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朝代:元作者:王庭筠浏览量:3
zhú
yǐng
shī
shòu
méi
huā
mèng
xiāng
lián
jīn
yuè
kěn
xià
西
xiāng

译文

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梅花的香气伴着我入梦。可惜我的心情就像今晚的月亮,迟迟不肯落下西厢房。

逐句剖析

"竹影和诗瘦":清瘦的竹影和着诗句,

# 和:附和。

"梅花入梦香":梅花的香气伴着我入梦。

# 香:香气。

"可怜今夜月":可惜我的心情就像今晚的月亮,

# 可怜:可惜。

"不肯下西厢":迟迟不肯落下西厢房。

# 西厢:传统汉族建筑四合院里面西面的厢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句》是金代诗人王庭筠创作的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月夜庭院的景象,运用竹影、梅花、夜月等意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传达出一种朦胧的怅惘情绪。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嗅觉角度描写,“瘦”字既形容竹影的清瘦,也暗指诗歌风格的清峭;“入梦香”则写梅香融入梦境,形成情景交融的效果。后两句将月亮拟人化,写它“不下西厢”,暗示了物我之间的距离感。月光徘徊的描写,使此诗的结尾显得含蓄。全诗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意象的结合,透露出一种难以言明的遗憾或愁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代中期书画家、文学家

王庭筠(1151?~1202),金代中期书画家、文学家。字子端,居黄华山,故自号黄华山主、黄华真逸、黄华老人,熊岳(今属辽宁营口)人。大定进士,官至翰林修撰。王庭筠工诗词,精于书法,擅长绘画,诗书画并称“三绝”。其诗工于造语,风格清隽,内容大多以闲适为主,除少数篇章抒发宦途波折的苦闷情绪外,极少接触现实题材。其词以小令为主,善于写景和抒情,风格清疏淡远。有画作《幽竹枯槎图》,词作《大江东去·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等。著有《黄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咏怀诗。此诗描绘了秋夜庭院中清冷幽寂的景致,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理想未遂或故园难归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拟人:“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以“不肯”二字赋予明月人的情态,将月亮拟作眷恋人间、流连忘返的灵性存在。明明夜深该落,却偏偏“不肯下西厢”,看似嗔怪月色固执,实则婉转倾吐诗人自身对这竹梅清夜的无尽沉醉与不舍。情景交融:“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此句以“瘦”字勾连竹影的清癯形态与诗歌的洗练风骨,将自然之景(竹影)与人文之情(诗)融为一体,描绘了月色下竹枝的疏朗清冷,景中有情,情寄于景。直抒胸臆:“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这两句以直接的情感表达,突破了前两句含蓄的写景,袒露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幽怨。

3. 分段赏析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不同的视角来描述诗人所处环境的宁静和优雅。“竹”与“诗”,它们既是大自然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虽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比较,但诗人用“瘦”这个字将它们紧密地联系了起来。竹子呈现出一种清瘦的外观,而诗歌则展现出清瘦的特色。“瘦”这个字被赋予了新颖的用法,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清新而瘦削的氛围。“入梦香”巧妙地将现实与梦境相结合,梅花在夜晚月光的照耀下也释放出独特的清香,这种香气与诗人进入梦境的情景相得益彰,其香气的浓烈和持久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将竹子和梅花这样的自然景观与诗歌和梦境这样的人造元素融合在同一句话里,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情感与景色相互交织、难以分辨的高度精妙的意境。虽然前两句在字面上并未使用“月”这个词,但通过竹子的影子和梅花的香气,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月”的存在。“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后两句,诗人便将“月”和盘托出。可怜者,可爱也。当诗人信步庭院时,月光与竹影、梅香是那样的和谐;回到西厢房的时候,月光却不能“下西厢”,这多么地令人遗憾!

4. 作品点评

诗中流露出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情绪。这遗憾或幽怨可能指向,有情人天各一方难以倾诉衷肠;也可能隐喻君臣阻隔导致上下无法沟通;也可能仅是诗人置身其境时的一种朦胧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雨《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

下一篇:元·刘基《梁甫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