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āo
dāo
lìng
·
·
biān
xiǎo
jìng
zhōu
héng

朝代:元作者:佚名浏览量:2
biān
xiǎo
jìng
zhōu
héng
mén
qián
liú
shuǐ
qīng
qīng
shān
duàn
hóng
chén
bái
yún
mǎn
xún
chù
shuō
xún
me
xún
me
què
yuán
lái
nóng
jiā
yīng
zhōu
biān
zhù

译文

溪边小路旁有船可供横渡,门前的溪水清澈如玉。连绵的青山隔断了红尘俗世,满地白云找不到它的踪迹。告诉你寻不到呢,寻不到呢,却原来我家在鹦鹉洲边住。

逐句剖析

"溪边小径舟横渡":溪边小路旁有船可供横渡,

# 舟横渡:化用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中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渡:渡口。

"门前流水清如玉":门前的溪水清澈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连绵的青山隔断了红尘俗世,

# 红尘:闹市的飞尘,借指繁华的世俗社会。

"白云满地无寻处":满地白云找不到它的踪迹。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告诉你寻不到呢,

# 也么哥:这三字是元曲常用的感叹词,无实义。

"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到呢,

"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却原来我家在鹦鹉洲边住。

# 鹦鹉洲: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相传东汉末江夏太守黄祖长子黄射在此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作《鹦鹉赋》,故名。后祢衡为黄祖所杀,葬于此。自汉以后,由于江水冲刷,屡被浸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以前故地。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侬家:吴语自称,犹言我。唐寒山有诗言:“侬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也用作女子自称。,却原来:这三字属于衬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为元代无名氏所作的一支散曲,选自《全元散曲》。曲中,诸多幻妙的笔触交织铺陈:那溪边的小径幽幽,似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横卧的小舟静静漂浮,仿佛与水流融为一体;门前的流水潺潺,悠悠诉说着岁月的静谧;门外的青山连绵,像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隔绝在外。这层层渲染的笔墨,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空灵的氛围,如轻纱般笼罩着整个画面,悄然将读者引入一个迷茫恍惚、如梦似幻的境界。随着曲调的流转,一切看似虚幻缥缈,直至曲末,才如拨云见日般,让隐匿于诗意深处的小屋之主缓缓浮现。全曲妙处颇多。它精心塑造了一位隐逸高洁的渔父形象,宛如山间的一缕清风,超脱于世俗之外。同时,整首散曲意境营造优美,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以简洁而富有神韵的笔墨,勾勒出一种宁静致远、超尘脱俗的精神境界,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对那隐逸的生活心生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曲的作者已不可考。在曲中,作者细腻地描绘了寻隐者途中的所见与所感,整个氛围清雅宜人,意境悠远幽邃,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元代曲作家白贲在其小令《鹦鹉曲》里,塑造了一个怡然自得、目不识丁的渔夫形象。该作品凭借其空灵美妙的意境,令无数人叹服不已。当时,冯子振对白贲的《鹦鹉曲》发起“试续之”的挑战,一气呵成创作了四十二首《鹦鹉曲》。由此可见,白贲的《鹦鹉曲》在当时影响极为深远。曲中的“鹦鹉洲”,也因白贲的《鹦鹉曲》,从一个特定的地名,摇身一变成为渔父居处的代名词。基于这样的背景推测,此曲中的“侬”极有可能是一位隐居避世的渔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此曲是元代佚名创作的一首曲作,宛如一幅清幽绝俗的山水画卷,生动地勾勒出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曲中先用扑朔迷离的笔墨,将这个似乎无人问津、没有尘嚣的地方描绘成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神迷心醉的感觉。然后,作者以重复叠唱的方式,略带自得、自傲的情绪,仿佛在向世人展示自己找到的这片净土,其中又不无戏谑嘲弄的意味。最后一直隐藏在这首曲中、未曾露面的小屋之主,突然现身,给人一种意外之感。

2. 分段赏析

此曲从风格特质而言,当属文人创作。其末句巧妙化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中的成句,同样聚焦于“不识字渔父”这一经典意象(白贲曲中原话)。据元代冯子振《鹦鹉曲·序》记载,白贲此曲在当时声名远扬,“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恨此曲无续之者”。正因如此,冯子振才尽情施展才华,和白贲之曲达百余首,由此可见白贲此曲影响之深远。而且,自白贲此曲问世后,因其首句有“鹦鹉洲”,曲子的原名“黑漆弩”也随之改为“鹦鹉曲”。与此同时,“鹦鹉洲”也从一个特定的地名,转化成了渔父居所的象征代称。由此推断,此曲中“侬家鹦鹉洲边住”里的“侬”,很有可能指的就是一位“渔父”。可以说,这首曲子所营造的意境,明显受到了白贲之曲的直接影响。然而,若将此曲与白贲之曲在结构上进行对比,便会发现二者大相径庭。此曲开篇,便运用大量扑朔迷离的笔墨,精心勾勒出一个仿佛杳无人迹、不染尘嚣的世外桃源。且看“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澄澈的流水缓缓流淌;登上小舟横渡溪水,再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一座静谧的小屋便映入眼帘。此处,已悄然透露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至于屋舍的主人是谁,诗人并未透露只言片语,仅仅描绘了小屋安然静谧、恬淡雅致且美轮美奂的外部环境;至于此地究竟在何处,诗人也未明确指出,它或许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般的乡村野地,也可能是“小桥流水有人家”(王安石诗)似的郊外花村,具体详情读者难以知晓。紧接着的两句,“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将读者引入更为奇幻神秘之境。巍峨的青山、漫天的白云,幽远深邃、缥缈虚幻,让人不禁联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此句令人心生向往却又怅惘不已。诗人似乎洞察读者的心理,于是用“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的叠句,带有几分自得与自傲,又夹杂一丝戏谑嘲弄,再次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的极致境界,使人不由自叹凡俗,面对这神秘的仙界,只可远观,难以接近、难以知晓。中国古代诗歌讲究“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此曲的结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是点明主旨、揭示关键之句,堪称全曲的点睛之笔。一直隐匿于曲中的小屋之主突然现身,原来所谓的“仙界”,乃是“渔父”的居所。有此一句,全曲意境豁然开朗:那由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共同构成的澄澈纯净世界,既非尘世之外的仙境,亦非现实之中真实存在的景观,它实则是“渔父”内心深处的精神圣所,是理想中“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呈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渔父”形象鲜少是现实中真实的渔父。自楚辞《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渔父”以来,其历代“传人”实际上已然成为不追求功名利禄、不贪恋荣华富贵,独善其身人格精神的象征。

3. 作品点评

此曲既蕴含含蓄蕴藉之雅趣,又不失明朗畅达之风神。它与白贲所作的《鹦鹉曲》在所选取的意象上大致相近,然而结构方式却别具一格。倘若仔细加以辨析,便会发现,在此曲中有“溪边小径舟横渡”,白曲里有“浪花中一叶扁舟”;此曲云“青山隔断红尘路”,白曲则言“觉来时满目青山”。虽然句中的形象如出一辙,但它们都紧密贴合各自曲子的意脉与情调,彼此之间不能随意替换,而并非仅仅是在字数上有所增减而已。由此可知,此曲虽受白曲的影响与启迪,但实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成果。再者,作者选用押去声韵的《叨叨令》这一曲体来创作。除去“处”“住”这两个韵脚为白贲原曲所用之外,“渡”“玉”“路”这些韵脚,皆为人们较为熟悉却韵脚险仄的字。如此一来,此曲既继承了白曲善用“险韵”的特色,又彰显出作者自身的精巧构思。这或许就是此曲虽并非首唱,且作者为“无名氏”,却依然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虞集《听雨》

下一篇:元·张可久《清江引·春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