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yáng
·
·
luò
yáng
huái
怀

朝代:元作者:张养浩浏览量:3
tiān
jīn
qiáo
shàng
píng
lán
yáo
wàng
chūn
líng
wáng
dōu
diāo
sàng
shù
cāng
cāng
shuǐ
máng
máng
yún
tái
jiàn
zhōng
xīng
jiàng
qiān
zhuǎn
tóu
guī
miè
wáng
gōng
jiǔ
cháng
míng
jiǔ
cháng

译文

站在天津桥上,我扶着栏杆远远眺望,只见春陵的王室气象都已衰败消亡;树木葱郁,河水茫茫,那云台之上已经看不见能够复兴国家的将领。千百年来,一切终究都将走向灭亡。建立的功绩,不会长久,留下的名声,也不会长久。

逐句剖析

"天津桥上":站在天津桥上,

"凭栏遥望":我扶着栏杆远远眺望,

"春陵王气都凋丧":只见春陵的王室气象都已衰败消亡;

# 凋丧:丧亡。

"树苍苍":树木葱郁,

"水茫茫":河水茫茫,

"云台不见中兴将":那云台之上已经看不见能够复兴国家的将领。

"千古转头归灭亡":千百年来,一切终究都将走向灭亡。

"功":建立的功绩,

"也不久长":不会长久,

"名":留下的名声,

"也不久长":也不会长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坡羊·洛阳怀古》是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创作的一首小令,推测其创作契机,很可能是作者前往关中救灾,途中路过洛阳时有感而发。整体品读这首小令,作者于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绪颇为低沉,近乎消极。联系元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当时统治阶级手段残酷暴虐,整个社会统治黑暗腐朽。张养浩曾因直言进谏政事,遭到贬谪,仕途一度被弃置不用。此次虽获起用,但前路未卜,未来结果难以预料。正是基于这样的人生境遇与社会背景,使得他在曲中抒发了低沉且伤感的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谥文忠,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因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起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积劳而病卒于任所。张养浩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称山东“三俊”。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诗风颇受散曲影响,通俗晓畅,风致潇洒。散曲风格豪宕放旷,超逸雄浑,时有清丽俊爽之气。其以散曲反映社会重大主题,提高了散曲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运用“春陵王气”的典故,《后汉书・光武帝纪论》记载方士苏伯阿为王莽使者至南阳,遥见春陵城郭云气“郁郁葱葱”,断言此处有王者之气,后刘秀果然在此发迹建立东汉。作者在天津桥上远望,称已不见春陵王气,此地难再出刘秀般人物,借该典故追念刘秀及其功臣,感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王者气象都已消逝,抒发对功名短暂的深沉感慨。借景抒情:作者在天津桥上俯视洛水滚滚东逝,抬头远望不见春陵王气,眼前只有苍茂树木和茫茫流动的河水,通过这些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对千古英雄人物归于灭亡、功名难以长久的低沉哀惋之情。

2. 分段赏析

"《山坡羊・洛阳怀古》前六句,描绘作者伫立在九朝古都洛阳的天津桥上,凭栏远眺,思绪不禁飘向曾经叱咤风云、开创东汉王朝的刘秀及其一众功臣,字里行间流露出低沉哀婉的情绪。天津桥故址位于今洛阳旧城西南,隋唐皇城正南的洛水之上。它始建于隋大业年间,以铁锁连接大船而成,南北两侧夹路对峙起四楼。隋末遭焚毁后,唐宋时期又屡次改建加固,往昔曾是洛阳繁华的名胜之地。作者身处天津桥,俯瞰桥下,洛水滔滔,不息东流;举目远望,却惊觉春陵王气已然消散。“春陵王气”这一典故,源自《后汉书・光武帝纪论》。书中记载,王莽时期,望气者苏伯阿受王莽差遣至南阳,遥见春陵城郭,不禁赞叹:“气佳哉!郁郁葱葱然!”春陵,彼时为南阳属县,故址在今湖北枣阳市。因汉光武帝祖父春陵侯刘仁曾迁封于此而得名。所谓望气,乃是古代方士的占侯之术,声称观云气可预知祸福吉凶,实则是毫无根据的骗人伎俩。苏伯阿所见春陵那“郁郁葱葱”的“佳”气,依方士说法,便是王者之气,预示此地将出天子。后来,汉光武帝刘秀果然应运而生。然而此刻,作者立于洛阳天津桥上,往昔春陵王气已踪迹难寻,这方土地恐怕再难出现刘秀这般人物。不仅如此,曾助力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的文臣武将,诸如邓禹、马武等人,早已作古。就连明帝刘庄永平年间,为缅怀这些前朝功臣,于南宫云台绘制的二十八将图像,也已坍塌不复存在。眼前唯有苍郁繁茂的树木与茫茫流淌的河水。目睹此景,作者不禁发出深沉喟叹:“千古转头归灭亡”。古往今来,那些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虽曾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演绎出一幕幕轰轰烈烈的传奇,但转瞬之间,皆归于灭亡,成为历史陈迹。由此,作者得出“功”与“名”皆短暂无常,难以长久维系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马钰《无梦令·传语终南道众》

下一篇:元·谭处端《长思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