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小径舟横渡":溪边小路旁有船可供横渡,
# 舟横渡:化用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中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渡:渡口。
"门前流水清如玉":门前的溪水清澈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连绵的青山隔断了红尘俗世,
# 红尘:闹市的飞尘,借指繁华的世俗社会。
"白云满地无寻处":满地白云找不到它的踪迹。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告诉你寻不到呢,
# 也么哥:这三字是元曲常用的感叹词,无实义。
"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到呢,
"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却原来我家在鹦鹉洲边住。
# 鹦鹉洲: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相传东汉末江夏太守黄祖长子黄射在此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作《鹦鹉赋》,故名。后祢衡为黄祖所杀,葬于此。自汉以后,由于江水冲刷,屡被浸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以前故地。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侬家:吴语自称,犹言我。唐寒山有诗言:“侬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也用作女子自称。,却原来:这三字属于衬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此曲是元代佚名创作的一首曲作,宛如一幅清幽绝俗的山水画卷,生动地勾勒出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曲中先用扑朔迷离的笔墨,将这个似乎无人问津、没有尘嚣的地方描绘成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神迷心醉的感觉。然后,作者以重复叠唱的方式,略带自得、自傲的情绪,仿佛在向世人展示自己找到的这片净土,其中又不无戏谑嘲弄的意味。最后一直隐藏在这首曲中、未曾露面的小屋之主,突然现身,给人一种意外之感。
2. 分段赏析
此曲从风格特质而言,当属文人创作。其末句巧妙化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中的成句,同样聚焦于“不识字渔父”这一经典意象(白贲曲中原话)。据元代冯子振《鹦鹉曲·序》记载,白贲此曲在当时声名远扬,“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恨此曲无续之者”。正因如此,冯子振才尽情施展才华,和白贲之曲达百余首,由此可见白贲此曲影响之深远。而且,自白贲此曲问世后,因其首句有“鹦鹉洲”,曲子的原名“黑漆弩”也随之改为“鹦鹉曲”。与此同时,“鹦鹉洲”也从一个特定的地名,转化成了渔父居所的象征代称。由此推断,此曲中“侬家鹦鹉洲边住”里的“侬”,很有可能指的就是一位“渔父”。可以说,这首曲子所营造的意境,明显受到了白贲之曲的直接影响。然而,若将此曲与白贲之曲在结构上进行对比,便会发现二者大相径庭。此曲开篇,便运用大量扑朔迷离的笔墨,精心勾勒出一个仿佛杳无人迹、不染尘嚣的世外桃源。且看“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澄澈的流水缓缓流淌;登上小舟横渡溪水,再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一座静谧的小屋便映入眼帘。此处,已悄然透露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至于屋舍的主人是谁,诗人并未透露只言片语,仅仅描绘了小屋安然静谧、恬淡雅致且美轮美奂的外部环境;至于此地究竟在何处,诗人也未明确指出,它或许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般的乡村野地,也可能是“小桥流水有人家”(王安石诗)似的郊外花村,具体详情读者难以知晓。紧接着的两句,“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将读者引入更为奇幻神秘之境。巍峨的青山、漫天的白云,幽远深邃、缥缈虚幻,让人不禁联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句令人心生向往却又怅惘不已。诗人似乎洞察读者的心理,于是用“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的叠句,带有几分自得与自傲,又夹杂一丝戏谑嘲弄,再次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的极致境界,使人不由自叹凡俗,面对这神秘的仙界,只可远观,难以接近、难以知晓。中国古代诗歌讲究“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此曲的结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是点明主旨、揭示关键之句,堪称全曲的点睛之笔。一直隐匿于曲中的小屋之主突然现身,原来所谓的“仙界”,乃是“渔父”的居所。有此一句,全曲意境豁然开朗:那由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共同构成的澄澈纯净世界,既非尘世之外的仙境,亦非现实之中真实存在的景观,它实则是“渔父”内心深处的精神圣所,是理想中“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呈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渔父”形象鲜少是现实中真实的渔父。自楚辞《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渔父”以来,其历代“传人”实际上已然成为不追求功名利禄、不贪恋荣华富贵,独善其身人格精神的象征。
3. 作品点评
此曲既蕴含含蓄蕴藉之雅趣,又不失明朗畅达之风神。它与白贲所作的《鹦鹉曲》在所选取的意象上大致相近,然而结构方式却别具一格。倘若仔细加以辨析,便会发现,在此曲中有“溪边小径舟横渡”,白曲里有“浪花中一叶扁舟”;此曲云“青山隔断红尘路”,白曲则言“觉来时满目青山”。虽然句中的形象如出一辙,但它们都紧密贴合各自曲子的意脉与情调,彼此之间不能随意替换,而并非仅仅是在字数上有所增减而已。由此可知,此曲虽受白曲的影响与启迪,但实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成果。再者,作者选用押去声韵的《叨叨令》这一曲体来创作。除去“处”“住”这两个韵脚为白贲原曲所用之外,“渡”“玉”“路”这些韵脚,皆为人们较为熟悉却韵脚险仄的字。如此一来,此曲既继承了白曲善用“险韵”的特色,又彰显出作者自身的精巧构思。这或许就是此曲虽并非首唱,且作者为“无名氏”,却依然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元·虞集《听雨》
下一篇:元·张可久《清江引·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