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围坐鬓毵毵":已到鬓发稀疏的年纪,我的鬓发已是斑白稀疏,独坐于屏风之间,
# 毵毵:毛发细长稀疏。
"绛蜡摇光照暮酣":看着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亮这寂静深夜。
# 暮酣:夜长。,绛蜡:红蜡。
"京国多年情尽改":在京城多年性情尽改,
# 京国:京城。
"忽听春雨忆江南":忽然听到春雨淋淋的声响,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
# 忽:忽然。
元代文学家
虞集(1272?~1348),元代文学家。字伯生,号邵庵、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眉山),后迁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抚州)。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早年从吴澄受学,大德初年,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文宗时以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编纂《经世大典》,卒谥文靖。虞集作为当时的馆阁文臣,又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观贵人的碑版,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其诗宗尚唐风,多唱和酬赠之作,格律谨严,成就主要在七律,代表作如《挽文丞相》《遣兴》《送袁伯长扈从上京》。虞集的文章多宣扬伦理道德,推崇儒家经术,其与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其散文善议论,纵横无碍,朝廷宏文高册,也多出其手。亦能词。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著作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通过独坐屏风、烛影摇夜的场景,以春雨触发回忆,抒发了诗人久居京华的孤寂倦意与对江南故土的深切眷念。
2. 分段赏析
首句“屏风围坐鬓毵毵”以场景勾勒起笔。屏风环绕暗示诗人独处官舍的孤寂,“围坐”二字更显身形蜷缩之态。“鬓毵毵”既是实写斑白凌乱的鬓发,又暗含岁月蹉跎的沧桑感,稀疏鬓角如垂垂老柳,无声传递宦海沉浮的倦意。这一细节将暮年衰颓之态凝成画面,为全诗铺设灰暗基调。次句“绛蜡摇光照暮酣”深化孤寂氛围。绛红烛焰本应温暖,但“摇光”暗示烛影晃动如飘摇心事,与“暮酣”相映。摇曳烛光与晦暗暮色交织,既照见诗人独对长夜的苍老面庞,又隐喻仕途如烛火般明灭不定。此句以光影反差写心境迷离,将无形愁绪具象为可触的昏黄光影。第三句“京国多年情尽改”陡转直下,收束前文铺陈。“京国”代指官场生涯,“多年”看似平淡却含千钧——十三载翰林岁月尽融其中。“情尽改”既指被官场磨平的少年意气,亦含看透世情后的疏离淡漠。着一“尽”字,将半生浮沉压缩成一声长叹,与首句斑白鬓发遥相呼应。结句“忽听春雨忆江南”如银瓶乍破。“忽听”二字最是精妙,既写春雨骤至的听觉冲击,更状蛰伏乡愁被意外唤醒的震颤。前句刚言“情尽改”,此处“忆江南”却泄露真情未泯。春雨本无情,但在羁旅北地的诗人耳中,绵绵雨声化作江南柔橹、故园茶烟,瞬间击穿多年筑就的心防。未言“思”而言“忆”,更显思念如春草暗长,待得惊觉已漫过心堤。
3. 作品点评
全诗以朴素平实的语言构建空灵的意境,内蕴深醇绵长。诗人以淡墨写浓情,将深挚的故园之思隐现于闲淡的羁旅轻愁间,在疏淡的雨声摹写中完成乡愁诗意的多重转译。
# 全诗用清丽凄婉的笔调,表现了一种含蓄浓缩的乡思,十分感人。
不详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李梦生《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
# 这首诗是作者在翰林院抒发对江南的思念,后两句写经过多年的官场无聊应酬,磨尽了他早年的情致,但一听到春雨的声音,那沉积在心头的乡愁和往日江南美好的回忆,一下子又被翻腾起来了。
不详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黄绍筠《中华古典诗歌吟味》
上一篇:元·王冕《金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