撼动人心。全诗以典故为镜,借伯夷叔齐饿守首阳、屈原沉湘等先贤悲剧,映照元末贤良失路的现实困局;又以“苍蝇变白黑”这般生动隐喻,将小人混淆是非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以古喻今的笔触,既延续了乐府诗“感事而发”的传统,又让个人的愤懑升华为对时代乱象的深刻批判,在看似直白的铺陈中,藏着穿透历史的思想锋芒。
# 拉杂成文,极烦冤瞆乱之致,此《离骚》遗音也。
清沈德潜《明诗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