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跳出功名火坑":脱离功名的苦海,
"来到这花月蓬瀛":来到这繁花明月的人间仙境。
"守着这良田数顷":守着几亩良田,
"看一会雨种烟耕":悠然观看春雨中的耕作与炊烟。
"倒大来心头不惊":心中再无牵挂惊惧,
"每日家直睡到天明":每日安然酣睡至天明。
"见斜川鸡犬乐升平":远望山间村落,鸡犬相闻,炊烟袅袅,
"绕屋桑麻翠烟生":屋旁桑麻青翠,绿意笼罩。
"杖藜无处不堪行":拄着藜杖漫步,处处皆可畅行,
"满目云山画难成":满眼云山如画,却难描其神韵。
"泉声":泉水的叮咚声,
"响时仔细听":凝神细听,
"转觉柴门静":反衬出柴门的幽寂。
"【":【寒食道中
"】":】
"清明禁烟":清明时节禁火寒食,
"雨过郊原":雨后郊野清新,
"三四株溪边杏桃":溪边几株杏桃初绽,
"一两处墙里秋千":墙内隐约可见秋千摇曳。
"隐隐的如闻管弦":隐约似有管弦乐声,
"却原来是流水溅溅":细听却是流水潺潺。
"人家浑似武陵源":村落宛如桃花源,
"烟霭蒙蒙淡春天":烟霭朦胧中透出淡雅春色。
"游人马上袅金鞭":游人骑马轻摇金鞭,
"野老田间话丰年":老农田间闲谈丰收年景。
"山川":山川美景,
"都来杖屦边":皆在拄杖老者的步履之间,
"早子称了闲居愿":早已实现了归隐田园的心愿。
"【":【遂闲堂即事
"】":】
"堂名遂闲":名为“遂闲”的堂中闲居,
"偃息其间":安然休憩于其间。
"对着这青编四围、":四周环绕书卷青简,
"翠玉千竿":翠竹千竿环绕堂前。
"壁上关仝范宽":墙上挂着关仝、范宽的山水画,
"枕上陈抟":枕边是陈抟老祖的睡仙图。
"古铜围座锦斓斑":古铜香炉烟雾缭绕,
"玛瑙杯斟水晶寒":玛瑙杯中盛着清冷如水晶的酒浆。
"灵石相间玉潺湲":灵秀太湖石与白玉相映,
"笔砚窗前雨声干":窗前笔砚静置,雨声已歇。
"倒大来清安":无比清净安宁,
"柴门势不关":柴门虚掩不闭,
"一任云飞散":任由云朵飘散。
"【":【秋池散虑
"】":】
"池亭草苫":池畔亭台绿草如茵,
"书架牙签":书架上藏书满架。
"对着这烟波绿惨":远处烟波苍茫,
"霜叶红酣":霜叶红艳似醉。
"太湖石神剜鬼劚":太湖石奇形怪状,仿佛鬼斧神工,
"掩映着这松杉":与松杉相映成趣。
"恰便似蛟龙飞绕玉巉岩":太湖石如蛟龙缠绕玉峰,
"忄害的些野鹿山猿半痴憨":惊得野鹿山猿半痴半憨。
"呼童忙为卷疏帘":唤童仆卷起竹帘,
"老子无语但掀髯":老者静默无言,唯有笑意舒展眉间。
"遥瞻":远望,
"云山露半尖":云山仅露山尖,
"越显的秋光淡":更显秋色清淡悠远。
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谥文忠,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因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起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积劳而病卒于任所。张养浩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称山东“三俊”。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诗风颇受散曲影响,通俗晓畅,风致潇洒。散曲风格豪宕放旷,超逸雄浑,时有清丽俊爽之气。其以散曲反映社会重大主题,提高了散曲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1. 分段赏析
“从跳出功名火坑,来到这花月蓬瀛”,开篇两句用对比手法,将“功名火坑”与“花月蓬瀛”相对,“火坑”形象地写出官场的倾轧与束缚,“蓬瀛”则以传说中的仙境比喻隐居之地,突出了作者摆脱官场后的轻松与惬意,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守着这良田数顷,看一会雨种烟耕”,描绘了作者隐居后的生活场景。“良田数顷”是其物质基础,“雨种烟耕”则勾勒出田园间烟雨朦胧的耕作景象,画面宁静而富有生机,体现出作者对这种自食其力、顺应自然的生活状态的满足。“倒大来心头不惊,每日家直睡到天明”,进一步刻画心境。“心头不惊”直接点明内心的平静,没有了官场的纷扰,得以“直睡到天明”,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细节,生动展现了作者摆脱束缚后的自在与安然。“见斜川鸡犬乐升平,绕屋桑麻翠烟生”,转向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斜川鸡犬”营造出安宁祥和的氛围,“桑麻翠烟”则描绘出农家景象的生机勃勃,充满生活气息,从侧面烘托出作者对这种太平生活的喜爱。“杖藜无处不堪行,满目云山画难成”,写作者的日常活动与所见之景。拄着藜杖随意行走,处处皆可驻足,眼前的云山美景连画笔都难以描绘,既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自在,又突出了自然景色的壮丽迷人。“泉声,响时仔细听,转觉柴门静”,以泉声作结,颇为巧妙。仔细聆听泉声,反而更觉柴门处的宁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泉声的动态反衬出环境的清幽,也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寒食道中】开篇“清明禁烟,雨过郊原”点明了时节与环境。“清明禁烟”紧扣寒食节禁火的习俗,交代了特定的节日背景;“雨过郊原”则描绘出雨后郊外原野清新湿润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宁静闲适的基调。“三四株溪边杏桃,一两处墙里秋千”聚焦于具体景物。溪边的杏桃虽数量不多,却透着春日的生机;墙内隐约可见的秋千,暗示着有人家活动的痕迹,以局部景物勾勒出郊野的春日生机与生活气息,画面富有层次感。“隐隐的如闻管弦,却原来是流水溅溅”运用了听觉上的错觉与转折。起初似有若无的管弦声,让人误以为有乐声相伴,最终发现是流水潺潺,这种先虚后实的写法,既增添了画面的灵动,又突出了郊野的清幽,以动衬静,更显环境的宁静。“人家浑似武陵源,烟霭蒙蒙淡春天”将眼前景象与理想境界相联系。“武陵源”暗指桃花源,把郊野人家比作世外桃源,再加上蒙蒙烟霭笼罩的淡淡春光,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宁静祥和的意境,表达出对这片景象的赞美与向往。“游人马上袅金鞭,野老田间话丰年”刻画了人物活动。骑马的游人轻摇金鞭,姿态悠闲;田间的老农谈论着丰收的期望,两种人物形象一动一静,一游一居,展现了春日郊野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场景,充满生活情趣。结尾“山川,都来杖屦边,早子称了闲居愿”直抒胸臆。“山川都来杖屦边”以拟人手法写出山川仿佛主动来到眼前,尽显亲近之感;“早子称了闲居愿”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田园生活的满足,点明了全诗向往闲适、恬淡生活的主题,情感真挚自然。【遂闲堂即事】“堂名遂闲,偃息其间”,开篇直接点出堂名“遂闲”的含义,即顺应闲居之意,作者在堂中安然休憩,为整首曲奠定了闲适的基调。“对着这青编四围、翠玉千竿”,“青编”指书籍,“翠玉千竿”形容竹林,两句描绘出堂内四周书卷环绕、堂外竹林青翠的景象,既显文雅之气,又有自然之美,营造出宁静舒适的环境。“壁上关仝范宽,枕上陈抟”,作者以壁上悬挂的关仝、范宽(均为古代著名画家)的画作,和枕上如陈抟(古代著名隐士)般的安睡状态作比,既体现了堂内的文化氛围,又暗示了自己如隐士般超脱闲适的心境。“古铜围座锦斓斑,玛瑙杯斟水晶寒”,描写堂中的器物,古铜器物环绕座位,花纹斑斓;玛瑙酒杯中斟满清冽的酒水,“锦斓斑”“水晶寒”等词语细致刻画了器物的精美,展现出闲居生活的雅致与富足。“灵石相间玉潺湲,笔砚窗前雨声干”,转向堂外与窗前之景,灵石间流水潺潺如美玉碰撞,窗前笔砚旁雨声渐歇,动静结合,既有自然的生机,又有书房的静谧,画面感十足。“倒大来清安,柴门势不关,一任云飞散”,结尾直抒胸臆,“清安”二字点明内心的清澈安宁;柴门不必关闭,任凭白云自在飘散,以自然景象的自由无拘,衬托出作者摆脱束缚后的自在心境,尽显对这种无拘无束、闲适自在生活的享受与满足。【秋池散虑】“池亭草苫,书架牙签”,开篇描绘池边亭榭以草覆盖,书架上插满牙签(古代固定书卷的工具)的景象,既写出池亭的朴素自然,又点出书房的雅致,勾勒出闲居生活的环境基调。“对着这烟波绿惨,霜叶红酣”,转向秋日景色,“烟波绿惨”写出湖面烟波浩渺中草木带有的深秋凉意,“霜叶红酣”则描绘经霜枫叶红得浓烈饱满,“绿惨”“红酣”对比鲜明,生动展现了秋日色彩的丰富与深沉。“太湖石神剜鬼劚,掩映着这松杉”,描写园中的太湖石,其形态如同鬼神雕琢一般奇特,松杉在石旁相互掩映,既突出了太湖石的精巧怪异,又显露出松杉的苍劲,增添了景致的层次感与古朴气息。“恰便似蛟龙飞绕玉巉岩,忄害的些野鹿山猿半痴憨”,以比喻手法写松杉与奇石的姿态,松杉似蛟龙环绕着如玉般的险峻岩石,吓得野鹿山猿半显痴憨之态,既写出景物的灵动气势,又以动物的反应衬托环境的清幽,充满画面动感。“呼童忙为卷疏帘,老子无语但掀髯”,刻画人物动作与神态,作者叫童子连忙卷起稀疏的帘子,自己则不语,只是捋着胡须,“掀髯”的细节生动展现出作者沉浸于秋景中的悠然自得与满心惬意。“遥瞻,云山露半尖,越显的秋光淡”,结尾望向远方,云雾中的山峦只露出半尖,更显得秋日风光清淡悠远。以远景收束,“秋光淡”既写秋日景致的清雅,又暗合作者内心的平静淡泊,余韵悠长。